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 结语

双语教育是随着民族交往和社会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语言为媒介的多民族文化交融铸成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可以说,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双语教育的国家之一。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实现民汉兼通,是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必然要求,也是缩小各民族教育差距、提高少数民族素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迫切要求,更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不断完善现有双语教育理论体系,建立科学的双语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双语教育模式,力求为双语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自上而下,统一对双语教育功能及其本质的认识

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部门及教育行政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可以说,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在法律保障下进行的。但是,由于对双语教育的功能及其本质认识不统一,在处理民族语文教育与汉语教育的关系上,时而发生一些偏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把汉语纳入高考科目、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研究制订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为一些民族地区培训双语教师等措施,加强了少数民族的汉语教育。应当说,这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众的要求。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民族语言文字教育被冷落,且未能及时引起应有的关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族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加上现代化传媒手段的迅速普及,汉语的社会文化功能不断得到加强,汉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及其教育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在有限的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功能在衰退的民族语言,会不会影响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影响将来在主流社会求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地区一般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教育经费紧缺,而实施双语教育耗费昂贵的费用,这是否合算?鼓励少数民族学习民族语言会不会影响国家认同?“无用论”“负担论”“隔阂论”等错误观点影响了双语教育的正常发展。

此外,当前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改革存在着基本上靠行政手段方式运行的倾向。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一门科学,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是一门复杂而敏感的科学,那么不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运行方式,少数民族教育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拓展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维度与深度

目前在双语教育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选择教学语言是十分自由的。到底何时采用民族语言何时采用汉语教学是科学的,对此尚未有一个明确、科学、合理的答案。双语教育涉及民族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学习兴趣、动机、态度,语言习得和发展的“最佳期”“关键期”,语言实践的“优势期”,智慧积累的“快速期”,语言的“临界期”,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干扰,语言转换及语言交际研究,语言中介理论等多领域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采取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视角,综合立体式地考察双语教育,探究其内部的规律,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把握规律,提高双语教育的质量,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注重社会层面的双语学习,营造全社会互学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

社会层面的双语学习是学校双语教育的大后方,不能忽略。应把社会层面的双语学习纳入学校双语教育的范围,统筹规划,营造全社会互学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为学校双语教育提供强大的社会基础。建议由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牵头,实施双语环境建设工程,编写适合成人学习的双语对照教材(含音像制品),开办双语学习实用技术培训班,开播双语学习广播电视讲座,表彰双语学习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

执笔:苏德、袁梅、朱金玲 akUfKn5zjXwfjXpRNV2jTMOQXI+9p+oguUOug1MjES76KHUv491kP/VfXOWB5ws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