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会儿。
珠帘晃动,十几名官员鱼贯而入。
为首者年近七十,满头白发,双目浑浊,脸上和手上尽是老年斑,身型非常瘦削,宽大的官袍穿在身上,八面漏风,走路也是轻飘飘的,似乎随时会被吹倒。
不是韦孝宽又是谁?
“陛下,臣等深夜求见,还望陛下恕罪。”韦孝宽颤颤巍巍地朝拜了一番。
“王大伴,赐坐。”杨二陛下扭头道。
“谢陛下。”待得坐下,韦孝宽顿了一下,犹豫道:“陛下,朝堂中多有流言,说您在查探河东的存粮状况,不知此事可当真?”
十五名官员马上看过来。
杨二陛下也看了他们一眼,品级都不高,甚至其中三人他不认识。
韦孝宽马上解释起来。
“陛下,此为太原县令刘崇贺,陛下欲调查河东存粮状况,太原县责无旁贷,老臣便将刘县令也带来了,另一位是隰城县令……其余诸位大人都是朝臣,想必陛下您是认识的。”
韦孝宽将三人依次介绍了一下。
好的很,都是太原郡的县令,其余人等,也都是河东籍的朝臣。
杨二陛下点点头,道:“朕确实有此意思,去岁年末,司天台勾结秘书监隐瞒大灾的事,想必韦爱卿你是听说过的。如今河东已一月无雨,若是再旱下去,恐秋后百姓无粮可收。朕提前摸查河东的存粮,也是为了应对天灾,韦爱卿为何如此劳师动众?”
韦孝宽脸色微不可查地变化了一下。
“陛下,自古民以食为天,即便丰收之年,百姓亦不愿让他人知晓家中存粮状况,何况是大灾之年?眼下河东叛乱刚刚平定,陛下便着手调查存粮,恐会引发民间慌乱,是不是从长计议?”韦孝宽斟酌着问道。
其余官员连连称是。
“陛下,韦大人所言极是,调查百姓存粮,自古未有,便是如同户口清查,百姓恐反弹激烈啊。”刘崇贺跟着道。
杨二陛下忽然反问:“怎么,刘爱卿,太原县清查百姓户口时有困难?”
刘崇贺脸色一窘,立刻叫苦:“陛下,您有所不知,北周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百姓多有落草为寇者。等到我朝建立,天下承平,三山五岳的强人,都陆续下山谋生。可他们终究手染鲜血,一没户籍,二没田地,官府清查户口时,便会遭到激烈反弹。”
闻言,杨二陛下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刘崇贺立刻暗道一声不好。
韦孝宽刚想代为解释,不想杨二陛下对他挥了挥手,直接看向刘崇贺:“卿任职太原县县令,已有多少年?”
“三……三十年。”刘崇贺额头有细汗冒出。
“那国朝建立至今,已有多少年?”杨二陛下又问。
“大象三年,先帝建立大隋,至今已有三十二年。”刘崇贺忍不住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三十年,卿止步太原县令,是卿郁郁不得志,还是卿不思进取?”杨二陛下的语气,逐渐转冷。“今日,朕是头一回听说地方清查户口会遇反弹?”
“这……这……”刘崇贺哑口无言。
清查户口,确实会遭遇反对,但不至于困难重重,他故意夸大其词,只不过是想通过抬高清查户口的严重后果,来隐晦说明,调查百姓存粮的后果,也会非常严重。没想到天子压根不在意,反倒第一时间觉得他治理地方不利,连清查户口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天可怜见,陛下的脑回路怎么和常人不一样?
见刘崇贺吞吞吐吐,杨二陛下有些不耐烦。
此时皇城司的调查还没有整理完,若教杨二陛下知道刘崇贺和刘崇贵是堂兄弟关系,刘崇贺不死也会脱层皮。
“朕也没有其他意思,只是很奇怪罢,国朝已经建立三十二年,你任职太原县令也有三十年时间,竟然连清查户口都办不好?那些强人既然肯下山,说明也是想过太平日子,只要不继续危害乡里,官府大可既往不咎,分些田地,想必他们会归于农亩。”杨二陛下道。
闻言,刘崇贺再次擦擦额头的汗:“陛下,实在是太原县无地可分了。”
“嗯?”
刘崇贺不说还好,一说,杨二陛下刚刚缓和的语气,再次冷了下来。
行宫里,也一时针落可闻。
刘崇贺掐死自己的心都有了,忽然想到自己哪壶不开提哪壶。
说太原县无地可分,不是在暗示太原的田地已经被地主老财兼并完了吗?才三十二时间,官府手中的田地就消耗一空,天子会怎么想?
马上将求助的眼神看向韦孝宽。
韦孝宽也是心底想骂娘,压根没想到刘崇贺是个猪队友,简直烂泥扶不上墙,哪壶不开提哪壶。
此次面圣的目的是什么?
还不是阻止天子调查河东粮食?
现在告诉天子,太原县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了,不是在告诉天子,土地都被兼并完了?反过来,又证明乡绅手里有大把大把的粮食,如此一来,河东的粮食既然足够,难保天子不会‘借’走急用,就像去年找朝臣‘借’钱一样?
若是有借有还,那还好说。
可依着当今天子的习惯,借给他的东西,有的还?
何况粮食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高价卖给百姓,不是比‘借’给天子更加划算?
见杨二陛下脸色愈发阴沉,韦孝宽急忙道:“陛下,太原县情况特殊,不如稍后让刘县令写一份奏折?当务之急,还是调查百姓存粮之事,若是方式不佳,恐怕河东会再一次乱起来,毕竟叛乱刚刚平息,难道不会有几条漏网之鱼兴风作浪。”
土地兼并这档子烂事,杨二陛下早有心理准备。
封建王朝从不会停止土地兼并的步伐。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活不过三百年的魔咒?皆是因为土地兼并的时间,最长超不过三百年。而三百年后,天下的土地都被兼并的差不多了,百姓手中没有寸土,吃不饱穿不暖,当然会揭竿而起。
闻言,杨二陛下脸上虽然不动声色,但心中却是长了记性。
“存粮摸查,事不宜迟,韦爱卿若只是为了此事,便无需多言了。至于叛乱过后是否有漏网之鱼,便是卫府大将军们该头疼的事,韦爱卿一介文臣,协理三省,处理好朝中之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