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持人语

闵凡祥

身体之于人类个体,首先是一个由各种生理器官与组织构成的生物体。生物性,是它的首要属性。但缘于人的社会文化属性,它归根结底又是一种社会与文化的建构。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在不同社会与文化中,在不同年龄与性别群体中,在其生物性存在的基础上,身体被赋予各种意义,被符号化、隐喻化,成为彼此间存在明显差异的社会存在与文化存在。这又形塑着相应各时间、空间、社会、文化、年龄与性别群体对身体的认知,规定着相应人群各自对待身体的态度及展示其存在的方式。

本专题中的五篇论文,通过解码不同时空中人的身体观念,多层面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身体的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年龄属性和性别属性,乃至政治属性和阶层属性。

杨李琼的《〈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女性身体观比较研究》从《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两部医学典籍中所呈现的女性身体观切入,聚焦女性身体的书写、对女性身体的界定和作为母体的女体等层面,对中西两种传统医学知识体系中的女性身体观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研究,展现了两种医学知识体系下女性身体观的异同。

程国斌的《乡关何处?——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灵魂与遗体处置的观念》从医学史和文化人类学的视域出发,考察了中国民间文化对待死亡的身体——遗体的态度和方式,由此折射出传统中国人对灵魂、死亡、生命之终极归宿的体悟,并最终照应现实,反思民俗信仰中的“小传统”是如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当代中国人对遗体的复杂理解与处理方式。

李恒俊的《透视身体:X光与清末民初的中西医论争及身体感知》以清末民初X光的传入为基点,向我们展示了新型医疗技术——X射线是如何在改造中国医学体系生态结构的同时,通过改变中国人的传统身体观,作为一种政治隐喻影响了现代中国人现代身体观建构的。

毛利霞的《19世纪中叶英国的结核病性别隐喻探究》通过叙述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对男、女结核病患者的不同意义赋予,向我们说明了结核病在当时英国社会文化中的性别化趋向和性别隐喻:身患结核病的男性大多是才华横溢之士,强调男性的才华和浪漫;身患结核病的女性则被赋以柔弱温顺的特质,凸显女性的美德。结核病将才华与美德分别赋予男女患者,隐喻了当时的性别定位和社会审美,从而完成了对结核病的美化。

章原的《服食、医疗与魏晋士人身体观——以〈世说新语〉为中心的探究》以《世说新语》为中心,从魏晋士人身体观念的转变入手,从医疗文化的角度审视剖析了魏晋士人服食之风的形成和影响,并对服食与士人身体观之间的联系做了重点分析。

身体研究,已成为当前文化研究的一个前沿话题,越来越多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加入这一研究,并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探讨和阐述身体的文化内涵。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方兴未艾。它不仅仅是社会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们所研究的一个具体问题域,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认知视角,可以为包括文化学家在内的其他学科学者所借用。研究视角的转变,通常能为研究者带来研究中的新发现,为已有的研究领域带来新的研究增长点。希望本专题中的文章,能在文化学家和医疗社会文化史学家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和促进两个学术群体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在未来的研究中收获“新发现”! Yfbc4eVKH9oZLA7EisxdwkvMv6ZuFqL4lkl3rrHsbC57PHf04J0JnRzu/3yipS3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