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文化产业是国际社会公认的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黄金产业,是各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2000年“十五”计划首次提出“文化产业”一词,到“十三五”规划强调“十三五”期间要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伴随着国家战略方针的不断调整和政策支持,我国文化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近10年来,文化产业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GDP增速,2017年实现增加值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 ,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形态之一,它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十八大之后,《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政策与措施的出台,为各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掀起了我国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性开发成为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普遍行为,有些地区已形成一些标志性品牌,成为区域地理名片。民族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特别是在那些经济落后却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更是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这些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也正是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其受到强势文化、他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影响反而较小,本民族文化的原生性、独特性与多样性得以保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与生态的破坏较少,由此也形成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与自然环境优势。目前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满足当地人的文化与精神需求外,更多是借助旅游平台将本地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与特色自然资源开发为体验式产品,以自身的原生性与独特性吸引消费者,满足游客的需求。区域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经济意义,还在于其文化、社会与政治意义。

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禀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不断互动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时空特性的生产、生活与行为方式。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民族文化不仅能够作为文化产业的资源要素产生经济效益、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它的文化功能更加突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各民族繁衍和发展的写照,它记录了人类发展的历史,是各民族人群了解和认识自身的关键依据;对民族共同体而言,民族文化是其相互认同、激发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民族自信的核心要素,是维系民族和谐、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对国家而言,保护本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保持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事关一国的文化安全。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文化与产业合体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经济收益,文化产业强势国家在倾销文化产品的同时也伴随着价值观的输出和对别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掠夺。“文化产品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文化产品的输出与输入,会直接影响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及其整合配置能力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和规模,直接影响着国家与地区的文化竞争力。

总体来看,民族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新的推动器。发展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加快贫困地区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对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我们也不得不意识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对民族文化资源适度的、科学的、有序的、遵循民族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开发才能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过度的、不合理的、无序的、未遵循民族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开发会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并造成民族文化资源流失、民族文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以及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民族文化产业应该理性发展,要不断扩大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

从我国各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进程看,近年来,其发展现状呈现较为明显的非可持续发展特点,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文化利益、生态利益与长期发展。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大量存在民族文化歪曲化、失真化、庸俗化现象,以及对民族文化只开发不保护等行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普遍存在无序开发、产业化程度低、资源使用效率低、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专业人才匮乏、产业竞争力低下等情况。这些都造成了民族文化优势资源流失与消逝、民族文化生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民族文化市场混乱、产业低水平发展等问题,影响了各地民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也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

1.1.2 问题的提出

胡惠林先生曾谈到,文化产业理性发展的核心应该是文化内容的创新发展、发展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理念的协调发展、发展价值观的资源积累性发展和发展伦理的公正与和谐发展

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文化产业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实现理性发展,其发展思路和路径设计应关注以下问题:①民族文化产业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②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才能兼具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生态效益,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与生态功能;③民族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才能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助于民族文化生态的保障,有助于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安全;④民族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才能有助于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说,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既要通过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创造经济利益,也要通过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与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既能保障自己的蓬勃生机与生命力,也要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出贡献;既要努力推动经济发展,也要自觉承担起社会文化价值秩序构建的使命。

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则为回答和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与新方向。本书正是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分析、实现路径和制度保障的研究,回答民族文化产业如何通过生态化发展实现其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提升,保障其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如何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等问题。

由于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现出非常典型的区域性特征,各地民族文化产业在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也都有各自明显的优势和特点,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也得落脚到区域民族文化产业上来。因此,本书在论证中将研究对象表述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以便更加清晰和严谨。

1.1.3 理论价值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和集群层面,很少有生态视角的讨论。对民族文化产业的研究则多集中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产业竞争力、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水平评估等方面,其中有一些涉及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探讨,但绝大部分都是具体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发展规划,关于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普适性理论探讨很少。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都是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而展开的,针对文化资源以及将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文化效益综合起来探讨的相关研究几乎是空白。

区域民族文化产业有其显著特性,它在推动经济发展、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如何推动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同时提升其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其经济、文化、生态功能等问题就成为该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书针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特性,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概念,并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着重对其运行基础、实现路径与制度保障进行了深入研究。

该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该书为实现我国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它能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升,保障其经济、文化、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区域民族文化生态和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本书尝试建立了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并论证了其实现路径,对丰富我国的文化产业理论、产业生态化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1.1.4 现实意义

(1)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书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引入多学科相关理论,以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生态化为核心,通过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发展路径和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路径实现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其目标是保障该产业经济、文化、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尤为如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寻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发挥特定区域在民族文化资源、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提升产业竞争力,并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快速发展。

(3)促进区域民族文化资源保护

作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核心资源禀赋的民族文化,具有极强的生态脆弱性,极易失真、流失或消逝,成为影响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主张避免对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消极影响,扩大其积极影响,不仅要实现长期的经济效益,也能发挥自身优势,与文化事业相辅相成,共同保护区域民族文化资源。

(4)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文化产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正是通过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规划与调控,对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生态保护统筹兼顾,实现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5)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民族文化产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以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自然生态协同发展和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构建为路径,以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具体方式上,它强调生产过程的低消耗、低污染以及民族文化资源的高质量与原生态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重复利用、民族文化产品的绿色消费。从功能上看,它既能通过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也能发挥自身优势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还有益于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从价值观秩序的构建看,它还能利用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传播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为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作用。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在生产与消费、民族文化传承、价值观构建、社会建设等方面都体现着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民族文化产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6)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民族文化产业领域的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普遍性供给约束、供给抑制和供给结构老化等主要矛盾提出的,其基本出发点是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在结构性供给方面存在深层次问题,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与失衡。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以提供优质高端的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导向,避免盲目生产,抛弃低端、滥俗、不合乎消费者需求的民族文化产品供给,用精品和优质服务创造需求,提升消费品位,加快区域民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是民族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现。

(7)对“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民族文化产业契合“一带一路”的内涵,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优势产业。

第一,从产业资源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圈定的18个国内省份生活着众多民族,也覆盖了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其中大部分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民族文化的原生性、独特性、多样性以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得以保持,由此形成了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资源优势与自然环境优势。

第二,从文化交流来看,“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是灵魂,民族文化贯穿于民族文化产业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人们通过各种民族文化产业相互了解,彼此沟通,实现文化上的交流。此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各国科技、文化、商贸人才交流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从促进经济增长来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西部地区特定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技术独占优势转化成了竞争优势,使其在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民族文化产业也因此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致力于该产业经济、文化、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升,也只有同时发挥这三种功能、同时实现这三种效益时,才能实现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经济增长与推动文明复兴的独特功能。 RCIuxpZ9yFSb/HJPIuNjlVOJdkq70vg+KcIRgj16H/iiOrAM2zDQg2B0wcRaeB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