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信仰风俗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等内容。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信仰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而且与上层建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展民间信仰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视角。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研究由于涉及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开展相关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京杭大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由于运河及漕运的重要性,学界有关运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有关运河区域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层面的研究,由于对象较为抽象和特殊,研究相对薄弱。运河区域民间信仰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运河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宗教传统,植根并融入于乡土社会之中,主导着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上层政治建筑有着紧密联系。本书在依据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为考察对象,对其种类及构成、特点及成因、功能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而细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间信仰基本状况的同时,归纳和总结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民间信仰在促进区域社会整合和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运河区域社会的发展脉络和运行规律,揭示运河区域环境、信仰、人群三者之间的关系。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提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文化遗产。2019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这些都为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运河区域民间信仰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在弘扬、传承和保护运河文化方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力求通过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民间信仰的构成及分布、信仰人群和信仰活动、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整合、信仰的传承和演变等内容的介绍,为当前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增强沿岸民众保护运河文化的观念和意识,更好地服务于沿岸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能力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还望方家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MgMEdfCuRqM2eDpZ+oBeZwM8WqpIRO16kiJHwk6loKMKQk46cc1L4iGVy/mXWC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