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因,顾名思义,是指来自外界,引起疾病的原因。其中主要的是“六淫”病因。自然界四季轮回,寒暑更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象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而四季气象又各有特点,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是自然气象的基本类型,它们因四时而更替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重要条件,故俗语常说,不冷不热,五谷不结。
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热)正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气”。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逐渐获得了适应这些气候变化的能力。因此“六气”一般不至致病。但当自然气候发生逆乱,“不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太过,至而不及”,也就是说,不到该热、该冷的时候,却很热、很冷;到了该热、该冷的时候,反而不热、不冷;或者虽应时夏热冬寒,但超过常度,热而太过,寒而太甚;或反春季当温而反寒,秋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热,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中医称为“六淫”。
六淫为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除了气候因素外,实际还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固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使所有的人都会发病。同一异常的气候变化,由于人的正气充盛,身体健壮,能抵御这种异常气候的变化,就不会发病。因此对于这种人体来说便仍是六气,而不是六淫。反之,即使是正常的气候变化,对某个正气不足,体质虚弱,抵抗能力低下的人也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而这种正常的六气对患病机体来说又是“六淫”了。可见,中医“六淫”概念的确立,充分考虑了个体正气的适应调节能力。
(一)取象类比一认识六淫的方法
中医对六淫病因的认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科学仪器和化验设备,故不可能采用微观的方法,通过实验手段来发现不同致病因子的具体形态和微细结构。聪明的历代医家就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体在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结合气候特征与自然界中的直观现象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比较,来推求病因。
把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和机体类似自然现象的病理反映,象征性地作为“病因”。例如,自然界的风,有流动不定的特性,而人体如果发生游走不定的关节疼痛,那么中医就认为此病的原因是“风”,故称为“风痹”。治疗也就用祛风的方法,并可收到较好的疗效。依此类推,这种认识六淫病因的方法,中医称为“取象类比”。如用现代科学的名词术语来说,则称为“模拟”。这种认识事物的模拟方法,并不是中医学所独有,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许多领域里,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重要的新兴边缘学科一一仿生学。它主要是模拟、模仿生物系统的特珠功能、结构,来改善现有的技术系统,或者创制新型的更加完善的技术装备。例如,狗的嗅觉之灵敏,在动物界里是比较突出的。经过专门训练的狗,可以用来找矿,这种狗取名为“探矿狗”。于是科学家模拟狗鼻子的结构,研究出了“气味电子接收机mL并将它形象地命名为“电子狗”。“电子狗”虽然比“探矿狗”更能精确地捕捉矿源,但它却是受狗鼻子的启示而模拟仿照出来的。其他如飞机及各种飞行器就是模拟鸟类的飞翔而制造出来的。潜水艇就是模拟鱼类的外形而制造出来的。超声波学的创立与应用就是模拟生物(如蝙蝠)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人工冬眠疗法就是模拟冬眠动物而发展起来的等。
虽然中医认识六淫病因的模拟方法与现代仿生学的模拟方法有不同之处,前者是模拟自然界的气候(风、寒、暑、湿、燥、火),后者是模拟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动物、植物),但是它们的基本认识方法则是相同的,均可以用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来加以解释。例如:人体、人体模型、人体挂图,虽有实体、立体、平面的不同,却属“同构”系统。同构理论通过类比、模拟在不同对象中分出他们的共同要素,可以在不经过直接实验的条件下,运用寻找同构系统的方法,检验和加速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认识。中医学就是采用人们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风、寒、暑、湿、燥、火的自然现象,作为人体六淫病因的同构系统。通过这些同构系统来探讨、分析、归纳人体致病原因和病理变化,这样使人体感受六淫之邪后的病理变化和表现易于理解、易于研究。
(二)普遍规律——六淫致病的共性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几个共同特点。
I六淫致病与季节有关 由于六淫本为四时主气的过盛,故容易形成季节性多发病。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这是一般规律。但是,气候变化是复杂的,不同体质对外邪的感受性不同,所以同一季节可以有不同性质的外感病发生。
2.六淫致病与环境有关 工作或居住处环境失宜,也能导致侵袭而发病。如久处潮湿环境多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暑邪、燥热或火邪为害;干燥环境又多燥邪为病等。
3.六淫邪气可单独或夹杂致病 六淫邪气单独使人致病,如寒邪直中脏腑而致泄泻,也可由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4.六淫致病可相互转化在疾病 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热,暑湿日久又可以化燥伤阴,六淫又皆可化火等。
5.六淫致病多由表入里传变 六淫之邪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人体,然后由表入里,由浅及深。如《素问·缪刺论》说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脏腑,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故六淫致病,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所以常称“外感六淫”。
六淫为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六淫属于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属于病因学范畴。在疾病变化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特点的5种病理变化,虽然与风、寒、暑、湿、燥、火邪相似,但本质上不是外来之邪,为内在病理变化所为,故称为“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实为一种“取象类比”的综合性病机。故在外感六淫邪气之首冠以“内”字,以示与前者直接从“外”受的区别。
(三)各淫其乱——六淫致病的特点
气象万千,风雨飘摇,暑热炎盛,寒气逼人,六淫邪气致病各具特点。
1.六淫之首——风淫之乱 自然界的风,大家都很熟悉,树梢的摇动,红旗的飘舞,都使我们感到有风。它是一种轻浮的、善动的、多变的东西。有时很轻微、柔和;有时却很猛烈、突然;甚至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吹倒树木及房屋。风的这些自然特性,就决定着它的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升散:是指风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伤人致病,往往易于侵袭人体的上部、肌表。肺在五脏之中位置最高,风伤于肺则常见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风邪上扰头面,则见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㖞斜等。风邪伤于肌表,则见恶风,发热等。风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又如颜面部的水肿,中医称为风水肿;红眼病中医称为风火眼;类似病症均责之于风。
(2)风性善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风邪致病常常表现为病位游移不固定,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变化快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此起波伏,来去迅速;癫癎、中风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故风邪为病,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故中医常说“风疾尤速,贻害无穷”(《六因条辨》)。
(3)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故常表现为眩晕,震颜,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斜视等症状。犹如自然界“风吹草动”,红旗“迎风飘扬”。无论如外感热病中的“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均有动摇不定的症状表现,故中医认为这些病症都与“风”有关。这就是《内经》“风胜则动”之说。
(4)风为六淫之首:是指风邪常夹寒、湿、燥、热等而侵袭人体。所以中医就有风寒、风热、风湿、风燥、风火等病证。说明风邪为患多与六淫其他诸邪合而为病居多,故称风为六淫之首。据此延伸,有的医家又称“风百病之长”,实际是说风邪致病的广泛性。风以春季为多,故为春季之主气,但终年常在,四时皆有,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
2.凝滞清冷——寒淫之乱 寒冷的季节,空气清冷,水可以凝聚成冰,食物不易腐败,万物潜藏,动物大多深居洞穴或进入冬眠,人也不愿意多到户外活动。可见寒的特点是清冷、收引、冰冻、凝结,所以中医将能引起类似“寒”性特征的病变反映的病邪,称为寒邪。
(1)寒易伤阳:根据事物阴阳属性化分的标准,六淫邪气之中,风邪、暑邪、火邪、燥邪为“阳邪”;寒邪、湿邪为“阴邪”。阳热之邪就容易损伤阴气津液,而阴邪则易耗损阳气热能。寒为阴邪,所以易伤阳气。阳气受损,热能不足,所以寒邪致病,常见全身或局部明显的寒凉表现象,如形寒肢冷,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腹部、腰膝、关节冷痛等。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人身气血津液的运动,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行无阻。寒邪侵入人体,易使气血凝结阻滞,经脉气血不得阳气温煦,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各异。寒犯肌表则头身肢节疼痛;寒邪直中于里则胸胁、胃脘、腹部冷痛等。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寒侵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等。
(4)寒性清冷: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低温条件下,食物不易变质腐败。犹如冰箱低温冷冻而能保存食物。由于寒性清冷,所以中医认为,寒邪致病则常常表现为排泄物和分泌物质冷清稀,如鼻流清涕,呕吐清涎,小便清长,大便清稀等,故《内经》里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3.炎热升散——暑淫之乱 夏季气候炎热,故暑为夏季主气。它有明显的季节性,指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的气候。此时,气候酷热,万物茂盛。“日头当空照,烤熟地上人”。暑的这些自然特性,就决定着它的致病特点。
(1)暑性炎热:暑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气,具有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火热的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等。
(2)暑性升散: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肌表开泄而大汗出。汗多伤津,汗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汗出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3)暑多夹湿:暑季气候炎热,热蒸湿气上潮,湿热弥漫空间,空气中湿度增高,即我们通常所见夏季的湿气“回潮”之象。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故中医认为暑多夹湿。所以暑邪为病,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等湿浊症状。
4.重着趋下——湿淫之乱 自然界的湿是有形的、重浊向下的。水湿易聚集停滞于低洼的地方,潮湿的地方多污垢,潮湿的东西容易长霉腐烂。水湿渗于物体,就变得沉重,所以湿的东西就比干的东西重。湿的这些自然特性,就决定着它的致病特点。
(1)湿性重着:湿性重着为有质之邪,故湿邪致病常见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头昏沉重状如裹束,关节疼痛重着等,如同木渗水湿则变得沉重一样。
(2)湿性污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洁的表现,如湿浊在上则面部垢浊不洁,眼眵较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黏液;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这些症状就象潮湿之地容易长苔生霉,腐败污浊一样,乃是摸拟湿的自然特性而得。
(3)湿邪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所以湿邪致病一是症状多黏滞而不爽,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黏浊和舌苔黏腻等。二是湿性黏滞,蕴结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自然界的水湿多流向低的地方,故水湿邪气具有下趋之势,故中医认为,湿邪致病易于伤及人体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小便混浊,泄泻下痢,妇女带下量多,阴部潮湿等。
5.干涩耗津——燥淫之乱 燥为秋季主气。燥与湿相反,是缺乏水分的表现。干燥无水的秋季,田地就要干燥开裂,禾苗草木都会干枯萎黄。
(1)燥性干燥:故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如皮肤干燥,口鼻干燥,咽喉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少等。
(2)燥易伤肺:肺主气而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外与皮毛相应合,在体表五官之中,肺与鼻的关系最为密切。燥邪多从口鼻而入,燥为秋令主气,故燥邪最易伤肺。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损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
燥邪为病,有湿燥、凉燥之分。初秋紧承炎夏,久晴无雨,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多温燥。深秋已近寒冬,西风肃杀,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
6.炎上扰神——火淫之乱 温、热、火三者性质相同,但程度有别。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故常温热并称。火邪的自然特性和致病特点:
(1)火性燔灼:燔即燃烧;灼即烧烫。燔灼是指火热邪气具有焚烧而熏灼的特征。故火邪致病,常常表现为高热,恶热,面红,目赤,舌红等热象。
(2)火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升腾向上。故火邪致病具有明显的炎上特性,其病多表现于上部。如心火上炎,则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糜烂、生疮;肝火上炎,则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胃火炽盛,可见齿龈肿痛,齿衄等。
(3)伤津耗气:火热之邪,蒸腾于内,最易迫津外泄,消烁津液,使人体阴津耗伤,好像日常生活中,火太盛则易把东西烧干。故火邪致病,除表现为热象显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
(4)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津血,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故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我们常说,热血沸腾。体内火热太盛,血流加速,迫血妄行,故火热为害,易于引起多种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经色鲜红、经期提前等。
(5)易致肿疡:我们有时在家炖煮某种食物的时候,由于火太大,炖得太过,就稀巴烂只剩下汤了。人体由于火热太盛则腐肉败血,则发为疮疡溃烂。
(6)易扰心神:火与心气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故火热之邪伤于人体,最易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甚至神昏谵语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