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识世界的过程,形似指鹿为马

一般所认定的“事实”,只是大家有共识、不争议而已。

指鹿为马的成语广为人知,但是典故和出处却未必,值得稍作说明。根据《史记》,秦二世时宦官赵高为相。二世出游时,赵驾鹿相随。帝问:为何乘鹿;赵回:不是鹿,是马!帝不信,赵遍问随侍,多人附和,指鹿为马。

典故如此,释义各取所需。最简单的说法,是指责人黑白不明,颠倒是非。稍微复杂的,是阐明民粹自古已有,于今为烈而已——众口铄金,是另外一种说法。更深沉的解释,是可以透过阳谋和阴谋,设计情境来洗脑以达到目的。希区柯克经典名片《煤气灯下》,就是医师扮神作鬼,把妻子英格丽·褒曼弄得精神错乱。

现代版的“指鹿为马”,少了权谋算计,多的是发挥教育的功能,并且隐含对社会现象的深刻体会。

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时,有天我牵着他的手回家,在巷子口附近,刚好有一只猫轻跑而过。我捏了一下他的手,说:“你看,那只狗!”儿子抬头,满眼笑意地说:“是猫啦!”我语调平淡的加了一句:“你怎么知道那是猫?”小鬼不再做声,我们一路无言,静静走回家。

几天之后,我们又一起走进巷子。这次眼前出现一只小狗,儿子出声:“你看,有只猫。”刚好旁边有位中年妇人,她的眼神表情,十多年后还历历如新。她先是以讶异的眼光扫过小孩,再以悲悯同情的神色看了我一眼——长相活泼可爱的小孩,怎么是个有智力障碍的喜憨儿 !我不做声,不露哀喜,但是心里稍稍自得:小鬼的心智,已经往上提升了好几个刻度。

对于这“指鹿为马”,当然可以作一连串的阐释和引申。由小到大,在成长的过程里,人们学着认识周遭的世界。借着各式各样的概念,人们认知环境,而后在行为上有所因应,希望能自求多福。因此,“蛇”这个概念一旦在脑海里出现,通常代表危险;但是,如果是“纸蛇”或“玩具蛇”,就以另一种心情和举止来回应。除了草木鸟兽、日月星辰,比较复杂的,是关于美丑善恶、是非对错等等的价值判断。由生活经验中,人们也慢慢学到各种概念,并且不自觉的援用自处。譬如,看到喜憨儿,就是看到世界上某个不幸的角落,会自然而然启动同情怜悯的情怀。

然而,无论是具体的物理世界或抽象的价值体系,都是经过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才发挥作用。在认知和思维的这个过程,就未必要墨守成规,而值得琢磨一二。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2)尝言:“没有事实,只有阐释。”(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这句话的内涵,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体会。

一方面,一般所认定的“事实”,只是大家有共识、不争议而已(狗和狗腿,是指不同的动物)。一旦有争议,“事实”本身就需要再检验(兽医是名词还是形容词?)。另一方面,对于现象的“阐释”,涉及当事人的主观判断。因此,在阐释时,最好能依恃较充沛的数据库。而且,除了表面上的符号之外,一件事物内在的意义,是由其他事物衬托而出。经由对照和比较,通常可以有较周全稳当的阐释。

经过二十年以上的相处,我知道儿子不是喜憨儿。但是,他稚气未脱,童心依旧,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有喜憨儿的成分。至于赵高到底是羊还是狼,或是其他,《史记》没有点明,还有赖后世读者自行阐释。 lzgZ8SUnMxWBT8jyI0AB0zOo1FiOtukJzvU0s69tdrUJbDIfDpPqIUoN+6gsjJF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