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美国式的实践和美国的立国精神

一种哲学观点的产生,一个哲学流派的崛起,其背景怎样,根源何在?这是我们考察哲学观点和流派时必须正视的问题。一般说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已成为我们考察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所遵循的根本原则。社会意识的产生、存在、变化、发展是十分复杂的精神现象。历史舞台上出现的任何一种哲学学说,都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土壤和广阔的历史文化环境,它同社会生活具有丰富而复杂的联系,其哲学范畴蕴涵着深邃的社会内容。被人们称为典型的美国哲学的实用主义就是如此。

实用主义是一种注重实效的实践哲学,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原型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与美利坚民族开拓美洲大陆这一基本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而美国文化则渗透着开拓者的创业精神。实用主义是在这一独特的美国式实践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哲学学说,是在开拓新大陆中急剧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意识的理论化,体现了浓郁的商业精神。因此,剖析它同开拓新大陆、同美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血肉联系,是揭示实用主义的主要精神及其基本特征的根本问题。但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并非亦步亦趋,社会意识因素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实用主义虽然深深植根于19世纪下半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之中,但它同任何一种哲学学说一样,并不是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直接反映,不能把它的哲学主张同当时的经济基础机械地联结在一起,把实用主义的哲学范畴、原则、命题当作美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直观图式。

美国是在近代西方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和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在印第安人长期过着原始狩猎生活的、未经开发的北美大陆上,由欧洲移民开拓、创建,通过发展商品经济而一跃成为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强国的。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西班牙、法国、荷兰、瑞典等国家就不断派员到南北美洲远征、探险。17世纪初,英国在詹姆斯敦建立起第一块永久殖民地,荷兰、德国、法国的移民也相继来到东部沿海地区,一个世纪后初步形成美利坚民族。该民族1700年人口约27万,1760年达到60万人,1790年增至400万人。19世纪上半叶开始,随着美国向中西部拓展,世界各地移民蜂拥而至,到1850年人口猛增至2300万。南北战争(1861~1865年)后,美国经济迅速腾飞,1894年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全球引人注目的“工业巨人”。实用主义就是在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本土上产生的哲学流派,是在美国建国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来的美国精神的结晶,深刻体现了年轻的美国资产阶级立国、治国的精神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魄力,鲜明地反映了美国人在移民探险中,在争取民族的独立解放中,在开拓西部和资本主义的商品竞争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它十分符合美国资产阶级以及各阶层人们的口味,受到人们的赞赏,在美国社会生活中颇具生命力。要理解实用主义的真谛,赋予它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对它做出中肯的评价,就必须在美国开国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实用主义的产生根源,从美利坚民族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美国式实践中去剖析实用主义滋生的土壤。

在人类发展史上,美国的历史是富有魅力的:一群弱小的移民在荒漠的大陆上迅速扩展,在短短的二三百年内走完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上千年走过的路程,在广阔无垠的莽莽荒原上造就了一个都市化、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强国。这样惊人的历史步伐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值得我国一切有志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的人们认真探究。美国历史巨变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广阔富饶的自然环境、源源不绝的廉价劳动力、国家的决策、科学管理和智力投资、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等。物质生产条件是一个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只要深入考察美国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在独特的历史环境和美国式实践中培养出的创业精神,也就是年轻的美国资产阶级和开拓新世界的美国民族的立国、治国精神。这种精神使当时的美国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深藏着巨大经济潜力的国家,它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移民一批又一批地涌向新大陆,实现自己所寻求的新生活的理想:财富、自由、冒险、光荣……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来到新世界的人们在重重困难、挫折、艰险中,以自立自强、勤勉不懈的拼搏精神开拓和创业,将一个只有原始状态文明的,几乎没有工业的落后农业国变成了高度现代化的工业大国。人的观点、理想和追求像原子裂变般的释放出了巨大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威力,这是多么活生生的历史辩证法!当代美国文化界不少有识之士已深切省悟到,这样一种令美国人曾十分自豪的精神传统,这一份在建国时期曾经使美国充满生机和活力、给美国带来繁荣富强的珍贵遗产,有被现代化美国完全抛弃之虞。美国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莫里斯说:“使我们失望的并不是我们的传统而是我们传统的背叛者。我们需要担心的是不去完成已经十分自豪地开始了的‘事业’。”

只要人们打开美国的各种历史画卷,美国民族的创业精神跃然于字里行间,建国时代美国式实践培育起来的精神传统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归结起来,主要是“独立意识”“机会均等与平权思想”和“对商业精神的不懈追求”。

“独立意识”或“自主意识” 是立国时期美国人最基本、最突出的精神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美国的疆土原是英、法、西等国的殖民地,殖民主义者曾试图把欧洲封建主义移植到那里去,但从来也未能进行过有效的封建式的管理和统治。美国远离移民母国几千里之遥,幅员广大,交通闭塞。在竞争激烈的殖民地活动中,在异常艰险的拓荒生活里,移民往往得不到母国任何实际支持,仅靠自己的双手和勇气创造业绩,寻求立足之地。一批又一批的移民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追求自己的新生活,这一事实本身就体现出一种独立精神,到了新大陆他们又过着独立、自由、进取的生活,更加发展了他们自信。独立的、自主的社会意识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形成。

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政治斗争,强化了美洲人民的独立意识。自发来到北美大陆开拓新国家的人们,身上旧社会的传统和习俗较欧洲民众少,他们摆脱了原来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身份的种种约束,作为社会中独立自主的个体创造自己的生活,因此独立意识较强,政治上和经济上不屈从权势。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这种民族性格受到日益沉重的压抑。英国重商主义对北美经济实行高压政策,商业的垄断和控制,经济的掠夺,恶化了英国和殖民地人民的关系,激起了新大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进一步激发和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意识。加之,在法国大革命风暴的强烈影响下,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声此起彼伏。独立自主的精神已广泛渗透在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人们的普遍的社会心理,所以当革命爆发时,当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托马斯·潘恩在他的《常识》小册子中发出同英国彻底“决裂”的革命号召时,独立的呼声像一团野火很快燃遍了整个北美大陆,摆脱母国的束缚、自己当家做主的强烈愿望在独立战争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美国建国时期的观念形态所追求的美国形象,是一个渴望摆脱旧传统而走自己的路的新世界。在“‘大陆会议’决议案”和《独立宣言》中,在林肯的演说和农民的书信里,美国是地球上一个“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在自己的土地上,“从事没有桎梏、没有束缚”的事业。早期移民虽然沿袭故国的政治观念,但是他们在实践中很快发现,欧洲观念和新大陆的实际生活是不相容的。在建国时期,美国人决意抛弃欧洲的传统,不仅在政治上打击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而且不固守既有的原则和照搬现成模式,从实际出发,以独立创新的精神寻求适合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模式。在文化上,美国早期没有本土文学,多数是“进口货”。随着独立斗争的发展,独立意识的增强,种种反抗专横、打破传统枷锁的独立、自由的艺术形象被逐渐塑造出来。19世纪初期美国诗人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在一首题为《草原》的诗歌中写道:“这些是荒漠里的花园。这些没有收割的田地,无边无际而又美丽,它们在英国的语言中从来没有名字。”这首洋溢着民族豪情的草原诗歌,号召人们摆脱欧洲的影响,表现了建立美国民族文化的热切愿望。1837年,美国散文作家、诗人、哲学家爱默生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一篇“美国学者”的讲演,发出了建立反映美国生活特点的民族文学的强烈呼吁。他说:“我们从属于别人的日子,我们长期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的日子已经结束。我们对于欧洲宫廷文艺女神已经倾听得太久了。”这篇演讲被人们誉为美国精神上的“独立宣言”。在政治生活中,早在17世纪初就出现过弗吉尼亚的政治管理方式,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早的代议制政治体制的类型。美国开国元勋的政治谋士在建立联邦体制时,研读过大量的历史、政治书籍,力图创建一个既照顾各州自治的传统,又强调国家统一的“三权平等”的联邦政府。联邦宪法虽然受到18世纪英国制衡原则的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依葫芦画瓢,而是制定了独具一格的新宪法。美国经济的明显特点也是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抛弃行会的法规,实行放任政策,使生产不受阻碍地寻求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获得最快的发展。

这一切都表明,美国建国史就是一部敢于打破旧传统、富有独立创新精神的历史。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在遭受蹂躏的欧洲人民的心目中,美国成了人类具有打破传统的枷锁并通过理性和决心赢得胜利的能力的象征。” 可见,美国民族的独立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早已深深植根于人的思想深处,并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民族心理沉淀下来,对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哲学思维有着深刻影响。

机会均等和平权观念 这也是美国独特历史环境的产物,是在其立国过程中起重要历史作用的精神因素。从早期殖民到南北战争,北美的大部分土地是人烟稀少、百业待兴的莽莽荒原,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分散、闭塞的屯垦区,松散的行政管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混杂而居,不拘泥于旧制度的积习,富有独立自主精神和不屈从权势的传统,这种种因素造成一个经济上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任何人只要拥有少量的资金,简单粗劣的工具,勤勉不懈就可自我立足,如果有足够的冒险勇气、善于适应环境又有创造才干,还会不断发展并开拓新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从早期移民开始,这里就是一个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地方,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规律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日益显要的作用。这种社会存在反映到人们的观念形态上,自然形成了美国人特有的平权思想。种姓等级、财产关系、身世资历不再是衡量人的社会地位的标尺,唯一的根据是人们在激烈而充满风险的社会斗争和商品竞争中的才干和实力。这样的环境,虽然成为唯利是图的商人投机取巧的温床和冒险家的乐园,但也为一切天才提供了同等上进的机会。不论民族、阶级、职业、血统,只要善于钻营而又有强烈的事业心就有可能获得经济上的发达和职位的晋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里涌现出乔治·华盛顿那样乡村绅士型的开国元勋;也造就了林肯、安德鲁·杰克逊那样的来自小木屋的受人民爱戴的总统。来自大西洋彼岸、没有世胄门第荫庇的英国平民托马斯·潘恩因在创建美利坚合众国的战斗中的巨大贡献而被革命风暴推到险要地位;生长在西部边陲荒原小镇的没有正规学历的马克·吐温,浪迹河海,开矿淘金,巡回演讲,撰稿写书,在社会大学里历经各种折腾和磨难,终于成为饮誉全球的文学巨人。

在那开发新国家的年代,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美国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会的国土。艾默生曾经热情歌颂:“亚美尼加啊,你是机会的同义词!”“那里人人都有工作和面包,天上太阳天天照”的爱尔兰民歌四处流传。尽管表面繁荣的新世界神秘莫测,动荡不定,但是人们难于抗拒这块新大陆上机会的诱惑,冒着各种风险来这里编织寻金的美梦,寻求发财的机会。有些人一举成功,财运亨通,爆发致富;也有些人一败涂地,境况一落千丈,囊空如洗。但是,一种可能性实现了,更多的可能性又呈现在人们面前;一种机会失去了,新的机会又在向人们招手。财富起落,家道兴衰,司空见惯。只有碰运气,冒风险,挫折、失败之后再拼搏、奋斗。在许多人的眼里,人生就是一个永无止境、永不满足的,在冒险中寻求机会、碰运气的过程。

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北美大陆移民猛增,西部迅速开拓,铁路、河道、运河遍布全国,技术发明层出不穷,新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昔日穷乡僻壤的交易站、乡村小镇迅速成为兴旺发达、熙熙攘攘的大都市。这一切为新共和国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对商业精神的不懈追求。 美国是在浓郁的商业气氛中成长的年轻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是沿着资本主义轨道发展的,没有经历过封建主义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强调美国是“纯粹资产阶级制度”,是在“纯粹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相对于一般国家的历史发展来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没有资本主义的前史。这个问题,对于考察美国历史的特点,理解美利坚民族的精神特征和把握美国哲学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

从英国建立第一块永久殖民地到南北战争,美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在两个多世纪里,美国辽阔大陆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分散的、自给性的自然经济。独立战争清除了殖民者带来的封建主义的残余,自由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资本主义家庭大农场的出现,使美国农业经济沿着美国式道路迅速发展。但是,从生产关系看,经济关系的主体部分是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由农和少量以简单生产技术为基础、家庭劳动力为主的自耕农场,基本上是自给性的生产;生产水平低,分工不发达,几乎没有工业,农具粗劣,耕作方法原始、粗放;消费方式简朴;各州之间关税壁垒森严,交通闭塞,市场狭小,货币缺乏,交易量很小,资金积累有限;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大农场为数不多。直到1860年南北战争之前,美国绝大部分疆土呈现出的都是这样一幅自给性的、自然经济的农村图景,这是基本的历史事实。

然而,美国的自然经济并非典型性的,它具有不同于欧洲大陆自然经济的特征,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资本主义倾向。欧洲殖民者在北美殖民时,其母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主义迅速崩溃,资本主义急剧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迅速得势,他们的殖民活动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早期移民探险者受雇于贸易公司,背后站着各宗主国的资产阶级,为争夺商业独占权进行着激烈斗争,导致多次战争。独立战争后,自由农大量涌现,在自由劳动和土地私有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广大的处于十字路口的不稳定的社会阶层。在国内外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势力不断扩展的社会环境中,它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受到强烈刺激,商品意识极为浓郁:热衷商品交易,积极钻营,盲目冒险,投机牟利……两极分化趋势日益发展,小农场主不断增多,雇工数量显著增大。尽管如此,在南北战争之前,美国的农业基本上仍然是自给性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农业尚未成为主流。

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历史面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南北战争为美国的经济巨变创造了政治的和经济的前提。一系列土地政策的实施,使独立的自由农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家庭农场普遍建立。尤其是地方主义关税壁垒被打破,横越大陆的铁路大动脉畅通,全国性统一市场迅速形成,商品流通不断加速,货币资本大量积累,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向着高度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下,自由农的传统基础迅速崩溃,自给性的农业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过渡。资本主义大农业的确立,使单一的农场向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综合企业转化。这一切,都加速了整个社会工业化、都市化的步伐。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的近百年内,美国都处在农业时代。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完全确立时,它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当时,农业产值超过工业,约占生产总值的60%。到19世纪后期,工业产值猛增。1889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净产值的62%。19世纪末,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工业国。它所开发的煤、钢铁、石油,铺设的铁轨,建成的工厂,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要多。

这个时代,是美国实行放任政策的时代。政府提倡和鼓励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商业自由成为脱缰之马,竞争之风盛极一时。“美国的事情就是做生意。”卡尔文这一名言成为时代的格言。在美国经济土壤中早就培植起来的商品经济意识像酵母一样急剧膨胀开来,人们力图利用自己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本谋求利润和财富,土地、矿场、印刷厂、报社等都成为商业冒险的资本。在激烈的商业竞争的世界里,在创造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过程中,年轻的美利坚民族充满活力和对商业精神的不懈追求,竞争意识,机会观念,讲求实效、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开拓、乐观自信的热情,崇尚科学知识的风尚,种种反映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观念形态,随着美国从自给性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工业国过渡,日益成为创业时期美国资产阶级和美利坚民族的性格特征。经济的转型,商品经济意识的膨胀,需要相应的哲学思维方式。提倡积极行动,以效用至上为基本原则的实用主义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

上述独立意识、机会均等和平权观念、对商业精神的不懈追求都是在美国近几个世纪立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是推动美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当然,这些精神因素不是自在自为的,不是超历史、超阶级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形成的社会意识现象。它们的产生、存在,同一定的经济关系相联系,具有一定的阶级背景。独立民主意识就是根源于美国商品经济土壤。在商品交换中,商品所有者都是独立自主的交换主体,具有交换的自主权,在交换中获得最大价值量的不可遏制的经济欲望,要求冲破一切桎梏,依照自己的意志实现自由贸易。托马斯·潘恩发出同英国决裂的独立呼声响彻北美大陆,宣称“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生存、自由和谋求幸福的天赋权利”的《独立宣言》,震惊世界历史的独立战争,实质上都根源于年轻的美国资产阶级要摆脱母国的束缚,自由自主、无拘无束地发展商品经济,实现贸易自由,为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扫除障碍的愿望。

机会均等和平权观念同样是当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产物。在人类历史上,民主、平等的意识都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即使希腊奴隶制性质的雅典民主制也是当时雅典商品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的结果,商品经济是平权意识产生的经济前提,商品经济活动必然形成平权意识。商品生产的出发点是交换,而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客观经济规律。在商品交换中,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是交换活动的主体,无论他们所占有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有何区别,就他们都是商品占有者而言,他们都是平等的交换主体,在交换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的经济机会均等:平等地进入同一市场,受着这个市场的统治;在同等的竞争条件下,共同按照“自愿交易”的原则相互转让商品占有权;在同样的价值规律支配下,究竟获得多少价值量,也平等地接受这个市场的裁决。这就是平权意识得以产生、存在的深刻的经济根源。在美国这样一个没有深厚封建传统、商品经济兴旺发达、商品经济意识浓厚的国家,机会均等和平权思想自然成为人们的普遍的社会心理。南北战争之后,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迅速成为社会经济的普遍形式,资产阶级发展商品经济的平权要求在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的表现也越来越鲜明、强烈,突出地表现在美国建国史上一直存在的州权和集权的激烈斗争中。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体现新兴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州权思想其势很盛,19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产品经济取代资本主义经济之后,集权趋势普遍流行,州权思想逐渐失势。

可见,贯穿于美国立国治国过程中的独立意识、平权思想和商业精神归根到底来自美国式实践,根植于美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土壤之中,显示出处于上升时期的美国资产阶级积极奋进的精神面貌,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美国各阶层人民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富有自由主义传统的民族精神:面向实际,讲求效益,崇尚科学,不迷信权威,不固守抽象原则和书本知识,不拘泥于旧传统,富于创新,积极乐观。这就是西方学者常常称道的美国人的实用气质。在一些西方史学家那里:美国人是没有欧洲人书卷气的实干家,这种人不受过去时代的那种一本正经的学问的约束;美国是改革的化身,那种实用的富有创造发明,能迅速找到解决事情办法的性格,对于物质的东西能充分地加以把握。尽管艺术性不强,却能有力地达到伟大的目标。美利坚民族充满活力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称道。恩格斯曾赞扬说,美利坚是一个“比任何别的民族都要精力充沛的民族” “一旦美国人开始做了,他们就会以巨大的力量和飞快的速度做下去,使我们欧洲人相形之下显得十分幼小。” 1888年,六十八岁的恩格斯亲自赴美国考察后强调说,为了迅速发展新兴国家,“需要有美国人那种狂热的事业心”。

美国民族在商业时代的精神面貌,它在美国式实践中形成的情感、理想、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民族性格和社会心理,为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思想材料。实用主义虽然根植于美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沃土中,受经济关系的决定和制约,但是它绝不是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的商人生意经的直接的简单移植。思想体系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因果关系是间接的,思想体系反映社会存在必须经过中介环节,这个中介就是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以“效用至上”原则为第一要义、强调行动的实用主义,实为上述种种美国民族精神和社会心理的理论升华。以人的行为的直接效果作为衡量真理是非和解决思想争论的唯一依据的效用原则,把知识看作适应环境的行动工具的工具主义,这些实用主义的基本主张,既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追求现实经济利益的投机牟利的利己主义世界观,也深刻体现了美国民族不迷信权威和教条的独立、平权的民主观念和面向现实生活的求实精神。因此,要正确理解实用主义的范畴、原则,必须考察美国社会的全部历史过程,深入剖析在特定时代直接孕育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心理。 S6R6Liy0LsqL0WNNGwEPPO0mHapUnrSQ+b0aHXiluwwNv9QT4c0iry3CKGSvKR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