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2019年,我国人均GDP将跨越10 000美元大关。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由此将进入一个以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为特征的新阶段。5G时代的大幕正在渐渐开启,居民的休闲方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而且必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后小康时代也即将来临。在拉动内需与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休闲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动力。在经济休闲化和消费升级化发展动力的共同推动下,文旅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方式走向深度融合。在中国城市休闲化将迎来加速发展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我们重温习近平有关休闲发展的相关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也体现出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有助于指导我们有效提升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走出一条体现中国特色的城市休闲化发展之路。

一、“休闲经济”思想——经济休闲化

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大会开幕式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致辞中指出:“休闲日益成为人们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重要体现,也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同时,休闲需求的扩大引发了产业结构和消费市场的变化,以旅游会展、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为主的休闲经济方兴未艾,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促进消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关于休闲经济影响力方面的讲话,实质上揭示了城市经济休闲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内在规律。从现实看,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体育、旅游、影视动漫等休闲产业异军突起,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2.75%上升至2017年的4.2%,在成为国民经济支出性产业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2018年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超11%,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8年餐饮业营收突破4万亿元大关,占全国GDP的5%。可见,以文化、旅游、餐饮等为主体的休闲经济已逐渐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从国际经验看,休闲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美国消费者在户外休闲方面支出8 870亿美元,创造了760万个工作岗位,为美国创造653亿美元税收,为州政府和本地税收创造592亿美元的价值。从就业岗位看,更多的美国人直接从事户外狩猎和捕鱼,从事休闲摩托车和越野,并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就业,如金融业、零售业、交通业、食品业、旅游业等 。显而易见,户外休闲产业已经发展成为美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经济的休闲化特征十分明显。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提升,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绿水青山”思想——环境休闲化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观点。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再次重申:“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山理论”的阐述,实际上就是提倡通过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比如旅游产业。利用乡村青山绿水的休闲生态环境资源,不仅能吸引游客,获取收入,而且能够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实现休闲环境提升与经济效益获得的双重利益。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接连出台,如2013年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的通知。相关方面的政策在推动环境改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居民提供了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这有助于推动户外游憩活动的开展、户外休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从而为休闲经济发展提供牢靠的外部环境支撑。

三、“公园城市”思想——空间休闲化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了“公园城市”理念。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与城市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新样板,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从生态空间上看,公园城市是要构建类型多样、绿色网络布局的公园景观空间;从生产空间看,公园城市是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打造新业态、培育新场景、创造新消费的城市生产模式;从生活空间看,公园城市是要培育和激发市民主体意识,打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城市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建设,从本质上来讲都服务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公园城市建设恰是这三大空间有机融合的抓手,是城市生活休闲化的重要表征。公园城市概念提出后,成都市有关方面积极响应公园,从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等角度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具体地讲,第一,构建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现代的城市形态,彰显公园城市美学价值。第二,构建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城市绿态,彰显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第三,构建传承创新、古今一体、别样精彩的城市文态,彰显公园城市的人文价值。第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生产方式,彰显公园城市的经济价值。第五,构建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彰显公园城市的生活价值。不同价值的综合体现,将成都打造成为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之城 。尽管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有其独特的资源、环境优势,但其发展宗旨最终是服务于居民的品质生活,这对其他城市的休闲功能建设、休闲空间优化等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四、“消费需求”思想——消费休闲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中国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释放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这一重要讲话,鲜明指出了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从过去的“温饱型”向“健康型”转变,休闲消费需求日渐成为新时代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从发展实践看,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大众餐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休闲消费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消费热点。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出游4次,国内旅游人数达55亿人次,是1994年的10倍多。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609.76亿元,比1991年增长22倍多。自2012年以来,我国电影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二。2018年春节假期7天,中国人仅在国内的“购物”和“吃饭”上就消费了9 260亿元,旅游消费4 750亿元,5天看电影消费46亿元。这些数据无不反映出国内居民消费的休闲化、脱物化特征。如果从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看,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休闲娱乐已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改革开放初期,居民耐用消费品增幅较大,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特征逐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整个20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依然增加显著,而居民的居住消费开始明显增加。进入21世纪,传统耐用品消费开始升级,绿色环保冰箱、变频空调、等离子平板彩电、私家车进入居民家庭。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由2000年的625.33万辆上升至2012年的8 838.6万辆,年均增长30.33%,众多居民的代步工具经历了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汽车的升级换代。同时这一时期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相应的教育支出、文化支出、上网支出、移动电话支出等增长明显,居民的消费动机转变为求发展为主。2018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8.4%,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提高至19 853元,居民的消费形态开始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即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对信息、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新型服务消费需求明显增加,这些都是消费休闲化的重要体现。

从习近平休闲发展方面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无论是休闲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公园城市建设,还是消费需求转变,所有这些都是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早在1933年,《雅典宪章》就指出,休闲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但这里的城市休闲功能仅仅是从城市规划视角提出的。换句话说,城市要在空间上专门规划一块区域来配置休闲设施,便于人们开展休闲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休闲时间延长,收入水平提升,这个时候人们的主动性休闲需求高涨,渴望在城市中享用到更多的休闲设施、休闲空间、休闲服务、休闲环境,所以城市中的绿地、公园、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创意园区等休闲娱乐元素不断增多,正如Godbey(2001)所言,城市中要有餐馆、宾馆、娱乐场所、康乐中心、旅游景点、商店、银行、保健机构等休闲旅游服务部门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部门,这些服务体系的存在首先要满足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其次才满足外来旅游者 。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表明,休闲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常态化需求,从而相应地推进城市的休闲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休闲建设不再仅仅是区域规划角度下的“硬件投入”,而是更多地考虑满足居民多样性的休闲服务需求,从“软性的服务和环境”视角来推动城市休闲化建设。以上海为例,上海户外休闲环境的建设,除了注重公园、绿地等休闲空间建设外,也更加注重绿化特色街区、街心花园、口袋公园、林荫片区的新建或改造,以及空中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的建设,让整个城市拥有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居民的美好生活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如何满足美好生活需求,城市休闲化建设成为重要的举措和手段。城市休闲化建设关乎城市的经济、环境、空间、服务、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都是美好生活的具体表现。因此,开展城市休闲化研究,不仅是沿历史脉络追寻城市休闲发展的变迁与演化,更是从现实与未来结合角度把握城市休闲的状况及与居民美好生活的关系。本书从量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水平、结构与特征,从而为不同城市的休闲发展“把脉问诊”,寻求优化策略,最终服务于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 ym61gK347EgJE3j042S7tQsQc9qc8MR/eqzOpVcMeWbXc30Npv4jAIG9UU6h2lY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