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傣族的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 前言

中国傣族人口总数122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大多数集中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沧市。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绝大多数的傣族人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在傣族人的心目中“水”被视作一种圣洁的物质。水与傣族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与水息息相关,并被视为民族传统的水文化。傣族作为一个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和谐的民族,水在其社会中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元素,同时还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人与自然的和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也同样受到威胁,这其中很多不良后果都与人类的行为有直接关系,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因此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人自身的行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中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传统,这种要素事实上在不同的社会中都存在着,作为一种有利于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资本,应当在当代发展中得到增值,而不是丧失。

在傣族社会中,传统的水文化是保持傣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因素;本文将探讨水与傣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及发展中的关系,以期加深对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民族传统的水文化的价值的认识。

二 傣族的水文化

1.傣族的水观念

水是维系生命的基本物质,离开了水,任何生命都不能存在,可以说水是生命之本。作为一个崇尚水的民族,傣族“爱水”“敬水”,他们对水始终都怀有一份极为真挚、深刻及特殊的感情。在中国,由于傣族和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并且傣族拥有一种生动的水文化,因此,绝大多数傣族人通常被其他民族生动地称为“水傣”。

根据傣族的人类起源传说,他们认为天空和大地都起源于水。据说在几亿年以前,在整个宇宙间没有天空和大地之分,没有生命的存在,除了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外,有的仅仅是空气、水和雾的存在。在一亿年前后,水、空气和雾相混合造就了人类最早的祖先——帕亚英。当帕亚英在宇宙中翱翔的时候,发现了水和空气的存在,因此他就用水、空气和自身的排泄物做了一个大球,这样地球就被创造出来了。在他完成了创造地球的这项伟大事业之后,他又用水和空气创造了地球的天空和大地。在这一切都完成以后,他决定创造生命,于是便用水和泥土创造了两尊神,一尊是男性,而另一尊则是女性。此后,这两尊神便用水和泥土创造了3000个人,以及动物和植物等。从此以后,这3000个由水和泥土构成的人类祖先不断地繁衍开来。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傣族不仅相信天空和大地来源于水,而且认为人类生命的一半也是由水创造的。因此,他们认为水是无比伟大和圣洁的。傣族把土地叫作“喃岭”(Namling),在傣语里“喃”(Nam)的意思就是水,“岭”(ling)的意思即土地。这表明傣族把水和土地联系在了一起,把水看作土地的一部分,理解了这一点对于了解傣族精神世界中关于水与地球起源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傣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他们认为宇宙里的每种事物都有灵魂。太阳、月亮、星星、土地、动物、植物、石头以及其他物体都拥有不同的灵魂,因此,奔流不息的水也拥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水是一种具有生命的圣洁物质。人们热爱水、崇拜水,主要是为了让水给他们带来好运,同时也是为了在遇到伤害的时候获得保护。今天我们仍能在傣族社会里看到许多关于崇拜水的活动以及与水有关的祭祀。当一个新生命诞生的时候,人们会用洁净的清水给这个婴儿行洗礼。而当某个人死了,人们也会用洁净的清水去擦洗他的尸体。这体现了傣族信仰人来源于水,并且最后也将回归水的哲理。在过去,傣族人在挖水井的时候,出于对水的崇拜,他们经常建造一座漂亮的房子去覆盖水井。这些房子有的像佛塔,有的则像民居一样。这表明,在傣族村寨中,水井所在的地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一次,笔者在一个傣族村寨进行考察时,一位老人曾对笔者说,因为水井里有神,所以我们必须为他盖一座好房子,只有这样(在他的保佑下)井里的水才会又满又甜。基于这样的理念,傣族社会里关于水井与井神的习俗也就形成了,例如妇女是不能在水井边进行洗浴的;而且每年人们都必须对井神进行祭祀。

傣族认为水神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好运,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傣族主要聚居在平坝地区,周围常常伴有许多的河流及支流。河水引发的灾难给当地居民和稻田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傣族相信有神明居住在河里;并且如果神不高兴的时候,他就会发怒,对人类做出惩罚,对环境造成毁坏。由此,傣族每年都要对河神进行祭祀。每年2月,每个村寨都会在附近的河边举行祭祀河神的典礼。在这一天,所有村民将聚集在河堤上,由村里的长者把金、银饰物以及食物、衣服等祭品放到河里,希望以此来取悦河神,得到神的恩惠,赐予人们充裕的水源以进行稻作生产,避免灾难的降临。

13世纪起,傣族信仰了佛教,因此在其水文化中也逐渐融入了佛教文化的因子。在佛教活动中,傣族把水当作圣物。在佛寺里,我们能看到傣族每天都把洁净的水当作祭品来供奉,人们在念经时也要一边念一边用一个小壶滴水,在重大的佛教祭祀活动中,最后的仪式是滴水仪式。在过傣历新年期间(4月13~15日),最重要的庆祝活动被称为“浴佛”,人们用清水给佛像沐浴。在此期间,人们用清水彼此泼洒,以表达相互间的祝福。因此,傣历新年也被其他民族形象地称为“泼水节”。

2.水与傣族的居住

在傣族的历史上,战乱频繁、自然灾害以及为找寻更富饶、更肥沃的土地引发过频繁的迁徙。为了找寻具有丰富水源的土地,傣族的迁徙活动往往都沿着大江大河进行,这是傣族历史上迁徙的一个重要特征。有许多傣族的历史传说讲述了当人们想要迁徙的时候,他们总是沿着大河去寻找和开拓新的沃土。他们相信如果一块土地有水,那么人类就有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的机会。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傣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澜沧江、元江、怒江等大河的河段及三角洲地区。傣族今天的分布状况是历史迁徙的结果,这种迁徙的结果对傣族的水观念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傣族谚语说道:“没有一条河流,你不能建立一个国家;没有森林和群山的山脚,你就不能建一个村寨。”鉴于此,当傣族建立一个新的村寨时,傣族选中的最理想的居住地就是背靠群山,前临一片平坦土地或山脚的地方。这样,清水能够从山里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村寨附近平坦肥沃的土地对于稻田耕作是相当适宜的,从河里获得灌溉用水也十分便利。今天,我们到傣族地区通常都能看到许多村寨坐落于山脚和平坝之间,“背靠青山、面对平坝”是傣族人建村寨的最佳选择,背靠青山可以使人们获得丰富的水资源,面对平坝则易于水稻的耕作。与此同时,如果人们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来建立村寨,如近些年来可利用的土地已变得日益减少了,人们一定会选择河流附近的地方居住。傣族择居时对水的依赖,是其民族精神中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内在思想观念的体现。

3.水与社会生活

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可分为饮用、烹饪、洗涤、沐浴以及祭祀,这对任何民族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民族对水的使用有着不同的习俗。傣族人民对水的使用是同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许多方面和其他民族是不一样的。

傣族水文化的一些典型特点可以概述如下: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不同渠道来获取用于饮用、烹饪和洗涤的水。每个村寨通常都有一至两口专作取用饮水的井。直到今天,尽管许多村寨已经建立了自来水系统,但大多数村民仍习惯从井里取水。这是因为村民们相信源于大森林的井水比人工的自来水要洁净得多,味道更好。而河水则多被作为洗涤和沐浴之用。

在傣族地区,在位于路边或村旁小径的小木棚里常常能够发现盛满清水的陶罐及喝水用的杯子,这是村民们为过路人口渴时所准备的。这一习俗在傣族地区已延续了数百年,并且已成为傣族典型的民族特征。这是傣族人民施恩行善的一种表现,其目的是和其他民族一起分享这种美好的祝福。因此,傣族人民用水来表达施恩行善的做法,与其水观念也是密不可分的。

傣族通常被别的民族称为“水傣”。原因之一就在于傣族比居住在其周围的其他民族更喜欢沐浴。通常情况下,他们每天都会洗一次澡,有些人甚至一天洗上两到三次。每天劳作结束后,傣族人会到河堤边洗澡。根据傣族的风俗,男人们在河的上游洗澡,而女人们则只能在河的下游洗浴,这是人们一天中最为快乐的时光。河面上映射着灿烂的阳光,河里碧波荡漾,人们一边洗浴、一边嬉戏,相互泼洒着水花,不时地还会唱起优美的民歌。泡在水里,人们洗去了辛劳一天之后的疲惫,尽情地享受着悠闲的时光。与此同时,这个时候也是人们传播新闻,促进相互间的紧密联系的最佳时机。

傣历新年也被称为“水节”,或者被其他民族称作“泼水节”。在新年这一天,因为水在傣族的心目中被视为一种圣洁的物体,因此,人们彼此会用橄榄枝蘸水洒向对方,借以表达相互间的祝福。在洒水祝福的仪式结束后,人们在一天中都将沉醉于互相泼水嬉戏的欢乐中。

上述事例表明,水在傣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傣族而言,水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日常之用,其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对整个傣族的社会传统、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水与传统农业

在传统的傣族社会里,稻米种植是农业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今天,绝大多数傣族仍在种植水稻。傣族的这种农业体系数千年来一直依赖于高效的水利灌溉系统。如果没有水源,是根本不可能进行农业生产的。例如,当秧苗插入稻田的时候,就需要用到水;在种植和移植的过程中,秧苗茁壮成长,而在此期间人们需要多次灌溉稻田。

稻作农业的灌溉体系是由多条自然河流及其支流所构成的,同时还包括一些人工沟渠。在傣族社会里,灌溉系统的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在过去每个村寨都有一名专职的管理者(水官)来管理灌溉系统的运作,负责水的调配。根据傣族的历史文献记载,这一制度曾延续了数百年之久。例如,景洪地区100多年前就已经开凿了12条人工沟渠,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溉体系。20世纪50年代,12位官员曾受当地王国国王的指派去管理这12条沟渠。每年春耕之前,村民们会被组织起来修补这些沟渠。在水渠修好后,将举行一个庆典仪式来祭祀水神并检查沟渠的修缮状况。水官把祭神用的一条满载肉、米、酒及其他物品的竹筏放到沟渠里,人们跟着这条竹筏向下游行进。在整个过程中竹筏如果在中途停止了,则预示着村民们将不得不重新修补这条沟渠(因为竹筏停止,表示水神对这次祭祀活动不满意)。检查结束后,人们将在佛寺里或佛塔旁举行一个庆典仪式,以表达对水神的崇敬、感激之情。

由于关系到农业生产,因此,水源调配在傣族社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每年在农耕生产开始之前,村里的水官将分配灌溉用水,每户家庭所分到的灌溉用水的份额取决于其家中所拥有的稻田数及人口数。

5.水资源的保护

在生产生活中,傣族人民强烈地意识到水是维系生命的基本要素。因此,他们知道保护水资源对于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他们热爱水、崇拜水,并且不遗余力地保护着水资源,这是可以通过傣族社会的许多典型事例来证明的。

傣族通常喜欢沿着河堤和坝区居住。前面也曾经提到过傣族喜欢选择山脚地带来兴建村寨。50年前,有大片森林因被当地居民认为是归属于山神所管辖的地区或地方行政区“勐”,而得到了完好的保护。这类森林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龙林”,“龙林”一词在傣语里就是“神林”的意思。每个傣族村寨都有受到保护的“龙林”。例如,大约在40年前,西双版纳辖区内的“龙林”覆盖了整个地区5%的面积。因此,直到今天这一地区自然保留的植被区域仍达30%左右。“龙林”在傣族地区已存在了数百年,“龙林”里没有任何树木被砍伐,果实被采摘,也没有狩猎和放牧行为的发生。这块圣地里的土地、植物和动物都不受侵犯。表面上,人们是为神在保护这些森林;而实际上,根本的原因则在于传统的水文化使人们意识到只有保护好森林,才能更好地维系水源。因此,大片的“龙林”得到了保护。作为水源林,“龙林”数百年来一直维护着当地的生态环境。

绝大多数傣族地区地处热带,“龙林”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水资源。1958年以前,傣族人民仅仅依靠河流及沟渠的供水就能满足生产需要,实施农业灌溉,当地并不需要修筑任何的水库来蓄水。生产中所需要的灌溉用水全都来源于自然。在景洪地区,当地最大的神山被称为“龙南”山。该山的面积达万顷,当地的主要河流,特别是担负着当地50%以上农田灌溉用水的河流都发源于此山。过去,每个村寨都保护本村的“龙林”,因此,森林里流淌出的水完全能够满足村寨的需求,由于拥有很好的森林涵盖,一年四季水井里都能保持充裕的水源。

数百年来,傣族地区都种植一种名为“黑心树”的树木。这是一种既能保护水源,又能提供燃料的树,被傣家人种植于房前屋后、道路两边,它的生长周期很短,其枝干每隔一至两年就能被砍伐作燃料,一个家庭只需要种植十余棵就可以满足烧柴的需要。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许多家庭都种有这种树。人们砍伐黑心树作燃料,以代替从“龙林”中砍树,这种做法对保护森林是相当有好处的,它集中体现了傣族人民爱护森林、珍惜水资源的可贵思想,并且和傣族传统的水文化紧密相连。

三 水文化的变迁

1.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在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傣族地区迎来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一系列社会改革也随之开始,改革在废除了原有的封建政治体制后,建立了一套与全国相一致的新的政治体系。从那时起,傣族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均遵从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和计划。改变现实物质世界的现代工业、灌溉系统以及通信体系也在当地随之兴起。

随着傣族地区社会改革的结束,全国性的种种体制性的变化、中央政府制定的发展计划,甚至历次政治运动都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8年,中国掀起了遍及全国的“大跃进”运动,这股浪潮也波及边境地区。“大跃进”期间,为响应政府的号召,当地居民砍伐大片的森林以种植农作物,使许多地区保护了数千年的神山遭到了破坏。在西双版纳这个傣族主要聚居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一度达到70%,而到了80年代,这一数字则降至30%。

如果把前面所提到的“大跃进”运动算作毁坏森林的第一个原因的话,那么20世纪60年代从内地迁徙人口去开发边疆地区的浪潮则是造成森林毁坏的第二个原因。这个时期有10多万人口迁徙到了傣族地区。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实现某些经济目的,森林遭到了大面积的开发。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橡胶树、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得到了广泛种植,尤其在平坝地区森林更是被随之而来的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所取代。近些年来,不但国营农场广泛种植橡胶树、茶树和甘蔗,就是当地的农户也在大量地种植这些经济作物。越来越多的森林,尤其是原先靠近村寨旁的水源林被大肆开发。与此同时,傣族地区也成为仅次于海南省的全国第二大橡胶树种植地。 经济作物产业使当地政府和人民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为经济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了改进灌溉体系,在傣族地区兴建了许多水库。水库的兴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在修建水库的过程中,大片的森林遭到砍伐。一些例子表明,水库修好以后,库区周围的森林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林区面积的大幅度减小,水源也日渐枯竭;人们为了解决用水问题,又不得不修建更多的水库,由此而造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上面分析的是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傣族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森林遭到破坏。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水资源的变化。过去,当地居民的灌溉及日常用水主要依靠丰富的森林植被供给。而近几年,人们已不得不更多地依靠人工取水工程来获取水源了。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上面所提到的大多数国家项目,作为基础工程而言,它们既是国家经济计划统筹安排的要求,同时也是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例如水库的修建、经济作物的发展计划和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等方面都使当地人民受益。但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往往受到忽视,甚至直到20世纪80年代也是如此,在建设项目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远远不够,很多地区水源的严重污染是当地工业生产造成的。

2.政治变革对傣族传统水文化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初,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取代了傣族社会旧有的封建制度。随后的社会变化尤其是历次政治运动对傣族文化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与水相关的传统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首先,传统的灌溉管理系统发生了变化。正如前面谈到的那样,在傣族封建社会的灌溉管理体系里,通常拥有熟知地方条规和风俗习惯的专职管理者。但随着新的政治体制的建立,传统的灌溉管理系统已为当地政府的相关下属部门所取代,灌溉系统和水利工程的管理已由政府所掌控。各级水利局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已经在地区(州)和县一级设立;而在乡、镇(区)和村一级的行政单位则建立了水管站;来自这些机构的专职人员负责对水资源的管理。

其次,大量与水相联系的传统文化消失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神圣的“龙林”体系及村寨生态环境的变化。前面所提到的在傣族传统社会里,大片的森林被当作“神林”来保护,村寨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传统条规和习俗的保护。但到了后来,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绝大多数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人们大面积地砍伐森林以进行农业耕作、橡胶树种植和其他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与“神林”相关的传统文化观念则被当作“迷信”,人们被迫改变自己的信仰,大部分被保护得很好的“龙林”遭到了破坏。近些年来,傣族地区的橡胶树种植园发展迅速,包括“龙林”在内越来越多的森林被砍伐。现在,随着林区面积的逐渐缩小和水源的日渐匮乏,一些傣族村寨甚至连人畜饮水都很缺乏,为了寻找新的水源,他们不得不向新的地方迁徙。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傣族地区开展了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活动。越来越多的森林被纳入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木材的砍伐受到了国家的严格控制。尤其是最近几年,砍伐森林的行为已被政府明令禁止。与此同时,国家还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当地的森林植被又重新得到有效的恢复。到目前为止,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0%上升到了60%以上,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当地的水资源环境。

3.水文化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后期,整个傣族地区纷纷修建了人工灌溉系统。沟渠、水库和堤坝构成的新的灌溉体系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灌溉系统。在有效地改善灌溉条件的同时,新的灌溉体系在防洪抗旱等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西双版纳地区修建了150座水库,使24万多亩的农田得到灌溉。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水文化的许多方面也开始发生变化。近几年来,许多傣族村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基本使用自来水,这对过去花费大量时间及劳力从井里取水的传统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水井文化发生了变迁,水井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也逐渐消失了。过去,在传统傣族社会里,在河里洗澡既是一项重要的个人活动,同时也被看作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天,由于自来水的广泛使用以及河流的污染,很少有人会到河里洗澡了,人们的日常社会接触也大大减少。尽管发生了这些变化,在傣族社会里人们依然把水当作“圣物”,他们崇拜水、热爱水、敬仰水,在欢庆节日、进行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仍用水来表达祝福,以泼水来互致祝福依然是傣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活动。

4.当前面临的水问题

大多数的傣族地区地处热带,过去在自然植被的覆盖下,这些地区有丰富的水源,完全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的增长、森林植被日渐破坏、经济作物的发展以及工业项目的兴建,水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傣族地区也面临许多与水有关的问题。

首先是水污染。许多地方的河流和湖泊被工厂及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所污染。近些年来,橡胶生产、造纸业、制糖业以及采矿业等工业项目的不断发展,在给当地人民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在一些地方,村民们过去常去洗澡的河流现在已出现了干涸的现象。随着污染的不断加剧,传统的社会生活已无法继续进行。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许多河流的支流早已枯竭,导致农业灌溉用水的严重不足。在有些村子,包括大勐龙等相对边远地区的很多村子,村民们甚至连日用水和饮用水都很缺乏。过去傣族人民通过两种途径,即从源于森林的水井和自然流淌的溪流中获取洁净水。但现在由于很多地区森林植被的破坏,这种传统的取水途径已很难进行,取而代之的是许多村寨修建了新的供水系统。近些年来,村民们纷纷投资修建水管系统把水从山里引出来,但不幸的是,由于水源的枯竭,很多村子连山里也没有足够的水可引。因此,村民们又不得不重新开始挖井取水。

2001年5月,笔者在傣族地区进行了专题调查,以当地的两个村为考察对象。下面所描述的就是水在这两个村的现状。

上尹角村是普洱市孟连县的一个傣族村,全村共283人。数百年来村民们一直从事稻作农业生产。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村寨背靠大山,并且四周被原始森林所环绕,因此村里获取洁净的水源是不成问题的。并且,得益于良好的森林植被,人们有充裕的水源作为日用及生产灌溉。源于森林的溪流也源源不断地流进村里。村子旁边有一个龙潭,龙潭水是村民们灌溉农田、沐浴洗澡的主要来源。同时,龙潭也被村民们当作“圣湖”来看待。每年,村民们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祭祀湖神。“龙林”和龙潭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20世纪60年代以后,村子后面的森林遭到严重的毁坏,导致水源逐渐枯竭。现在,只能在雨季的时候才能看见山涧里有水渗出,但流出的水已非常浑浊,根本不能喝了。今天,村民们主要依靠挖井来得到洁净的水,但不幸的是由于森林的减少,有时甚至连井水都不能满足日常所需了,日常用水的缺乏已成为困扰村民的一大难题。过去,龙潭作为维系全村农田灌溉的基础,对村里农业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里在龙潭旁建了一个甘蔗加工厂,结果龙潭被加工厂排出的污水严重污染。从此以后,村民们再也不能到龙潭洗澡、游泳了,传统的祭神仪式也随之消失,村里30%的农田灌溉面临着缺水的困难。

曼飞龙村是景洪县大勐龙镇的一个村。由于当地坐落着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曼飞龙佛塔,因此这个村远近闻名。曼飞龙佛塔坐落在村子后面的山上,现在已成为西双版纳地区的标志。曼飞龙村共有760人。在农业方面,村民们主要从事稻作生产,全村共有360多亩稻田。此外,有35000棵橡胶树的橡胶树种植园也是村里一项很重要的经济产业。曼飞龙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前临坝区、背靠群山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村寨背靠茂密的“龙林”,面对河流纵横的平坝,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为了种植橡胶树和经济作物,当地农民不惜损害生态环境而大肆砍伐“龙林”。尤其最近几年,村民们为了经济利益而对一些森林进行了持续的砍伐,使村里出现了缺水的严重现象。原先,村民们主要是从位于山脚和位于村旁低地的两口井里取水,但到了今天,情况已变得十分严重,山脚下的那口井已完全干涸,再也不能使用了,现在村民们都集中使用剩下的那口井。为了改变水源供应日益恶化的状况,人们想到了从森林里引水。为此,1999年村民们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花费14万元修建了一套水管系统。但由于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即便从森林里也只能获取少量干净的水了。现在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环境的恶化,水源进一步枯竭,甚至连浑浊的泥浆水也只能每周输送两次,这给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生活,村里的一些家庭尽管住得很远,但他们仍然不遗余力地从村里仅存的那口井里取水。过去流经村旁,人们常常去洗澡、游泳和洗东西的那条小河早已受到了当地小橡胶加工厂的排放污染,河水根本不能使用了。现在,村民们只能用浑浊的水管水来洗澡和洗东西,日常用水的供应已成为曼飞龙村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一个个背靠青山、面对河流纵横的平坝的村子面临严重的生活用水危机,这不能不发人深思。

四 水文化和持续发展

1.水文化的现实价值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一系列与水有关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环境的变迁,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水文化的变迁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傣族的传统社会,尤其是民族文化中,蕴涵了许多与水有关的文化因子。傣族人民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习惯以及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构成了其传统的水文化。在长期以来的传统社会里,水文化指导并规范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数千年来,傣族人民一直清楚地认识到水是维系人类生命最重要的元素,懂得水是生命之本的道理。他们热爱水、崇拜水、保护水,把水看作极其神圣的物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崇尚水的思想观念,并把它融于民族精神中;他们发扬水文化,推崇水文化,并使之成为本民族的文化精髓。由此,我们可以说傣族是一个极其崇尚水的民族。在傣族传统社会里,人们保护着大片的水源林,这样做表面上是为山神在保护森林,而实际上则是因为傣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个道理具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已意识到只有在保护好森林植被的同时,才能更好地维护丰富的水资源。因此,如果热爱水、崇尚水的观念丧失了,那么与之相关的人类社会行为将随之改变,传统的水文化也将面临瓦解和消失。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大部分“龙林”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发生了变迁,从而也导致了原先在传统社会里盛行的规范和习俗的消亡。发人深思的是,为什么保护了数百年的水源林会在这短短数十年之内就被毁坏了呢?除了政策的失误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许多方面人们对传统水文化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与水有关的传统文化及相关知识极其淡漠,许多与水文化相关的传统思想观念已经消失。

数千年来,水文化不仅仅是作为传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于傣族社会中的,同时它还作为一项规范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水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人们懂得了热爱水、珍惜水和保护水资源,这就是我们不应该忽视水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的原因所在,只有从思想深处对水的价值有深刻的理解,在社会中形成规范,才能促使人们珍视水源。水的存在有一个相关的环境,即水环境,与社会、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水环境包括了水源、水的涵养方式(如森林、水域环境)、水的使用等自然与社会的要素。水文化是促使人们对水的产生与存在过程、对水与人类存在的价值产生深刻的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重新理解水文化的价值不仅对傣族地区,还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2.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在笔者看来,这不仅关系到自然环境问题,同时也涉及社会问题。尤其是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大部分傣族地区,在很多情况下水能够为人力所控制。例如,如果当地的森林植被保护完好,那么人们既能享有足够的水源,也能顺利地防治灾害。因此,笔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传统的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过去,傣族地区有着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不仅归功于当地的热带气候,同时也应归功于水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水文化发生了变迁,水文化作为一笔重要的社会资本已经大量流失。可见人类社会的变革影响并制约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因此笔者认为水文化是水资源持续使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傣族社会里重新构建水文化的观念体系已十分迫切。

(1)重新倡导传统的水文化。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水文化中包含了社会生活、民族习惯、原始宗教以及生产劳动等一系列重要内容,由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体系内的多个部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现在傣族的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的水文化已经越来越淡漠,水文化的传承已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因此,当前对傣族传统水文化进行研究,整理并总结水文化的精髓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工作重点应着眼于对傣族年轻一代的教育,帮助当地人民进一步改善并提高“爱水”“节水”的意识,在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传统水文化中的许多重要部分现在已经消失了,但我们应当利用传统水文化中的那些可能对现代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使之与新思想、新观念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的水文化在包容传统的社会生产实践经验、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水价值观的同时,还应当结合现代高科技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恢复传统的水利系统。过去傣族人民拥有一套完备的水利系统来进行日用和灌溉。这套系统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水库、堤坝、沟渠、水管等人工水利设施的出现,传统的水利系统逐渐遭到了废弃。今天,当人们越来越依赖现代水利设施时,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笔者才提出重新恢复传统水利系统的想法,继续发挥传统水利系统的作用,使之为现代水利系统的有益补充。具体的做法包括:恢复对传统水源林——龙林的保护。近几年来,绝大多数的“龙林”遭到了砍伐或被作为他用(例如大片的“龙林”为经济作物所替代),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水源的枯竭。因此,重新设计和规划“龙林”来防止水土流失已非常迫切。尤其是在村寨,重新恢复传统的供水系统对于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已十分必要。由于水源林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因此过去为了经济利益而被开发用作种植经济作物的林地,现在应当退耕还林,村民们可以用传统的方法对这些森林进行管理。村里天然的水利系统包括水源林、小水坝、溪流和水井等,村民们可以请专人帮他们管理这些设施。此外,坚持运用传统方法对水利系统进行管理,恢复传统的水文化习俗,也将有助于村民们重新树立“节水”“爱水”的观念意识。应帮助当地村民重新规划建设更为科学的村子内水源、水渠、水井系统,解决目前存在的用水问题。

(3)鼓励村民们积极参与水利系统的管理。传统水利系统向现代水利系统过渡,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对水利系统的管理从村民转向政府。同时与水利系统相关的森林、水库、河流、沟渠和溪流等也一并归于政府的管理,村民们不再拥有参与管理水利系统的权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传统联系。例如,过去每个村都有一名专职的“水官”来管理水利系统,他们既管理河流、沟渠和溪流,同时也负责分派农田的灌溉用水。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政府在当地建立了水利管理部门,这一制度也随之消失。水利部门的管理一般很难兼顾到村寨,到了耕作季节分派灌溉用水时,由于地处上游的村民可以获得充足的水源,而地处下游的村民则缺乏足够的水源,因此村民们常常会为此而产生矛盾和冲突。所以,现在非常有必要让村民们重新参与对水利系统的管理,并且在适当的条件下还可借助传统的管理方法。当然传统的水利系统是不可能代替现代水利设施的,但是如果我们能把两者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就能有效地改进水利系统的管理,进一步地推进傣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注:文中所用到的大部分资料数据均为作者1983~2001年在傣族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时所获得。

参考文献

江应樑:《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赵世林、伍琼华:《傣族文化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朱德普:《傣族的原始崇拜》,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高立士:《西双版纳传统灌溉与环境保护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德宏年鉴编辑部编《德宏年鉴(1999)》,德宏民族出版社,1999。

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州统计局编《西双版纳统计年鉴》,1983、1999。

郑晓云:《社会中的傣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BEiloVuvlG+KBUvrKvj17el78inR079DVPkb5/P17MxJToiREB05Hz5YdOMLIYI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