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三

大约三年前,杨文极老师跟我说准备着手写一本关于实用主义的书。后来,他将该书的写作提纲寄给我,并嘱托我,在该书杀青时,写个序。惶恐之下,我不免有些迟疑。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自己一直认为:在中国文化传统下只有前辈给晚辈作序的,哪有颠倒过来的道理?杨老师德高望重,我怎好意思为他作序?但迟疑之下,我还是接受了杨老师的邀约。当时心想,如此规模宏大的研究,不要说一位耄耋老人,就是壮年学者,仅凭一己之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我不大相信,此书真有问世的一天,而宁愿更多地将这个研究计划当作老人的一种心愿。不久前,杨老师在电话中告诉我,该书已经完成并将出版,这让我着实大吃一惊,同时也为之感动。看着杨老师寄来的书稿,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人们想必还记得,实用主义曾经是一个带着羞辱的哲学名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不懈批判,实用主义被弄得蓬头垢面,不论是政治上还是学术上,都已颜面扫地。记得我上大学那会(“1978级”),学术界对实用主义噤若寒蝉,实用主义被当作名副其实的反面教材。80年代中期,刘放桐老师首破坚冰,喊出“重新评价实用主义”的口号,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自那以后,学术界开始了对实用主义的正本清源,产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其中之一,便是杨文极老师的《实用主义新论》。我是在很晚才读到这本书的,即便距离该书的问世已经过去十多年,但当时它仍给我留下了系统、清新的印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从学术的角度探讨实用主义内涵及当代发展,一改过去批判先行的写作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20世纪90年代,不要说美国正在进入实用主义复兴的高潮,即便是在德国,实用主义也已从原来的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哈贝马斯语)。但在我国,对实用主义的偏见仍未克服。杨文极老师能在充满偏见的氛围中,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坚持实用主义研究,是很不容易的。要知道,当时学术界虽然不再简单地从政治角度鞭挞实用主义,但绝大多数同行仍然偏执地将德国古典哲学当作哲学的唯一典范,认为实用主义在学术上肤浅,没有学术价值(至今这种偏执仍未完全克服)。在这种情势下,研究实用主义所冒的风险便从政治转为学术。将实用主义研究作为自己学术生涯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拿自己的学术生命冒险。没有对实用主义的深刻理解,没有对西方哲学发展进程的深刻把握,研究者是不会轻易走出这一步的。

杨文极老师非实用地将实用主义研究作为自己的生命追求,投入巨大的精力,孜孜矻矻地在这块园地中耕耘,终于产出了《美国实用主义研究》这部巨著。它是继杨老师《实用主义新论》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对此,每一个真正的学者都不能不肃然起敬。实用主义研究之于杨老师,这不只是一种学术游戏,而俨然是一种存在状态。它突破了功利的计较,彰显了生命的尊严。这不禁让我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不同之处在于,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最终船毁网破,而杨文极老师则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

眼前的这部《美国实用主义研究》还没来得及细读,在细节上还难以置评。不过,从我已经读到的部分来看,这部大书至少有三个特色是非常鲜明的,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

一是它的开阔视野和宏大气势。除去对实用主义内涵的重新发掘之外,杨文极老师从纵横两个维度,即从时代转变的大趋势以及美国社会文化的底层基因入手,锁定了实用主义的坐标。这种高屋建瓴式的对实用主义的把握,就我所接触的范围而言,是十分罕见的。受当代英美哲学风格的影响,我自己对实用主义研究多半是题材狭小的,最多扩展到实用主义家族的历史演变。杨老师的研究范围要大得多,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实用主义是什么的重新解读,更是从思想史的角度为我们厘清了实用主义在当代思想文化场域中的位置。詹姆士曾经说过,意识状态总是由中心和“穗边”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理解一种精神现象不能只看清晰明显的中心部分,同时也要关注模糊的边缘部分,因为它们构成了中心所在的场域。理解一种哲学也同样如此,人们不仅应该就理论本身来理解它,同时也要注意它的背景,即它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关联与互动。杨老师在此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二是它的独到见识。由于锁定了实用主义在思想史上的位置以及在当代社会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杨文极老师对实用主义做出了不无新意的判断,即实用主义是一种现代哲学而非近代哲学。其显著特征是:实践优先背景下,一切传统的二元论都被瓦解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味。杨老师用大量的篇幅对此进行了论证。如果这些论证成立,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实用主义不应该只是哲学史教科书的一章,它在今天仍然是西方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实用主义不是过不过时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的问题。顺着这一思路,杨老师不仅对古典实用主义本身而且对它的当代效应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考察,这些分析和考察表明,实用主义不是死去的僵尸,而是活泼的仍然焕发着朝气的青年。

三是它对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相似性的强调。杨文极老师这一代学者,长期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同时对中国传统哲学有天然的亲近感。在探究实用主义意蕴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是杨文极老师两面重要的镜子,他将实用主义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背景下进行对照,发掘其内涵,构成了杨老师实用主义研究的重要特色。我一直以为,在今天的中国,要想真正做好实用主义研究,就不能不关注它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中西马”乃当今中国哲学大厦的鼎立三足,而实用主义正是中马的“居间者”,是沟通二者的最好平台。因此,看到杨老师也有类似的主张,不免十分高兴,有同声相应的感觉。

《美国实用主义研究》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我无力对其做出全面的评价。在这部大作面前,我更多的是反躬自问:如果我也经历了杨文极老师那样的坎坷,如果我也像杨文极老师那样高龄,我是否还能像他那样,燃起生命的激情,投身于非功利的学术?我是否还能像他那样,对生活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我真的不敢说“我能”,因为这不是一个认知的问题,而是一个修行的问题。杨老师用自己的作为,践行了实用主义的基本主张,知道如何领先于知道什么,追求生命的意义大于追求知识的积累。对此,我唯一能想到的两个字就是:“敬佩”。

浙江大学 陈亚军
2018年10月 WG/EcNS1IZQcHCP1Yd01VdQ+g8XUk4wXLpOCH18MinyK8dZPI9sYIlAX/Qa+rg9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