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卫府改革的方案彻底敲定,礼部尚书李纲走到大殿中央,奏道:“陛下,各地举子冬至过后就会陆续赶赴长安,微臣奏请陛下拟定大业十二年的春闱之期,尽早发布可安举子之心。”
科举制,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
但科举制在开皇年间就是个笑话,参加科举的竟然都是世家门阀的子弟,寒门子弟凤毛菱角,等到大业年间才有所改善,寒门子弟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到现在推行二十余年,寒门子弟的人数总算占到多数。
只是最后的成绩,还是世家门阀出身的子弟占优。
这没办法。
谁让世家门阀在教育资源上天然占优?
寒门子弟能通过重重考验进入春闱,已经是极为难得的事。
科举制是杨二陛下的头等大事,是将世家门阀彻底扫进垃圾堆的终极手段,杨二陛下怎么可能眼看着科举制,被世家门阀变着花样废掉?且现在就需要做出弥补,防止科举制进行到最后,成了生产腐儒的流水线。
腐儒别的本事没有,就一张嘴厉害。
你能指望这些整日漂昌的家伙,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挺身而出?
别特么开玩笑了。
演变到最后,定是一群嫌弃水太凉的货色。
世家门阀在教育资源上天然占优,这种情况短时间内改变不了,就只能在科举的内容向寒门子弟倾斜。听到李纲的话,杨二陛下沉吟道:“定在开春之后,具体日子礼部自行拟定即可。”
“不过朕对这科举亦有几点想法。”
李纲瞅了杨二陛下一眼,静静等待杨二陛下发言。
科举制是来用对付世家门阀的,百官亦知道,杨二陛下肯定是想借此给世家门阀掺沙子。
杨二陛下不在乎百官有什么想法。
缓缓道:
“研读进士科和明经科的举子,金榜题名后入朝为官,一不能上马定乾坤,二不能下马安天下,寒窗苦读数十载,却能力有限,岂不虚度光阴?是以朕认为,这科举,不应该只开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春闱内容,也不能仅限于四书五经和政论。”
“朕的意思,是在科举中加设工科,春闱内容可以恪物、地理、兵书等内容为主。”
“比如恪物,刚刚张爱卿的困扰便可当做考题,马蹄碎裂导致战马损失严重,采取何种措施可避免这个问题?”
“再比如地理,一郡百姓之数几何?其发展之优势为何?地方官施政之利弊?这些都可以当做考题。为官当知民生事,亦能解决民生事,否则只会是尸位素餐。”
“再比如兵书,常言道,君子六艺,但如今自诩君子的人,几人能做到六艺皆懂?恐怕只会抱几本书之乎者也罢?这有何用?是以朕要求春闱内容必须增加兵书内容,此事着卫府全力协助。”
李纲没有异议。
在群臣眼中,李纲是妥妥的帝党之一,天子鹰犬,杨二陛下定下的国策,只要不伤及大隋根本,李纲向来双手赞同。且这些改进举措能照顾到寒门子弟,确实不错。
称赞一句‘陛下英明’之后便退下了。
只有世家门阀出身的官员脸色黑如锅底。
看来狗皇帝是铁了心要给世家门阀掘坟墓了。
可恨礼部尚书是李纲那个天子鹰犬,科举之事被这老家伙牢牢握在手心,世家门阀想掺把沙子都找不到缝。
看来只能回去督促自家子侄学习君子六艺了。
此时除了几家显眼一点的,其他世家门阀对杨二陛下形不成威胁,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处处受这些混账东西掣肘。
是以杨二陛下根本不在乎世家门阀怎么想。
一事尘埃落定,杨二陛下又命王大伴宣旨,群臣只以为狗皇帝又要搞事情,却不想这道圣旨的内容,惊呆了所有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冲龄,统承鸿业,祖宗功德,惟祗服于典章;吏治民艰,将求宜于变通。朕年少,不识上古贤王治世之妙,然亦闻周天子分封天下,君臣相依,而国祚延续八百年,唯上古之未有矣。朕虽不敏,亦心向往之。”
“其令,自大业十二年起,大隋兼行分封制。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皇亲国戚及朝堂公侯,可自由择一地开国,列国大小参照周礼,以宗室远近及爵位高低拟定。”
“大隋天子为分封之人,列国疆土之范围,土地之数量,封给之属臣,礼器及礼仪之数量,皆需大隋天子颁布册命。受封之诸侯须忠于大隋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之义务。”
王大伴念完诏书,接着有力士扛进来一座沙盘。
这是杨二陛下按照记忆画下来的全球地图,然后让工部制作沙盘,打算在宣布分封制的时候,让群臣了解一下世界。
至于某处土地有没有人?
以及会不会有人抗议?
说大隋不经过他们同意,就空降过去一个国王。
杨二陛下毫不在乎。
前汉的时候中原就说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大隋继承前汉衣钵,整个地球都是大隋的领土。
若是不服?
太远了拿你没办法。
近点的地方,你当朕扩充卫府是好玩呢?
只是,群臣还没有从听到诏书的震惊中回过神来。
自强秦实行郡县制之后,天下就再也没有分封制这种好东西了,百官就算权利再大,也没办法裂土封王,因为律法不承认分封这种东西,胆子大一些的也许敢造反。
现在百官听到了什么?
那个狗皇帝竟然要搞分封制?
脑子没问题吧?
不对,脑子有问题最好,甭管他原因,这对百官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得赶紧实锤了才行,免得狗皇帝日后反悔。
于是短时间内拍马屁的声音络绎不绝。
更有甚者伏地而哭。
“陛下英明,陛下英明啊,自春秋以后,礼乐崩坏,人心不古。今陛下效仿周天子分封天下,定可重塑百姓淳朴之心,天下将大定,大隋江山将永存,永存啊。”
“陛下英明。”
杨二陛下脸上和煦,心中却冷笑不止。
道:
“诸卿免礼罢,朕也是为国家长远计,更详细一些的事情,大朝会过后,诸卿可去宗正寺询问宗正卿,或是等到晚上去曲江池,朕会在皇家家宴上再细致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