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在杨二陛下亲自将卷子拿走的时候,百官心里暗道一声不好,皆知道杨二陛下又要不按常理出牌了。在以往的几次殿试中,贡士的考卷,都会先糊名,然后让专门的官员打分,就像会试一样,最后再送给杨二陛下批阅,裁定状元、榜眼、探花的人选。
可现在天子却亲自将三百张试卷收走。
百官顿时觉得就像自己的小妾被抢走了一样,天子收权,收的真真是明目张胆了,以后朝堂兖兖诸公,只能当个摆设不成?早朝的时候歌功颂德几句,然后下朝了就说拜拜?
但杨二陛下浑然不在意。
他知晓百官的尿性,哪怕帝党都是如此。
第一题考的民生事,若让百官审批试卷,出于政治正确的想法,他们肯定会优先选择某些歌功颂德者,至于那些笔下道尽民间凄苦的贡士,肯定会被毫不犹豫地罢黜。而杨二陛下就是想知道民间的情况,歌功颂德什么的,他只会当个屁放了,所以怎么可能会让百官经手,然后将一沓子拍马屁的答卷送到自己面前?
自己审批虽辛苦些。
但皇帝嘛,就该多操劳操劳,这是明君应该做的。
你们天天嚷嚷着要劳资当明君,劳资现在不是在往明君的路上走?你们怎么一个个都像死了爹娘一样?
“朕亲自审批试卷,也是为了看看天下读书人对民生事了解多少,歌功颂德什么的,朕不需要,朕的治国之道,自有后人评说,诸卿缘何这副脸色?”杨二陛下问。
百官相互看看,最后无语凝噎。
樊子盖心想,陛下你会不知道百官为什么脸色难看?
自古审批考卷,是百官的权力,现在被你拿走了,谁会高兴?原本朝廷的收权行为,已经引起百官不满了,现在你又明目张胆地恶心人,谁的脸色会好看?不过,樊子盖认为自己是帝党,没必要为百官出头,便马上道:“陛下英明,今日之得失,只有后人能分辨得清。”
“樊相倒是个明眼人。”复又看向众考生。“抓紧时间作答罢,时间依旧一个时辰。”
百官都没有异议,众考生就更不敢多嘴了,忙低头作答,心里却想着,管他皇帝出什么题,我等只要答出来就好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最后能拿到个什么分数,只能听天由命。不过我等在会试中入围,现在已是贡士,就算考不中进士,也不会遗憾,总能捞个官当当的。
底下,众考生在奋笔疾书。
龙椅之上,杨二陛下也在一张张批阅试卷。
对各地郡县民生事却没有半点评价,通篇歌功颂德的试卷,都是直接扔到一边;对民生做出了认真分析的人,也有歌功颂德的试卷,则是视拍马屁的程度,予以扣分。以民生论证居多,基本没有歌功颂德的,都是高分。
总结起来,就是你拍马屁可以,拍多了就和进士无缘了。
如此一来,批阅的速度自然很快。
待得一个时辰过后,考生答完题,杨二陛下也正好将试卷批阅完。
李纲问道:“陛下,第二道题,诸贡士皆已作答完,陛下是否还有题要考?”
这个倒没有。
此次殿试的重点是第二题,杨二陛下的本意,是想选一批真正的父母官,然后放到各郡县历练,第二道题附加的,目的是在众多贡士中,挑选出对理工科持乐观态度的人,这些人,会全部送到骊山书院。
最后的情况不言而喻。
三百名考生,只有十三人认为在科举中加入理工科,是合适的,其余人,皆认为此事坏了传统,甚至有个人建议马上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
杨二陛下真真是忍了很久,才没有将那名贡士拧出来抽几巴掌。
你自己鼠目寸光也就算了,竟还扬言拨乱反正?
哪里乱了?
哪里不正了?
少府筹建众多作坊,利国利民,骊山书院在其中襄助良多,你敢说骊山书院没用?你敢说骊山书院研究的理工科目没用?待得铁路铺设完,百姓皆乘坐火车出行,难不成你要靠双腿跋山涉水?
“王大伴,将这十三人找出来,朕有几句话问他们。”杨二陛下将十三张试卷递给王大伴,答案皆是认为可以在科举中加入理工科。
不一会儿。
以王铭杰为首,总共十三人,前出到大殿中央,被百官盯着,皆有些惴惴不安,以为作答触犯了天子的逆鳞,不想天子第一句话,便让他们倍感激动。
“当今大隋,能跟得上朕的步伐的官员,已经不多了,朕急需一批能臣干将,诸生都有先见之明,知晓在科举中加入理工科,是利国利民之事。”杨二陛下轻声道。
王铭杰心中激动,带头道:“陛下,我等是据实作答。”
杨二陛下点点头道:“嗯,不错,朕将你们单独叫出来,是想问下你们的意见,你们既然认为在科举中加入理工科,于国有益,那你们可愿意进入骊山书院,与书院的先生一起研究理工科?”
闻言,十三人皆愣了一下。
成绩还没公布呢,大家也不好取舍不是?
如果成绩好,大家当然想入朝为官,如若成绩不好,进骊山书院也是条不错的退路,现在成绩都没有公布,就让我们做出取舍,不是在为难我们吗?
杨二陛下也明白这个道理。
可他依旧选择先声夺人,正是为了继续筛选一次,就像簸箕一样,将真正想投身理工科人筛选出来,只有这种人,才能沉下心搞蒸汽机的研究,否则只会尸位素餐,认为研究蒸汽机有失体面,最后将书院搞的乌烟瘴气。
他宁愿人少一点,也不想有老鼠屎混进书院。
见众人迟疑,杨二陛下道:“朕也没有强迫你们的意思,只是想给骊山书院送批学子过去,你们若是执意入朝为官,朕不会有意见,若是想进书院的,朕也是欢迎的。怎么取舍,你们自己做决定。”
此话一出,十三人中,大半都觉得煎熬。
坑死人不用偿命啊。
大家都想迎合天子的本意,偏偏天子说的话模棱两可,叫人不好分辨。最后一番思虑之下,有八人依次出班:“陛下,我等希望入朝为官,为天下百姓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