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植物的使命
——城市河道污水的生态治理

项目负责人:李霖

项目成员:王腾飞 李麓

指导教师:于历战

摘要: 项目以植物在水净化中的作用为出发点,通过设计手段给城市居民科普节水意识,同时通过设计改善城市空间景观氛围。植物生态景观的展示方式直接呈现给环境中的人群,给大众科普“循环生态生活”珍惜水资源的理念。设计中针对南长河沿线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及其生长环境进行判读、识别和分类,选择可供景观设计使用的植物种类,以及值得保留的植物群落及生境。参照现有河流植被及其环境,对景观进行维护性种植设计,营造具备持续更新功能的河流湿地系统。综合城市湿地保护、合理利用、科普建设、合理分区等要求以及河流景观设计在安全、亲水、自然、生态、科普和文化等方面的要求,最终得出景观及其周边设计方案。

一 项目概述

(一)项目源起

水是生命的源泉,然而近几十年来水生态环境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城市居民用水安全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曾经的河道是城市文化的源头,在这里文化交融碰撞。如何行之有效地保护河道、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通过对各国河道治理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看出,由单一的工程治理向生态治理和生态恢复转变是河道整治的必然选择,是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河道生态系统是在浩瀚时光中不断演变的,其进化趋势是内部秩序更为稳定、结构更为复杂。

(二)研究目的

生态作为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重大意义。科普教育工作必须深入基层社区,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展示设计特别是开放性展览对科普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引导和吸引观众、使展览信息得到更好的传达,是展示设计的首要任务。信息时代,展览除了作为展示场所和公众教育基地,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空间。本项目将展示的研究从曾经对物与形式的研究,转向了对展示思维、空间、物、人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融合的整体的研究。同时通过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实地调研和设计研究,最终选择生态主题科普,力图使水生态治理和展示设计并驾齐驱,为构建多元化发展的展示设计方式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首先,对于城市河道水污染治理的国内外文献进行阅读研究,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探究未来设计的切入点。其次,搜索针对北京市河道的调研,以动态发展的视角了解此部分河道的发展历史、现存的问题以及潜在需求。通过实地走访,对于所在地段的重要节点进行调研分析,探讨不同地块的设计潜力。并且借鉴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不同地块的河道节点进行剖析,总结与探究符合环境的合理设计。最后,搜索已有的生态类科普与展示设计案例,论述评价不同方案在空间中构建采用的方法策略,以分析和总结为基础,为研究提供延展的思路、为设计策略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与过程

项目围绕以下几点科普知识展开研究:生态净水的原理、水质质量的识别、植物培育与维护知识、生态循环的生活理念。基于以上知识点,设计将从以下三点切入。

1.构建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物质形态

(1)景观生态技术的运用

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了解生态的设计规范,有效运用生态可持续的方法设计、建设河道周围的物质形态。例如场地内的植物种植、净化水处理、湿地修复、桥梁设计、服务设施设计等。

(2)基于可持续5R原则的生态材料运用

在设计中需要结合场地的具体条件,在尊重5R原则的基础上选取生态材料,运用生态技艺进行设计。

2.场所展示模式的空间引导设计

(1)保证活动可能性的场所空间设计

根据环境行为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场地中的人群活动模式,运用空间设计的手段进行场所设计,以保证场所内人群需求的满足。

(2)场所空间界面的动态更新

为了营造一个受众喜爱的公共展示空间,场所内的空间要素需要不断丰富完善,这样才能保证场所的吸引力。这些空间要素的丰富完善可以通过场地内的人工设施以及绿植的时间性变化来实现。

(3)场所空间与活动模式的适应性转换

此处的适应性转换指的是由行为模式需要引发了场所空间的设计,同时场所空间的构建与使用也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引起两者的互动。所以在展示设计中不能忽视公共参与的作用,可以通过与参与者共同设计、参与者认领管理等方式形成良性互动(见图1)。

图1 互动分析

3.唤醒地域历史文脉记忆

通过对唤醒地区记忆的事件与意象的梳理,展示元素与空间组合的设计,运用叙事性手法彰显地区特色。

将生态环境营造与展示设计结合,将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科普策划脚本、展示设计三步结合研究,并根据植物净化水生态的自身条件特征,归纳和总结出展示设计原则和表现方法。设计将以生态治理为背景,在开放式科技场馆中直接展示生态治水方法、科普水污染防治,实现教育、观赏、实践等模式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科学科普展示设计。它在功能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展览形式以及教育基地相区别。

(三)设计观点

南长河指的是长河南段,北起昆明湖的绣绮闸,南至北护城河的三岔口。地处在居住功能组团中,周边用地多为二类居住用地,分布有商业用地、游乐用地、游憩集会广场用地、教育用地和市政停车场用地。用地类型多样,周边交通条件发达,城市交通性主干道、次干道,生活性主干道围合场地,城市支路穿越场地。作为人群聚集地,这里作为科普场所首先有人群互动保障,通过展示内容结合人视听触觉等,对展示方式定位。

南长河中段自身植被条件良好,同时富有场地特色,现已经存在诸多类型的小生境,应该着意加以保护。由于河流水源与目标水质的差距不大,用低成本的表流湿地就可以达到净化要求,可用以净化水的河段可以通过几个表流地段串联的形式保证净化与科普效果。

三 研究成果

(一)展示设计

设计方案

基于公共开放空间的人本主义和绿色生态构成,城市生态科普展示应该既起到活跃城市居民生活的作用,又保障城市健康发展。完整的户外科普展示应该包含三个部分:特定场所下的活动模式、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物质形态、社会共有的意义积淀。根据这三方面且结合生态理念,制定了本设计项目的设计策略如下。①展示空间内容:水污染类型、污染比例对生态的影响、景观植被治理手法的运用、水污染危害、植被培育、植被维护。②展览空间类型定位:根据对现代展览空间的研究特点定位,设计一个开放、互动、展览与景观结合、场景式的科普教育知识展示。③科普展品:植物循环装置设计、科普性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1)功能分区

分为城市休闲和水域保护两大区,参观、游览、科普活动主要发生在城市休闲区,保证水域保护区域的安宁,净化区域在紧靠城市休闲区位置并设置探索路径和观鸟屋等科普设施,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2)水系与交通设计

水系设计上,通过案例分析得到几点处理经验可供吸取。①采用完全自然的驳岸,采用自然石材铺装以减少栈道基础对原有生境的影响;②采用全步行交通体系,路过水体不设桥梁,而设计与路面同高程的裂缝石块铺装,保证水体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3)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采用模拟自然野生植物群落的设计方法,总体上形成陆生—湿生—挺水—浮水植被的植物群落结构。营造多种生境,如淡水、芦苇床、矮树林、林木区、草地等。

一条河流,其景观的基本要素是水系和植被,维护并发展其自身已形成的运行模式远比毫无根据的改造更有利于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发挥。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继承河道的整体形态;最大限度保留现状生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丰富自然生境的类型;结合社会赋予河流水净化的功能,对水系进行水净化能力优化设计;对区域的整体景观进行维护性设计。

(二)产品设计

室内公共空间的雨伞放置架,让伞上的雨水浇灌底部的植物,方便又环保(见图2)。

图2 产品设计

(三)结论与建议

项目计划在文献阅读、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场所设计类型。分析这些场所类型的展示设计塑造潜力与对于城市生态发展的促进作用。基于生态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上述设计策略,重构受众生态生活理念。本项目结合科普展示尝试对河流湿地景观设计。从充分了解现状并分析得到景观特质指导设计,针对河流水净化选择搭配适生湿生植物,最终结合河道设计要求营造具备多样生境和丰富人类活动空间的城市科普景观。

本设计针对南长河中游现状条件良好的河道段进行景观设计,怀着对社会做出有益建设和希望经过历练的愿望,蹒跚而行,到此为一段落。其间经历,总结如下。

本项目依托实际景观项目、以社会需求为研究之本,实际项目提供研究之源。实地测绘的实施是关键,理论上大谈设计前应该如何搜集资料,不如真正为了扎实的设计去丈量、记录现场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大树和掠过脑海的第一缕感受,获益良深。

四 创新点

本项目以河道水生态空间重构为背景,重新发掘了城市河道污染防治对科普建设的价值,是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于城市绿带规划建设的反馈。比起自上而下的规划,更加细致地考虑城市边缘绿地的景观设计问题、体察居民的需求、考虑微观生态,最终提炼出此类绿地的设计原则与范例。

设计中利用可持续设计的5R原则——Revalue、Renew、Reuse、Recycle、Reduce原则。在设计中结合场地的具体条件,在尊重5R原则的基础上选取生态材料、运用生态技艺进行设计。本设计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与科学展示水污染防治知识的同时,要将场地营造为集休闲、科教、实践于一体的,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空间还需要做更多的学习准备。

五 应用价值

对大部分植物而言,从播种到开花结果,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植物生长周期往往较长,根据植物种类的不同,其生活习性有很大区别,植物科普一直在寻找其最佳的传播方式。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趋势:人们开始热衷植物话题,越来越多的人也自愿参与进来。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运用工具来引导用户的情感,例如使用形状和图形来创建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和交互;选择字体、颜色和字体的粗细——在整个页面中创建层次结构;通过强调或弱化某些元素帮助用户阅读和理解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把专业的术语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图形,同时将美的元素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科普设计综合了艺术、科学、美学、可用性,是理解了用户需求和行为的设计。在本项目中,我们探索了此类科普展示设计的普适性设计原则,希望为提升科普力量与城市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陈德志:《隐喻与悖论:空间、空间形式与空间叙事学》,《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葛坚、赵秀敏、石坚韧:《城市景观中的声景观解析与设计》,《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

孔祥伟:《宣言与叙事——关于当代景观设计学的思考》,《城市建筑》2008年第4期。

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陆邵明:《让自然说点什么:空间情节的生成策略》,《新建筑》2007年第3期。

陈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初探》,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tsWXjCV1vrgx/9P125OiKCK3KUmopqXObOfqbWt+aFrD2qdhIjL5SsKOzeCyeX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