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生平

1.生卒年

史籍无陈抟生年的准确记载。北宋魏泰《东轩笔录》称陈抟“生唐末” 。北宋刘斧《青琐高议》记载“生于唐德宗时” 。北宋阮阅所编《诗话总龟》记载:“先生唐德宗时,至僖宗封清虚处士。” 陈抟有诗文:“臣明时闲客,唐室书生。” 其中自称唐人。由上可知,陈抟生于唐末基本上能够得到一致认同,但生于唐德宗年间则不太可能。唐德宗于780年至805年在位,据《太宗实录》《新雕皇朝类苑》等书记载,陈抟于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接受召见时,宋太宗曾言:“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入华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岁。”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续长编》)称“度其年,当百岁” ,《玉壶清话》称:“兴国中,太宗召陈抟赴阙,抟隐华山云台观,年百余岁。” 若以陈抟生于唐德宗年间计,陈抟见宋太宗时至少180岁,与“年近百岁”差距过大。由上,陈抟生于唐末884年前后,而非生于唐德宗时。

陈抟生年可由其卒年推断出来。陈抟羽化的时间有明确记载,为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太华希夷志》均记载陈抟“享年一百一十八岁”,则推知其生年为公元871年。以此推算,陈抟见宋太宗时则有113岁,虽然与上文的“年近百岁”“当百岁”“年百余岁”相比稍有偏高,考虑到上述史料虽比较可信,但使用的都是揣测之语,且是出自宋太宗之口,宋太宗所言有偏差也是可能的,因而陈抟的生年为871年较为可信。

2.籍贯

关于陈抟的生地和故里,研究成果甚丰,现简要归纳。

观点之一,认为陈抟为亳州真源人(具体地点,卿希泰认为即今安徽亳县 ,也有观点认为在今河南鹿邑),此说主要依据为《宋史》《五代史》《太宗实录》等;观点之二,认为陈抟是四川普州崇龛人(今四川安岳县),此说主要依据为北宋李宗谔《新修诸道图经》及《宋文鉴》收录陈抟著作《易龙图序》,署名“西蜀崇龛陈抟序”;观点之三,认为陈抟是陕西(华山)人,此说主要源于宋人薛居正《旧五代史》和宋人陶岳《五代史补》; 观点之四,认为陈抟是西洛人(今河南洛阳洛水之西),此说主要源于北宋庞觉《希夷先生传》和刘斧《青琐高议》;观点之五,认为陈抟是濮上人,此说源于《汉上易传》。这五种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前两种。

陈抟为亳州真源人是当前主流观点,所依据的史籍较多,史书类主要为《宋史·陈抟传》 、《资治通鉴·后周纪》 。《资治通鉴》作者为北宋司马光,出生于1019年,距陈抟辞世仅30年。因而此二部书籍史料价值较高,可信度高。此外,北宋邵雍生年距陈抟辞世仅22年,他是陈抟弟子的弟子,对师祖应该极为尊敬,对其生平应当有所了解,其子邵伯温在所著《易学辨惑》中云“陈抟亳州真源人”,此言可信度较高。宋代其他重要史料如《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朝名臣言行录》 、《东都事略》 、《新雕皇朝类苑》 均称陈抟为亳州真源人。

道教史籍记载中,金代道士王处一的《西岳华山志》 、元代张辂《太华希夷志》、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陈抟传》等均称陈抟为亳州真源人,表明道教内部一致认定陈抟的籍贯为亳州真源。

北宋张方平《乐全集》收录有《华山重修云台观记》,完成于1067年,是关于陈抟籍贯最早的资料之一。他声称“尝阅国书,见抟本传云: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 。“国书”是国家主持编纂的书籍,张方平说“皆旧史之文也”,应该有所依据。文中提到云台观的道士武元亨曾向皇帝献文《希夷先生传》,武元亨也是陈抟的弟子,继贾德升之后主持云台观,当时距陈抟去世不久,陈抟的事迹广为人知,武氏应不敢对自己的师父记录有误,更不敢欺骗皇帝,捏造事实,因而这两篇文章所言陈抟为“亳州真源人”具有较高可信度。

综上,陈抟为“亳州真源人”,这也是当前主流观点。

也有学者主张陈抟为普州崇龛人,即今四川潼南安岳县崇龛镇人。 北宋李宗谔《新修诸道图经》、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均持此说,北宋李宗谔《新修诸道图经》应为此说的渊源。李宗谔(965~1013年)为宋初宰相李昉之子,陈抟于989年去世时李宗谔二十四岁,其有关陈抟的记述收录于《普州图经》,该书已佚失,现参照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所引:“陈抟,字希夷,普州崇龛人也……按传记,皆以为先生亳郡人,或曰华人,然按《祥符旧图经》谓‘陈抟普州崇龛人,既长辞父母去学道,或居亳为亳人,或居洛中为洛中人,或居华山为华州人’。此说最为有理,祥符去国初甚近,李宗谔撰定《图经》,宗谔,博物君子也,必得其实。” 由此文可知,当时主流观点认为陈抟为亳州人或华山人,王象之、李宗谔所主张的陈抟为崇龛人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依据《祥符旧图经》,陈抟“或居亳为亳人,或居洛中为洛中人,或居华山为华州人”的逻辑,陈抟可能因生于普州崇龛被认为是崇龛人,也可能是仅仅曾居于崇龛而被认为是崇龛人。李宗谔所说居哪里则为哪里人的论说方式,其实反映了修道者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古代修道者常常游历四方,常以所居地为自己取号,如白玉蟾生于海南而隐居武夷山,其诗文常以武夷散人自称,因其隐居武夷而自称为武夷人。同理,陈抟的情况可能也是这样,现存于各地众多陈抟遗迹,只可能佐证陈抟曾到达的地方,而不能揭示其籍贯,正如元代道士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言:“陈抟,亳州真源人,以为普州崇龛人,恐是陈抟隐居之所。”

概而论之,亳州真源应为陈抟的出生之地,崇龛应为陈抟居蜀的隐居之地,关于“西洛”“濮上”“陕西”等说,应该是陈抟修道时的短暂居住之地。

3.生平事迹

宋代关于陈抟的资料很多,但关于陈抟的家世情况记载却几乎没有。陈抟生于唐末五代时期,其时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宁。只有一个神话般的故事涉及陈抟的身世,收于《群谈采余》。关于陈抟的出生称“莫知所出”,又将其身世进行了神秘的解释,称一个渔翁打鱼时得到一个紫色的肉球,渔翁打算煮吃时,天显异象,“俄而雷电绕室大震,渔人惶骇,取出以掷地,衣裂儿生,乃从渔人姓陈。” 撇开其中的神秘因素,可以推测陈抟可能是一名弃儿,被一陈姓渔民收养,因而随其姓为陈。

陈抟少年时应读过很多书。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陈抟传》记载,陈抟“生而不能言”,可能陈抟开口说话较迟。《宋史·陈抟传》记载陈抟在四五岁时,“戏于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涡水位于河南、安徽一带,这一点也印证陈抟生于亳州的可能性,被渔人收养的陈抟没有母亲,应该是在街坊邻居的关照下长大。值得注意的是,史籍多记载陈抟曾广读诗书,史称陈抟“好读易,手不释卷”。《青琐高议》前集卷之八曰:“年十五,诗、礼、书、数及方药之书,莫不通究。” 说明少年陈抟的学习领悟力较强,应该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机会读很多书。陈抟读书兴趣广泛,并不局限于儒家典籍,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并对易学产生深厚的兴趣,为他之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础。

青壮年的陈抟有济世之志,曾应试科举。多数资料认为陈抟没有考取进士,如《宋史》记载“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五代史补》亦称“数举不第” 。也有少数资料认为陈抟曾考中过进士,如北宋张舜民《画墁录》认为“希夷先生陈抟,后唐长兴中进士也,既而弃科举之武当山”

陈抟似乎不仅有济世之才,而且有帝王之相。“先生揽镜自照曰:非仙而即帝。其自任如此。”也就是陈抟如果不归隐,他是可以当帝王的。也有大量笔记传说记载陈抟曾试图武装夺取政权,得知宋太祖得天下后,认为天下“自此定矣” ,于是归隐。换言之,陈抟如果想争天下,则宋太祖是不可能与之相争的,但陈抟认可宋太祖的天下是一个太平的天下,抑或是一个顺承天命的王朝,陈抟因而拱手相让。笔者不完全认同此观点,陈抟与政治的关系详见本书第三章。然可以肯定的是,陈抟生于唐末五代乱世,青壮年时,他原想通过参加科举,发挥其救民济世的才能,然而陈抟最终选择了归隐修道。

关于陈抟归隐的原因,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既长学道”。北宋李宗谔认为陈抟早年就慕道学道,“按《祥符旧图经》谓陈抟普州崇龛人,既长辞父母去学道”

第二种,厌世乱而学道。北宋《东轩笔录》云陈抟“厌五代之乱,入武当山,学神仙导养之术”

第三种,“亲丧”后归隐。北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之八曰:“亲丧,先生曰:吾向所学,足以记姓名耳,吾弃此将游太山之巅,长松之下,与安期黄石论出世法,合不死药,安能与世俗辈汩没,出入生死轮回间,乃尽以家资遗人,惟携一石铛而去。” 或许陈抟亲丧之前就有归隐之意,但他真正离家学道是在双亲亡故、尽完赡养义务之后。陈抟应该长期向往安期生和黄石公这样的道家人物,因为赡养双亲而未能如愿,双亲过世是陈抟归隐的时机。

第四种,“举进士不第”。元张辂《太华希夷志》和《宋史》均记载陈抟“后唐长兴中,试进士不第”,《五代史补》记载稍有不同,《五代史补》成书于1012年,只言“能为诗,数举不第”。北宋杨亿《谈苑》说陈抟“尝举进士不第,去隐武当山九室岩,辟谷练气” 。此说陈抟归隐的原因是由于考不中进士,因仕途失意转而学道。

以上最有争议的是第四种说法,其关键是陈抟考进士的年份。笔者对陈抟“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而归隐之说存有怀疑,由对陈抟生卒年的考证结论得知,陈抟死于989年,寿118岁,推其生年为871年。据《太宗实录》《续资治通鉴长编》《新雕皇朝类苑》等书记载,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陈抟见宋太宗时,宋太宗言陈抟“入华山四十年”,则陈抟初入华山时为944年。北宋杨亿《谈苑》、道教典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记载陈抟入华山之前曾遇孙君仿和獐皮处士(也作鹿皮居士),受他们的指引到武当山九室岩隐居,“服气辟谷,以恬默自处,凡二十余年”,“年已七十余,俄徙居华山” 。如下所示:

871年,出生。

924年,隐武当山,53岁。

944年,隐华山,73岁。

984年,见太宗,113岁。

989年,去世,118岁。

陈抟“有大志”、考进士之事应发生在青壮年时期。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没有暗示陈抟学道时已年老。如果陈抟于后唐长兴年间(930年至933年)考进士,时年逾六十,不仅与史料记载彼时隐居武当山有矛盾,而且与前面三种观点的史料均矛盾。

陈抟应该没有娶妻生子。无论陈抟中进士与否,后唐长兴年间陈抟已经六十多岁,如果没有隐居修道,应该已娶妻生子。以陈抟在宋代的巨大影响,陈抟如果有妻、子,文献资料应有相关记载。然所有资料没有陈抟娶妻生子的记载。普通人若不修道,至六十岁无妻无子是不寻常的。

另外,陈抟的名、字、号出现的时间不会太晚,表达了陈抟在修道方面的抱负,而非政治上的抱负。陈抟之名、之字,是何时取的,亦应考虑这一因素,因为陈抟的名字即暗示了其道家信仰。陈抟字“图南”,号为“扶摇子”。《庄子》记载有一种大鸟名为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庄子短短一段话,包含了“抟”“扶摇”“图南”等陈抟全部的名号,且有深远的道家意义。陈抟之名、字与庄子旨趣相投应该不仅仅是巧合,应该是陈抟接受道家思想之后,为自己起的名字以表明自己的修道志向。虽然,唐明邦《陈抟评传》认为“图南”一语“不止若鹏之徙南冥,直是励志南面而治天下” 。笔者认为,陈抟推崇庄子,取《庄子》中的字为名,是更倾向于庄子提倡的全性葆真,不与政权合作,陈抟的名字的意义不是取“南面而治天下”的政治抱负,而是表明其修道的决心。庄子思想与隐逸思想密切相关,陈抟本人同样以“处士”“隐逸”而闻名。

综上,陈抟接受道家思想不会晚于青壮年时期,很可能“既长学道”,因赡养双亲,待双亲过世后方选择归隐。虽然,陈抟也有可能因“举进士不第”而入道,但他考进士年龄不会太大,否则会有其结婚生子和名字变更等方面的记载。

五代末年,众人为避乱而纷纷隐遁于山林,陈抟遇到孙君仿、鹿皮处士,二位隐士“高尚之人也”,应该也是有道术的人,他们建议陈抟“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

关于陈抟隐居武当山,史料多有记载。杨亿《谈苑》、《新雕皇朝类苑》卷第四十一、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七、魏泰《东轩笔录》卷一等均记载陈抟举进士不第之后,隐武当山。以上史料均较为可信,杨亿十一岁时即以诗闻名,宋太宗诏送阙下,并授官职,陈抟去世时杨亿已十五岁;邵伯温之父邵雍为陈抟的再传弟子。《谈苑》《新雕皇朝类苑》《邵氏闻见前录》所言略同。魏泰为湖北襄阳人,家即在武当山附近,其活动年代在1105年前后,其所著记载:“陈抟,字图南,有经世之才。生唐末,厌五代之乱,入武当山,学神仙导养之术,能辟谷,或一睡三年。”

陈抟曾隐居武当山修道当无疑问,此处应注意的是陈抟修道的方式。陈抟初修道,没有进行任何入教仪式,没有度牒。依据宋制,出家拜师应跟随本师生活在道观中,陈抟是独自隐居山野,其隐居地点九室岩不在三十六岩中,历代山志也未记其详细方位,说明九室岩为人迹罕至的地方。从修道实践上讲,服气辟谷应该在无人打扰的偏远地方。

陈抟隐居修道,却名声在外。慕名前来拜访的士大夫众多,陈抟却“皆不与之友,谢绝人事,野冠草服” 。为了回避拜访者,陈抟一再搬迁,先后搬到武当山桃源峰东的诵经台、白云峰、五龙宫,“桃源峰……东即诵经台,昔陈希夷遁迹再迁,诵易于此。今台址归然。”“白云峰,陈希夷避名,三迁于此,次后五龙,徙之华岳。” 由于前来拜访的人太多,陈抟最后迁至华山。

陈抟于944年到达华山。据《太华希夷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陈抟七十多岁时,“俄徙居华山,得古云台观基,辟荆榛而居之” 。他初到华山居住的地方是一个道观古址,是荒芜的、没有人住的,也有材料称陈抟居住在华山云台观少华石室。 据说陈抟栖止的少华石室,在少华山主峰后悬崖上天然生成的凹陷处,有石墙遮挡,是一处人迹罕至的密室,有两丈长,六尺高,室内有巨石作为天然石床,此处依岩而凿,绝谷峭壁,鲜有人迹,今人称为“陈抟睡洞”。

陈抟以睡功闻名,在华山多不外出,常睡不起。北宋仁宗皇祐三年,云台观道士武元亨向皇帝进《希夷先生传》曰:“初先生居下方,茅茨不剪,蒿芜不除,有访先生者,窥其户,阒焉无人,但鸟声兽迹,或樵子山麓荐莽深处,有骸如腊尘盖翳焉,迫而视之,乃先生也,扪其心,独暖。良久气还而兴曰:睡适酣,奚为扰我?” 武元亨为陈抟的弟子,当时的云台观住持,依他所言陈抟初到华山,常隐居而睡。《青琐高议》云:“睡动经岁月。”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说:“先生常闭门卧,累月不起。”《宋史》本传记载:“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诗林广记》曰:“(陈抟)居华州云台观,多闭户独卧,或累月不起。”

陈抟作为一名修道的隐士,以其高深的修行名动天下,在百余岁时曾几度被皇帝召见,更有传闻陈抟曾参与了宋初的诸多政治活动,其中详情见第三章分析。正史与宋人笔记等史料中大量记载陈抟与宋皇室和士大夫的交往互动(见第七章“陈抟与士大夫的交往”),说明陈抟虽为隐士,却在宋代享有极高的声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像其他得道的高道一样,陈抟具有预知自己死期的能力。他叮嘱随侍弟子贾德升,在华山莲山峰张超谷中打凿一石室,作为安葬之地。端拱二年(989年),陈抟逝世,如今在华山云台北峰北面,有一处打凿的石穴,据说是“希夷先生蜕骨之穴”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月,宋真宗亲自前往岳庙,至云台观,免除了云台观道士的地税田租,并指示陈抟弟子贾德升在观内营造“圣祖并真宗本命星官元辰三殿”,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又增建集真殿。

从全国各地地方史志的记载看,陈抟似乎去过很多地方。萧天石《道海玄微》言,陈抟“武当岷山数往还”,岷山在四川松潘县北,陈抟隐居武当山之时,多次到蜀中访道游学。 四川有很多陈抟到访的遗迹,《蜀中广记》记载四川荣县“荣德山为陈抟修真处又名希夷山” ,陈抟曾到四川崇龛,“旧普慈志云,铁山枣、崇龛梨、天池藕三者,皆希夷所种也” 。“安岳治西,有破石井,中分出水,世传希夷先生所凿,治北方池有手植莲,多喜山,有丹炉石枕,皆其遗迹。” 另外,浙江浦江县有“陈抟洞” ,江苏太仓有陈抟桥, 安徽宿州有陈抟山, 陈抟曾在四川多喜山修道, 他还到过江西庐山的白鹤观、简寂观, 山东济南有陈抟书写的福寿宁碑刻。 但地方史志传说色彩太浓,难以取信。 GLvfS67LXFDs/z+nkwfVI5YiW06ySDek/khWNCHnfnIR/bkkLk/M/j2IwsPqtS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