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这个命题可以从两个方向去确定研究思路:一是以区域为重点,探讨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是否属于生态化发展以及如何实现生态化发展,这种路线需要以既有的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论为基础,但目前学界尚未有相关的理论研究;二是以生态化发展为重点,在明确何为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以及为何要生态化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实现生态化发展,之后再落脚到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研究其是否实现生态化发展。

由于目前学界尚未出现对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也少有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研究,因此,本书选择第二种路线来确定研究方向与思路:首先,先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在明确生态化发展的内涵、机制以及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再研究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如何实现生态化发展;其次,具体到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研究其是否属于生态化发展,并以此来验证相关理论;最后,分析研究其制度保障。

本书在总体研究思路上遵循了“引出问题—现实需求—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研究结论”的逻辑结构,具体内容围绕“民族文化产业为何要生态化发展、何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如何生态化发展、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是否属于生态化发展、制度如何保障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这条主线展开。各部分内容具有独立性,相互之间也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首先,本书在全面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特性,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视角,引入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学、系统科学、生态学、民族学、文化学、法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分析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运行基础、运行规律、运行机理,论证其内涵、本质与优势,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这部分解决的是“民族文化产业为何要生态化发展”以及“何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的问题。

其次,本书运用系统论、协同论和生态学相关理论,重点研究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两条实现路径:关于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协同发展路径,在分析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进化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协同进化模型和协同度测度模型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关的序参量和指标体系;关于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路径,首先分析生态学理论在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论证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自组织结构特性与功能,分析其在该产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并探讨其构建途径。这部分回答“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如何生态化发展”的问题。

再次,本书选择特定区域,对其民族文化产业是否属于生态化发展进行研究,并对相关理论探讨进行验证。先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根据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进化模型和相关的统计数据,对其民族文化产业在特定阶段内是否处于协同进化发展的状态进行纵向研究,并对其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分析;再以内蒙古、广西、新疆、西藏、宁夏五个自治区为例,根据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和相关统计数据,对其民族文化产业的协同度与协同类型进行研究。通过这部分实证分析,可以明确“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是否属于生态化发展”的问题。

最后,本书从政策与法律法规两个方面对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制度保障进行研究。先论证如何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对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引导与推动作用;其后,在论证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对法律保障普适性要求的基础上,以甘肃省为例,分析民族文化产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完善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法律保障的对策与建议。这部分探讨的是“制度如何保障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方法

区域民族文化产业是一个多方面都难以定量的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因此,本书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加以研究,分析它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如何通过生态化发展路径即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与各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和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2)比较研究方法

本书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自然生态系统、民族文化系统、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分析,并分别在现状分析、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三个部分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特征作了比较研究。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

1990年,钱学森先生与他的研究伙伴提出了综合集成方法,并指出它是一个有效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它将各种专家、数据、技术、学科理论、经验知识相结合,构成一个系统,发挥其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 。该方法强调“综合”与“集成”,前者需要依据不同事物组合形成的整体进行思考和研究,后者需要将相关事物集中在一起构成系统去解决问题。该方法包括定性综合集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 ,是一种将多学科研究、多部门综合交叉的软系统方法与硬系统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本书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先在整体上思考并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并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及其发展的各种要素集中在一起构成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通过各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和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路径解决问题,实现该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本书定性分析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概念以及如何实现生态化发展,也定量分析研究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协同发展机制。

(4)文献分析方法

文献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本书对文献分析方法的运用主要是文献阅读方法和文献计量方法。笔者利用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互联网等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充分了解、掌握关于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产业、产业生态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可能以更全面的视角、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翔实的案例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提炼、归纳、总结形成本书的研究思路。此外,本书也运用了文献计量方法说明相关问题。

(5)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规范分析要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要解决的则是“是什么”的问题。本书在研究中运用了规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应该怎样通过生态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进化的计量模型和协同度测度计量模型,选择样本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

1.3.3 研究内容

本书用九章的内容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路径以及制度保障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第1章,绪论。

本章阐述了选题背景,提出了问题,阐明了其研究意义;在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研究方案,陈述了思路,说明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主要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的厘清。

本章介绍了本书研究所依据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区位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稀缺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科学相关理论(系统论、协同论)、生态学相关理论(生物食物链理论、种内生存理论、种间关系理论、生物冗余及多样性原理)。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与生态化发展:从对文化产业、民族文化、区域、生态化、发展的剖析逐步展开,抽丝剥茧,明确了它们各自的概念、属性、特征、类型、功能及相互关系,并最终厘清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与生态化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为整体的研究和论证奠定了基础。

第3章,我国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本章首先简单阐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次,重点分析了我国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五个特点,即区域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以区域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区域性特点突出、各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最后,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即经济效益不高、经济功能有待提升,文化效益较差、文化功能发挥不足,生态效益较低、生态功能亟须提升。这是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现实依据。

第4章,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

本章围绕生态化发展的运行基础、运行规律、运行机理、内涵与本质、优势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第一,分析了其运行基础,即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结构、特性及其与文化系统、经济系统、产业系统、生态系统的关系;第二,明确了其运行规律,即需要同时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第三,分析了其运行机理,在论证产业生态化核心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作用对象是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其实现路径则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这种模仿又有两种具体的路径,一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二是通过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直接模仿高度协同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方式与作用机制;第四,阐述了其内涵与本质,指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是生态经济模式的发展;第五,分析了生态化发展的优势,它符合民族文化资源特性的要求,能保障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实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章为探寻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5章,路径一: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协同发展。

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机制实现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协同发展,是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之一。本章首先运用协同论分析论证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及其内部区域民族文化子系统、区域产业子系统、区域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其次,基于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协同进化模型,对该系统的协同进化进行纵向演化的计量分析,同时,也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对该系统的协同度进行计量分析;最后,根据序参量与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发展的序参量与指标体系。

第6章,路径二: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

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方式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是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之二。本章首先分析了生态学相关理论在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其次,论证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从系统生态学、组织生态学、生态哲学等不同视角着重剖析了其结构与功能;再次,分析了该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关键,即区域民族文化生态产业链的自组织特性与优势所在;最后,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提出了建议。

第7章,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的实证分析。

本章基于前文的论证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两种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根据协同进化模型和相关的统计数据,对2008年至2016年甘南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有序度分析和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其处于协同发展状态,符合甘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也验证了本书所建立的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进化模型和计算方法是可行的;其次,对甘南州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了实例分析;最后,以我国内蒙古、广西、新疆、西藏、宁夏五个自治区为例,根据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和相关统计数据,对其2016年民族文化产业的协同度与协同类型进行了分析。

第8章,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环境是引导和保障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关键。本章从政策与法律法规两个方面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制度保障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制定科学有效的区域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政策和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政策与民族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相结合两个方面论证了如何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引导与推动作用;其次,探讨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对法律保障的普适性要求,在此基础上,以甘肃省为例,分析了其民族文化产业法律保障的现状与问题;最后,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法律保障的完善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第9章,结论与展望。

本章对全书作了总结,阐述了主要结论。在分析不足的基础上,展望了后续研究方向和本书尚未解决、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4 技术路线图

图1-2 技术路线 DIFa1rSJrLBvhhMBpIVZv7QFiJpx81XniT6qeNcrhfjN4vviyr3eAUqXA50V80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