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陛下,你是指效仿茶卡盐湖?”高君雅眼珠子一转。
“不用那些异族人,难道拿大隋百姓的命往里填?总归是些无法教化的胡子,死了便死了,朕不介意当一回暴君。”杨二陛下好在意地道,好像异族人的命,在他眼里完全值钱一样。
高君雅心中凛然,对杨二陛下有了全新的认知。
说暴君吧,算不上,因为天子对百姓的仁爱,天下皆知。
比如《永不加赋》,直接免去百姓的赋,虽然少府因此少了一项收入,但天下农民因此减轻了负担,民间在以可见的速度富裕起来,百姓对帝后两人,也是打心底地尊敬,家家户户都立了杨二陛下和萧皇后的长生牌牌,有事没事不再去寺庙道观了,只拜皇帝和皇后。
此时在百姓心中,皇帝和皇后,比漫天神佛灵验。
再比如《军功诏》,直接借鉴秦朝的二十级军功制度,给了底层将士位列公侯的机会。
只要杀了异族人,便可得到封赏。
若是堆出一座万人京观,朝廷会直接将他封为侯爷。
那可是侯爷啊!
自西汉霍去病封冠军侯,往后历朝历代,底层将士谁封过侯?
是当今天子给了将士们机会。
去岁王二狗的事迹,现在还被大隋将士津津乐道,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出生的小子,升到校尉已是极限,就因为在漠北堆出一座万人京观,成了大隋第一个因为堆京观而封侯的人。
现在谁见了那狗日的,都要尊称一声侯爷。
将士们鄙视的同时,又羡慕的要死。
今年天子北征,在草原上砍死四十多万突厥人,草原上堆出大大小小十几座京观,又有三人因此封公,十几人封王。
封公的三个人里,有一人出自寒门。
十几个侯爷中,也有超过一半出自寒门。
现在大隋将士都在伸长了脖子,希望哪个不长眼异族惹恼杨二陛下,然后大家伙就可以一窝蜂地出去堆京观了,没有暗箱操作,堆的京观达标了,便可位列公侯。
所以,《永不加赋》和《军功诏》,是实打实的仁政。
可说是仁君吧,怎么对异族又这么狠心?
堆砌京观,只是在战国时期出现过,往后的朝代,哪个君王敢如此残暴?
可当今天子是个异类。
看看草原上的京观,哪一个不是触目惊心鲜血淋漓?
偏偏将士们喜欢堆。
算了,反正是些杂毛胡子,死了便死了,正好清净一些,省的中原王朝一衰落,便大举入侵烧杀抢掠,现在大隋锋芒正盛,是应该尽可能地削弱异族。
“陛下圣明!”高君雅马上拱手”
“别拍马屁,劳工一事,便去找卫府的大将军们,朕虽说近几年不会主动起边患,但卫府将士不能闲着,平时组队出去抓几个劳工,也能为改善一下高堂和妻儿的伙食。至于怎么去和那些个大将军沟通,你可知晓?”杨二陛下难得老脸一红。
高君雅心里跟明镜一样。
现在谁不知道和卫府大将军沟通的技巧?
听说前不久长沙王便和来护儿达成了一桩买卖,准备去高句丽抓女人,然后副将陈敬宽便被长沙王挖走了,新任副将,由一个叫秦琼的人接任。
只要钱给到位,卫府大将军都非常和蔼可亲。
劳工一贯五一个,童叟无欺,对不对?
若是高句丽女人,价格还低一些,只要一贯二。
只是,不管是右翊卫,还是朔方的边军,他们抓的劳工,都是有去处的,比如右翊卫抓的高句丽女人,专供长沙王送给出海的百姓当小妾,朔方边军抓的劳工,则是全部送到茶卡盐湖。
自己要找谁合作?
思来想去,高君雅觉得最好两家通吃,一来可以压价,二来可以比较双方劳工的质量,方便后续安排,于是拱拱手:“陛下,微臣和李靖以及来护儿有过一面之缘,想必找两位帮忙筹措劳工,不成问题,只是钱财方面?”
是个上道之人,杨二陛下点了点头。
“明日里国库会调拨一万五千贯给工部,爱卿可用这笔钱招募一万劳工,先全部扔到各地的铁矿去,将铁矿的开采量提上来,省的要修铁路的时候,钢铁数量跟不上。等到蒸汽机定型,朕会继续拨款,到时爱卿便可大肆购买劳工,开始正式修建铁路。”
“朕只希望爱卿将铁路建设一事做好。”
“第一期的一纵一横,按着朕规划的路线走,山川测绘,工部有人才,不够可以去骊山书院借调,那里有不少能人。”
高君雅又问:“骊山书院的工匠,大部分原本便隶属工部,臣去骊山书院借调,还是不成问题的,此事陛下宜该放心,只是第二期和第三期的铁路走向,是由陛下您定夺?还是由工部决定?”
闻言,杨二陛下顿了一会儿。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他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修建第一期的一纵一横,国库和少府当然应付得过来,哪怕第二期的两纵两横,咬咬牙应该也能修建出来。
可第三期的四纵四横……
说实话,杨二陛下心里也没底,毕竟二十年的时间,还是有点短,神仙膏不一定能赚到足够的钱。后世约翰国,也是用了百十年时间,才用神仙膏征服了世界。
对此,杨二陛下的备用方案,是由地方投资。
就跟后世高铁规划一样。
如果第一期铁路能表现出优势,带动沿途郡县的发展,其余郡县,自然会争着要后续铁路修建在自家门口,如此会形成示范效应,杨二陛下也就可以坐地起价了。
想要铁路经过某某郡县,可以,先投钱进来。
别以为地方没钱。
很多郡县里,豪门大户多的是,地方官上门筹钱,碍于情面和百姓期盼,豪门大户多多少少,都会认捐一些,倘若有几个精明的,甚至会主动入股。
“第二期和第三期的铁路走向,暂时不定,先看看第一期的效果。”杨二陛下思索了一会儿。“若是朝堂争执,朕会参考百官的意见,否则便由朕顶多罢。”
高君雅自然遵命,又询问了一些细节,这才告辞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