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船体残长22.1米、宽9.35米,整船共有15个舱室,船舱残损不存,另14个舱室保存完好(分别编号为C2~C14)。 截至2017年12月出水铁器总重量达60余吨,如果再加上前期水下考古调查及整体打捞时出水的铁器凝结物总重量估计超过80余吨。
图1 铁器在船舱内的装载位置
资料来源:作者林唐欧绘制。
船载铁器在船舱内分布如图1所示。C2舱主要放置铁条,竖向排列,集中在船舱中间;C3舱放置铁条于中间的两边,但不及两边的船舷,横向排列,中间则放置陶罐;C4舱以中间为主,把舱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面放置瓷器,后面放置(板)条形铁器,横向排放;C5舱内铁器置于中间的两边,不及两边的船舷,以(板)条形铁器为主加少量小型铁锅;C6舱放置在以主桅杆为中心的两边,左边为铁锅,横向排列,右边为铁条;C7舱亦以主桅杆为中心,放置在两边,皆为(板)条形铁器,成捆整齐码放,数量最多,面积最大,堆放最高;C8舱左侧靠船舷有少量铁条;C11只在中间堆放铁条,两边用薄木板固定,上面凝结着大量的银铤;C12舱中间及左侧堆放铁锅和少量铁条。在“南海I号”全面发掘时发现,铁器并不是全部装载在甲板或陶瓷器之上,在C8、C11、C12舱室中至舱底都装载了铁器。
从铁器在船内的装载位置大致看出,铁条主要集中装载在C2、C3、C4、C5、C6和C7 舱室,其中C5舱室还有少量铁锅发现;C6舱室左室装载铁锅,右侧舱室装载铁条;C11舱中部舱室装载铁条;C12舱中间及左侧舱室装载铁锅和少量铁条。各舱室中尤以C6和C7舱即本船的主桅杆附近装载量最为密集。
铁条一般由 40件左右为一捆,用藤条捆扎成圆柱形,两捆为一组。每组在前、中、后三端分别用竹篾、草绳捆扎,在捆、组之间还垫衬了草席、竹席等编织物(见图2)。铁锅则成组相摞,一般为大小、形制相同的铁锅层摞在一起,倒扣于船板上,铁锅之间也常见藤条、竹席等捆绑和填充物(见图3)。发现的藤条、竹席等捆扎、填充物,可知所有铁器在装载前都进行了精心捆扎、包装,然后合理地装载到船上。
图2 铁条
资料来源:作者现场调查拍摄。
图3 铁锅凝结物
资料来源:作者现场调查拍摄。
由于铁器在海水的长期腐蚀下,发生了化学、物理等变化而与其周围的船木、瓷器、海洋生物、海泥等凝结在一起,从而形成坚固的凝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