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评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学重大(重点)招标项目“民族地区依法实施双语教育政策和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AMA150011)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可见,多民族的实际国情,给我们带来的不是负担,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所称的中华民族,并非是某一个民族,而是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交融的共同体;我们所言的中华文明,也并非是某一个民族的文明,而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集体智慧。可以说,正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才铸就了我国文明的博大精深、流光溢彩,才能够保障我国历史的悠久绵长、持续向前。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某一族群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历史、民族性格等要素的直接体现。文化与语言之间,是一种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定的民族文化衍生出相应的民族语言,而一定的民族语言又会激发、重构、革新出相应的民族文化。从这一视角来看,保持语言的多样性,也就保留了民族记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进而实现人类文明的生态多元、相互砥砺、持续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紧紧围绕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教育主线,以培养合格的各民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旨归,实施了一系列双语教育举措,从思想理论指导到政策法规保障,从经费物资投入到人力资源支撑等,极大地提升了双语教育的实效性,为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培养、民族之间的理解、认同与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性保障。
囿于历史的原因,加之我国广阔的地域、众多的民族,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和语言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进一步加大了双语教育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用统一的教育手段去作用于多元的双语教育实践,显然是行不通的。唯有基于广泛的实践调研,立体详尽地呈现不同地区双语教育的实然样态,才能更加客观地呈现双语教育规律,提出破解双语教育实践问题的有效理路。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苏德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几十年来,苏德教授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方针,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所引起的民族区域社会形势和民族教育形势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革新自己的研究理念和研究范式,不断推动双语教育研究的持续发展。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报告(2015~2018)》,是苏德教授团队近年来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形成的一部兼具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该著作以传统人类学研究特色为基础,并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大样本调查。双语教育即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除去学校教育的影响,来自家庭和社会维度的教育作用也同样不可小觑。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国家主体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深度等都影响着这一地域这一民族双语教育的起点和实效。因此,开展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研究,就必须采用大样本调查。本著作的作者足迹遍布近半个中国,竭尽可能地将现阶段我国双语教育的各类问题一一穷尽,极大地保障了研究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二是精准施策。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集中反映,简单机械地“就双语教育论双语教育”无法从根本上消解教育矛盾,无法实现教育的持续性发展。本著作对双语教育问题的解读,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紧密结合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生产方式、语言环境、双语教育主要矛盾等,以系统性、集成性的理念,因地施策,精准发力,进而保障了对策的科学有效,为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是揭示新时代的双语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兼具时代性和历史性。从时代性的视角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形态,这种改变必然投射到民族社会和双语教育系统。另外,不同时代的民族青少年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决定了传统教育模式必然要随之变化。同时语言又具有历史性,是随着民族性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如其所是地呈现新时代的双语教育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成因,发掘历史性的双语教育规律,则是本著作的又一重要特点。
诚如毛主席所言,“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如何与时俱进地抓住新的教育问题,并结合多元问题予以“精准施策”,是我们教育研究应当鼓励的范式。我们也期待学界出现越来越多的类似成果。
是为序!
2018年1月23日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统一是前提。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民族问题的核心是民族文化问题,而民族文化的焦点则在于民族教育。建国以来,我国的民族教育,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但在横向比较之下,民族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尚未达到“让人民满意”的水平,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制约着民族问题有效性、整体性、长远性解决。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巨大挑战。譬如城镇化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转变,传统的语言生活发生改变,语言资源出现流失;民族文字授课的学生就业、晋升遇到困难,一些语言濒临消亡……在这种形势面前,加速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步伐,有效遏制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流失,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挥其传承和发扬民族灿烂文化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水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发展需要外源性力量和内生性力量,其中,作为一种内生性力量的双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命题,是民族教育质量提升的激发器。民族教育的发展及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回避、也不能绕过双语教育这一核心问题。概言之,双语教育在提升少数民族人口质量、传承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少数民族参与国家事务能力建设中是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民族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双语已成为全国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广大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我校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双语学学会副会长苏德教授,长期致力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重点项目“边境农村牧区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问题、对策与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招标课题“民族教育质量保障和特色发展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促进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政策研究”、教育部“荣达教育资助基金”民族教育研究重大课题“蒙汉双语教育理论、政策和实验研究”及一般项目“民族教育重大政策实施效果研究”、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重大项目“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问题研究”、中央统战部委托课题“新疆双语教育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等一系列课题。他长期坚持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做出了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取得了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反响。苏德教授目前正在主持进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重点)招标课题“民族地区依法实施双语教育政策和模式研究”、国家民委委托课题“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等研究工作。
近些年来,苏德教授还率领研究团队对我国各地的双语教育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不断深入各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双语教育的发展状况及相关问题。他们在整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率领团队开展了全国性的田野调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探讨,最终形成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报告(2015—2018)》及《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经验·问题·策略》等著作。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强调系统性、现实性,注重理论性、规律性、针对性、实效性。目的是通过对双语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来提升民族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提高国家认同。
第二,尊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仅凸显各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独特个性,而且深入挖掘各民族地区的共性特征。在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双语教育资料的过程中,注意点面结合,在了解整体情况的同时,突出典型个案。近些年来,苏德教授不断带领研究团队深入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吉林、云南、广西、四川等省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调查了解基层学校双语教育的发展情况。本书选取了吉林延边朝汉双语,内蒙古蒙汉双语,青海藏汉双语,四川甘孜、阿坝藏汉双语,四川凉山彝汉双语,广西壮汉双语,云南傣汉双语等双语教育发展为个案,分析了这些地区双语教育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指出其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这些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可以认为,本书实际上以点带面,呈现了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原则,研究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和条件。在对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进行深入描写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双语教育中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书收集到的大量的基础数据,填补了我国双语教育实证研究的不足。
该书凝结了苏德教授及其团队多年研究的心血,是他对我国民族教育的贡献,也代表了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师生多年的努力。苏德教授在本书中体现的他在民族教育研究上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民族教育工作者学习。
是为序。
戴庆厦教授
2017年10月18日
中央民族大学507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