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安排蒙古语教学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条例》明确规定:要使用规范字、推广蒙古语标准音、加强蒙古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研究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蒙古语教学政策,全力推动民族语言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是建立授课模式长效机制,增加一类模式学校办学优势,确保双语教学取得实效。一类模式与二类模式都应形成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的长效双语教育机制,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地选择双语教学模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强调一类模式为主,增加选择优势,要求以蒙古语授课为主的幼儿园实行公办体制,加快发展,为蒙古语授课教育提供稳定的生源;加强一类模式中小学学校管理;重点培养一类模式所需的高素质双语师资队伍;开发一类模式教学用教材教辅,提升一类模式学校升学率。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拓宽一类模式学生的创业就业渠道,建立健全民汉兼通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增加一类模式双语教育吸引力,培养更多蒙汉兼通人才。

二是科研先行、实验开路,优化“民—汉—外”课程设置。针对民族学校“民—汉—外”课程设置引发母语障碍问题,建议建立由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民族学等学科专家以及蒙古语、汉语、英语专业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进入民族学校,对“一年级开设蒙语,二年级开设汉语,三年开设英语”的课程安排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与跟踪调查,并基于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教育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的原则,通过实验改革,提出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进而为其他少数民族三语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开发蒙古语会话教材,积极倡导“先语后文”,家、校、课堂多创造蒙古语交流环境。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民族语言应试成绩的同时,应倡导学好民族语言,能够流利表达。中央及地方政府要加大蒙古语会话教材、教辅、读物等经费投入,召开家长会传递对民族语言学习的正确认识,转变家长观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蒙古语交流环境。课堂中教师应转变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练地学、实用地学好蒙古语上,积极倡导“先语后文”的教学思路,大力强化口语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校应积极组织蒙古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蒙古语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高质量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的培养、教师的招聘、教师的岗位设置、教师的培训、教师的工作激励机制等。

一是建议建立一套符合双语授课教师提升自身修养、提高教学能力的培训模式。建立民汉双语师资培训基地。民族高等院校和其他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当设置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报考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生,应当按照语种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水平和能力的考试,成绩合格的,按照语种与高考招生同步单列录取。报考师范类专业的考生,熟练掌握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并经少数民族语言测试合格的,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优先录取。

二是出台教师考录制度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的相关政策。

三是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师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双语教师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提高2%~3%,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加强在职深造或培训教育工作,更加提高民族学校双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水平。

四是适当放宽民族教师编制。从中央到地方,教育部门要与人事部门协商,将教师编制向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倾斜。具体而言,按照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在保证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开足开齐的情况下核算所需的双语教师人员。

(三)重视解决寄宿制民族学校办学问题

自治区及各地方政府在落实“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的同时,进一步落实“两主一公”的办学模式(以寄宿制为主,以助学金为主,“一公”是指公办学校)。一要全面改革学校教育经费拨付机制,不能简单以在校生人数作为唯一标准,以免实施双语教育的民族学校因学生人数少而导致经费短缺,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二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增加教职员工数,提高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三要设立民族学校双语教师特岗补贴专项经费,建立合理的薪酬标准,注重提高双语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效解决农村牧区民族学校缺乏高学历、高素质双语师资力量的实际问题。

(四)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扶持力度

一是建议中央及地方进一步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教育投入,设立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专项经费,重点培养人口较少民族教师队伍,解决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

二是建议国家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建设一个博物馆或传习馆并给予经费补助,用于宣传展示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开展文化传承和对外文化交流,组织学生参观,提升本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高自身发展创新能力,还可使其他民族学生相互了解、学习。

三是建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建立文献档案和数据库,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记录,作为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料,定期组织学生观看。

执笔:苏德、朱金玲、袁梅等 31mFotHWmyXQJ5rFLSbVj/SGUa4M7fq1C06mjdmle9WBTcozo24qAqiJBGzFmY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