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最淳朴的一群人,是农民。
最市侩的一群人,同样是农民。
当初杨二世当皇帝的时候,先是修长城,接着又是修大运河,又是征高句丽,中原的百姓都被害惨了。等到大业十年,杨二世第三次征高句丽,王驾到达涿郡发布募兵诏书,前脚才招来府兵,后脚这些府兵就私自逃了一大批。
可见当时的杨二世的确不得人心。
然而如今混迹在朝堂之上的,乃是新鲜出炉的杨二陛下。
励志要当千古一帝。
怎么可能会再滥用民力?
先不说在北疆一场大胜仗,用十几万突厥人的脑袋堆出大小十几座京观,军威大胜,威震六方夷狄,国内草头王见状安稳了一段时间,民间因此进入一个难得的太平盛世,国力暂时恢复过来。
就说后来的《永不加赋》诏。
这是确确实实的仁政,说是千古未有都不过分,百姓从中得到的好处有多少还用想?就此在军心收拢之后,杨二陛下将民心也狠狠拽到手里,如今十户百姓家里,至少有七户给杨二陛下立了长生牌牌,每日朝拜香火不绝。
这是北镇抚司详细调查得来的数据。
杨二陛下不去复查也知道假不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百姓还会跟着瞿让那个草头王一起造反?
战报上说几天时间内,瞿让就由十万之众扩张到二十万,百姓赢粮而景从,皆以瞿让为贤王。
杨二陛下本能觉得有问题。
果不其然,接下来北镇抚司传来更加详细的情报,让洛阳那边发生的事情逐渐清晰起来。
“陛下,底下的小子们将最新的消息传来了。瞿让包围东都的人马的确达到了二十万之众,不过其中十万,是被瞿让用刀兵裹挟而来的荥阳百姓,郑善果则在一边出钱收买。威逼利诱之下,那十万百姓不得不跟着瞿让一起包围洛阳,攻城的时候都被安排在前方,瞿让自己的人马则躲在后面。人死的多了之后,那些百姓也怕了,现在都在想法设法的跑,据说几天下来已经逃走了两万人。”
杨二陛下脸上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瞿让那群叛党中有没有北镇抚司的人。”
当初组建北镇抚司的时候,杨二陛下就对古槐庸叮嘱过,北镇抚司不光要在世家门阀和朝堂百官家里安插钉子,还要往草头王的队伍里狠狠掺沙子。
相比于防守严密的豪门大族,那些乱七八糟的造反队伍反而更容易安插人手,之前听古槐庸说过,好像已经安插了不少人,但先前杨二陛下之前的注意力不在草头王身上,所以没怎么放在心里。
王大伴躬身道:
“有,负责人叫崔世枢,几个月前用犯官的身份混入了李密的队伍,现在被李密重用,瞿让也暗中拉拢过他。而据崔世枢上报说,李密和瞿让之间已经出现裂痕,瞿让的兄弟瞿宽还有部将王儒林,单雄信,都曾建议瞿让尽早除掉李密。”
杨二陛下眼睛一亮:“细细说来。”
穿越之前杨二陛下是个工科狗。
要说对历史多么熟悉,那真是抬举他了,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他记得十分清楚的,都是一些名人和经典事件,比较出名的就只模模糊糊记得了。
如今给让杨二陛下一张历史试卷考一下,说不定历史老师的棺材板都会翻开。
像程咬金这种,杨二陛下就记得很清楚。
李密这种人就只记得个大概。
但经古槐庸一提醒,杨二陛下又记起了更多细节。
原来历史上,好像李密最后和瞿让的确分道扬镳了。
瓦岗寨原本是瞿让建立的,汇集了一帮子像单雄信和徐世绩这样的绿林好汉,或者阴损人,几年之内发展成河南道最大的一支造反队伍,张须陀镇压好几年也没有扑灭这支队伍。
李密则是贵族子弟,早年跟着杨玄感造反,杨玄感被镇压之后,李密侥幸不死,隐姓埋名起来。后来看到瞿让的瓦岗寨有前途,就自荐过去帮瞿让打天下,深得瞿让重视,在瓦岗寨的地位水涨船高,慢慢地竟汇集了一批心腹,隐隐对瞿让的地位形成威胁。
而瞿让此人,也不知道是真豁达大度,还是大智若愚,对此竟然不闻不问,只是不停地敛财。
后来哥哥瞿宽还有部将王儒信,都建议趁着李密羽翼未丰的时候,尽早将之除掉,但坑哥的瞿让,竟然说瞿宽尽出馊主意,不仅不同意,还反过来瞿宽大骂一顿。
再后来,情况就像瞿宽说的一样了。
李密摆了个鸿门宴,瞿让带着一众手下去赴宴,相谈甚欢之下,竟将手下都赶出大帐,结果自己把自己作死,被李密安排的刀斧手一刀砍掉脑袋,部将之中,头铁的都跟着瞿让一块去见了阎王,剩下的则都识时务者为俊杰,被李密招了安。
最后就是李密鸠占鹊巢,成了瓦岗寨的大哥。
……
更细节一些的,杨二陛下一时想不起来,觉得有些头疼,就没再往下想,知道瞿让和李密已经出现裂痕足够了:“也就是说,如今李密已经有鸠占鹊巢的想法了?瞿让难道没有一点防备?”
古槐庸答道:“回禀陛下,确实如此,崔世枢现在成了李密的谋臣,专门给李密出主意,就在瓦岗军的反贼围攻洛阳之前,李密还向崔世枢询问,能不能借助这次围攻洛阳的机会将瞿让除掉。至于瞿让有没有防备,这个奴婢还不知晓,只能等底下的小子们传来进一步的消息,但想来瞿让能成为一方反贼之首,一些防备应该还是有的。”
杨二陛下手指敲着扶手。
许久才道:“这样,朕要恶心一下那群瓦岗叛逆,你找几个死士混进瓦岗,择机暗杀李密,但不要真杀了,只要让李密以为是瞿让派人暗杀他即可。瓦岗叛逆只是一盘散沙,看似团结实则山头林立,朕赶去之前,先让他们自己乱起来,于朝廷百利而无一害。”
“至于那些死士,记得找忠心的,每人赏千金,家中老小以后由朝廷供养。”
古槐庸立刻领命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