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生命繁殖创造的奇迹,超越个体性的再生力量

除了一般的物质对象,是否存在特殊的物质对象呢?我想是存在的。我们所观察到的那些物质对象都是从自然材料上切割下来的,而这一切割的武器是我们的知觉。我们的知觉就像是一柄剪刀,在观察某一物质对象时,我们会利用这把剪刀沿着行动的路标进行裁剪。现在,我们来思考:这个行动的实体究竟是什么?

我们知道,这个实体在行动之前就已经在自然材料上标出了行动的路线;也知道这一实体的感觉器官是真实流动的、具有明确形式的、且能创造出其他实体的。描述到这里,我们很容易能够猜出这一实体就是生命实体。那么生命实体是否与其他实体一样呢?

生命实体与其他实体一样,也具有空间扩展性,同时也与其他实体的空间扩展性紧密相连。如果将所有的实体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么生命实体则是这个整体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生命实体也服从制约自然整体的物理和化学规律。

然而,如果将自然材料分割成不同的实体的动作与我们的知觉相联系,将物质点构成封闭系统的动作与科学相联系,那么这个生命实体就能被自然分离出来了。生命实体的各组成部分既是相互补足,又是互不相似的。这些部分行使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生命实体是个体,但不能说其他对象是个体,比如我们不能说结晶体是个体。之所以不能说结晶体是个体,是因为它既没有相互补足又各不相似的组成部分,又没有不同却又相互联系的种种功能。

毫无疑问,区分个体和非个体是困难的。即使是在有机界中,我们也很难区分个体与非个体,而在动物世界和植物世界中这样的困难就更加无法逾越了。这样的困难还有一些深刻的原因,但我们暂时不做分析。

个体性具有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会在所有地方都发生,在人类当中亦是如此。但是,我们无法用这个原因来证明个体性不是生命的典型特征。一些偏于几何学思维的生物学家习惯于给个体性下一个概括性的精确定义,但在我看来,我们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换而言之,我们无法对个体性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个体性不是一个已经被我们确定或完成的事实,所以我们无法对它做出一个完美的定义。事实上,个体性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特征,它永远不能被彻底界定,而只能处于被彻底界定的路上。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认为个体性是具有某种趋向的状态。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种趋向如何才能到达它最初的指向呢?毫无疑问,只有在它没有受到其他趋向阻碍的时候才能如此。而生命领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当然是有原因的。事实上,生命领域普遍存在着许多具有对立趋向的相互作用。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能这样来理解个体性:个体性似乎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有机界中则存在着某些特殊情况,即当有机界中普遍出现个体性的趋向时,一些指向繁殖的趋向就会出现并与之对抗。在分析完成个体性的条件时,我们发现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即个体组织器官的分离部分是不能在自然界存活的。若只有满足这一必要条件后才能被称为个体,那么按照这个逻辑,自然界的所有个体都是不能繁殖的。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谓繁殖,就是利用旧的有机体分离的片段创造一个新的有机体。除了这样理解外,还能如何理解繁殖呢?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体性的体内就潜藏着否定它的敌人。一只飞鸟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体,作为个体,鸟儿需要使自身在空间中永存,而这就意味着它永远无法使自身圆满,因为鸟儿毕竟需要繁殖。

若将生物视作个体,它就必须满足个体的必要条件,即它分离的部分不能在自然界存活,这样才能使得个体性的趋向更加鲜明。但事实上,生物是可以进行繁殖的,它们分离出的部分是可能存活的。这显然是一种矛盾,这与自然界中的对立趋向是一致的。生物学家要在研究个体性时充分考虑这两种趋向。这种趋向的矛盾是存在的,因此若让生物学家对个体性进行完美的界定是没有益处的,也是不可能的。

人们在研究生物学,特别是在对生物进行推论时,常常会依据人们衡量无机材料的那些条件。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混淆,而这种混淆在人们研究个性体时会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生物学的人可能会向我们展示这样的现象:一条蚯蚓被切成几段,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它每一段身体都会重新长出头部,最后蚯蚓的每一段都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继续生存;将一条水蛭切成几段,它的每一段身体也会长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将海胆的卵细胞切碎,这些碎片能重新长成完整的胚胎。

根据这些事实情况,人们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蚯蚓断裂的身体长成的新蚯蚓是不是个体呢?水蛭断裂的身体长成的新水蛭是不是个体?海胆卵细胞的碎片长成的胚胎是不是个体?它们确实都是个体,但是并不能因为它们是个体就轻率地认为原来的蚯蚓、水蛭和海胆卵细胞都不是个体。

如果用无机材料来阐述就是:我把一张桌子上的几个抽屉从抽匣中拿出来,放在地上,这时我便没有理由说桌子的各个部分都在一起了。实际上,抽匣现在包含的东西并不比过去多。而如果我说现在的抽匣与过去的抽匣是不同的,它是由不同于过去的几个部分组成的,那么这样的说法依然没有说服力。因为从抽匣被制作出来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我们的行动需要依赖无机体,如果缺少了无机体,我们的思维便无从依托了。而无机体需要服从这样的规律:有机体当前状态中包含的东西并不比过去状态中的多,无机体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内容,原来的是怎样的,现在便是怎样的,不多也不少。然而,有机体不同于无机体,它们的特征是不断地生长变化,其实从表面观察就能证明这一点。既然有机体的特征就是不断生长变化,那么它从一个变为多个便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单细胞有机体的繁殖就是这样,例如一个单细胞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分裂成两半,然后每一半都能生长成一个独立个体。

事实上,有机体的这一特性在动物身上更加明显。大自然赐予动物繁殖的能力,让它们独立的性细胞可以再生为一个新个体,这是一种神奇的再生力量。而如果你认为这种再生能力只限于性细胞,那便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种再生力量也分散于动物的其他器官组织之中,就像是蚯蚓、水蛭的再生现象那样。由此不难猜测:这种再生机能可能一直被完整地保存在有机体中,通常情况下,它们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里,一旦在特定情况下,它就能抓住机会显露出来。

一些有机体的片段可以继续存活,它们拥有这种再生力量。但是,这并不代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谈论个体性。实际上,如果说只有在有机体不具备这种再生力量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有权利去谈论个体性,这也是不确切的。简而言之,无论有机体有没有这种再生能力,我们都可以讨论个体性。我们只需要证明一点:有机体在分裂之前可以呈现包含各组成部分在内的系统化,在分裂之后,它的各个部分也能再生这种系统化。这其实都是我们在有机界观察到的事实情况,不需要过多地证明。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一个结论:个体性只是一种趋向,它永远也不会被完成。在有机界分辨什么是个体、什么不是个体是异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生命对个体性的探求是永无止境且乐此不疲的。在这个探求的过程中,生命正在努力构成一些自然的隔离,或者说正在竭力构成一些自然的封闭系统。

由此可见,生命体与我们的知觉是不同的,同时与我们科学人为的隔离和封闭的一切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将生命体当作一个对象,否则,这便是错误的。那么我们要如何来描述生命体呢?我们是可以在无机界为生命体找到一个比喻术语的,但是这个术语绝不是那些确定的物质对象,我们可以将其比作为整个物质宇宙。这种比喻的价值可能少得可怜,因为生命体是能够被观察到的,而整个宇宙只是我们所能想到的,或者说是由我们思维构造的。但是,这种比喻的价值仍然存在,即它至少可以让我们注意到生命体结构的基本特征。 fjzQCf0fJSRAvxK7CB2aQzNH85h/kk+64m5nvohC9qBrhcUeK+LB3V7/fBwB/+r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