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的蒙汉双语教育取得了诸多的成功和经验,然而,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会不断产生出新的问题和矛盾,锡林郭勒盟的双语教育更是如此。调研组通过对锡林郭勒盟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样态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发现了锡林郭勒盟的双语教育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双语教育的内涵与理论认识较欠缺

双语教育研究是研究双语双文化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经过实地调研发现,锡林郭勒盟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对双语教育的认识与理解都较为欠缺,对双语教育工作没有深入地认识和思考,对双语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大多停留在语言学习方面。访谈中大多听到的是:我们锡林郭勒盟目前的双语教育工作进行得很不错,现在都是按习惯推行,没有什么指导文件,那都是前些年的事。但值得注意的正是这一点,教育管理者对锡林郭勒盟的双语教育的满意度比较高,访谈发现,很少有人思考锡林郭勒盟当前双语教育推进中是否存在困难和问题。正如访谈中某教育局的MG-Z说道:“我们的双语教育不存在什么困难,目前做得很好,所以我们也没有仔细考虑还存在哪些问题,要说有问题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孩子的汉语水平太好了。”访谈得到的一个普遍的认识就是:我们目前的双语教育工作推展得很顺利,不存在什么困难或问题,相比过去几年,现在的双语教育已经推行得很好了。双语教育几乎成为一种惯性。

由此看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对双语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重视了双语言的教育,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和交融。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当前的双语教育推行过程中,双语教育工作只是在惯性地推进,很少有人进行反思,同时也很少有人思考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新问题。另外,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对双语教育政策的了解和把握也相当缺失,例如对旨在促进蒙古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学习使用制度化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和《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都闻所未闻。

(二)密集型的课程设置不适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调研发现,就小学三年级是否应该开设外语课程这个问题,锡林郭勒盟的双语教学模式基本为“123模式”,也就是一年级学蒙语,二年级学汉语,三年级学英语的模式。对这种密集型的课程设置,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家长与教师及教育部门的意见相左。家长普遍认为外语课程开设得越早越好,孩子学得越多越好。而很多老师及教育管理者认为这样过早地开设外语课程,尤其是对农牧区语言环境相对较差的地方的少数民族的孩子来说,学习压力过大,不仅要学习本民族语言,同时还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再加上外语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所打的基础较差,这样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由于学生的课时总量恒定,外语课的开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有的家长甚至反映和不解为什么孩子的母语学习质量有所下降。这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给学生的学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在访谈中,教师们一致认为,这种模式的学习让孩子们很吃力,在汉语基础都没怎么掌握的基础上又要开始学习英语,可想而知其学习效果了。访谈中SZM-G老师说道:“你是没看到二年级下学期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了,二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难度突然增大,孩子们学习非常吃力,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老师们只好把有难度的内容放弃了。还有,我们越来越多的孩子虽然汉语水平越来越好,但那只是口语,他们在书写方面还是存在很多困难。”

此外,调查发现,学生的汉语学习仍然存在困难。虽然学生的口语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说得越来越好,但是他们的书面写作水平还是很低。其实,这也从侧面说明为什么锡林郭勒盟学生的理科学习成绩整体较弱。在访谈理科教师时有教师说道:“孩子们之所以理科学习成绩较弱,大部分原因还是汉语水平有限,对题目的理解很困难,即使理解了,再将其用汉语表达出来也是困难重重。”这一点非常值得思考,因为学生的理科学习水平较弱是整个锡林郭勒盟双语教育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短缺

锡林郭勒盟民族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师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存在教师年龄偏大、师资短缺和水平不高等问题,双语教学民族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缺编严重。这些学校大多数是在布局调整中整合而成的,一方面教师数量多,但合格教师短缺;另一方面教师年龄老化,学科不配套情况突出。再加上教师编制是十多年前核定的,与目前办学规模不相匹配。此外,双语教学民族中小学多数处于边远落后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除正常工资外,无任何福利。造成了合格教师流失,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蒙语环境的退化倾向

语言是民族文化、生产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学校的语言文化教学包含传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功能。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并使之贯彻应用于双语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稳定。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义务教育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锡林郭勒盟的蒙古族孩子的语言环境大多为汉语环境。访谈中有家长说道:“孩子现在说蒙语都稍有些困难了,平时在家经常看电视,上学前基本就汉语说得很不错了,我估计越往后,学习蒙语比汉语更吃力。”不论是哪个民族的语言,都烙印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痕迹,同时还体现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民族倘若没有了自己的语言,就会失去鲜明的文化特色。语言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的载体,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民族可以用同一种语言交流,却很难用同一种语言思维。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人们无论是对自己的信仰及世界观的表达,还是对生产生活技能及各种文化知识的习得,都离不开语言。也只有语言才能充分地体现出一个民族的重要特点。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推进锡林郭勒盟的双语教育工作在考虑蒙语环境将面临弱化倾向的基础上,应坚持实现多民族语言保护和多文化传承发展的目标,从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民族文化传承的淡漠化

双语教育不仅是语言使用问题,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实施双语教育是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需要。少数民族从自身的发展中深刻认识到要发展本民族的社会文化,必须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因此,推进蒙汉双语教育,提高蒙汉双语教育质量,有利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双语双文化人。如果只懂本民族语言,他只能在本地区工作学习,很难适应到其他地区工作学习。相反,如果他不仅汉语好,还能用汉语处理文书问题、计算机问题、数理化统计等方面问题,那他就优于只懂得单语的毕业生。从实效上来讲,有利于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全面地发展。

双语教育与民族地区文化、社会等密切相关,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着力点,是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锡林郭勒盟双语教育不仅要培养一批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才,也要培养一批在民族地区各条战线熟悉本土、服务民众、视野开阔,又能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从而推动锡林郭勒盟可持续发展。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牧区的孩子减少,孩子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逐渐淡漠,这是锡林郭勒盟双语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六)民族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比较大,整合后新问题较突出

锡林郭勒盟的民族中小学多为寄宿制学校,在“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下,牧区的学生不得不寄宿在离家几十公里远的学校,然而由于部分学生年龄太小,出现了大量家长陪读的现象,这一现象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甚至造成了夫妻离异、社会风气不良等严重后果。对白音华牧区实地考察发现,学校整合的隐形影响是家长陪读给家庭带来了诸多麻烦和不便,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此外,夫妻长期异地分居使得家庭容易出现矛盾与分歧。如访谈中一位正在干农活的年轻家长无奈地说道:“孩子现在才上一年级,从上幼儿园开始就陪读,这给家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不说,等于活生生地把一个家分成了两个家,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也有一些家长表示:“自从家长陪读出现以后,很多家庭产生矛盾,不是钱财方面就是感情方面,这使得我们这一块家庭离异的情况越来越多,情况更糟的是,孩子们去了城里念书之后,回来什么农活也不会干了,也不愿给家人帮忙。”学校整合后产生的新问题很多,值得深思。

(七)教学信息化建设及双语教材教辅的开发较薄弱

调研发现,尽管内蒙古自治区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并且基础建设的标准较高,但目前锡林郭勒盟民族学校的蒙古语学习的数字化资源仍然相对较少,且利用率相对较低。此外,随着双语教育的稳步发展,学前和中小学双语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市面上供双语学生使用的教辅材料相对较少,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这也是教师们很苦恼的问题,对双语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一定影响。正如访谈中BT主任说道:“我们的学生现在最缺的就是教辅资料,仅仅依靠教师们自己印发一些自编资料,教学基本完全围绕教材,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学生们很难有很大的区分度,因此也很难教出拔尖的学生。” Pxh8HoxYEgD5YLZgbHT2oLzbv7lDBJvOItkyWpcbkG6qeYeplNtzxEruxnVsokX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