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市来看,虽然政府每年划拨一部分财政经费用于民族中小学建设,但是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学生的生活补助和学费减免,能用于民族中小学学校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的经费捉襟见肘。加之通辽市的很多学校都采用寄宿制的办学模式,学校的经费运用就显得更加紧张了。
首先,寄宿制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偏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只按小学和初中区分,寄宿生和非寄宿生采用同一标准,使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偏低,运转困难。其次,中小学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内蒙古开始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后,由于资金缺乏,未将运动场地、围墙、大门、校园绿化硬化和水电暖等配套设施列入标准化建设范围。最后,教师周转房不足。每个教学点及中心校以下的学校不能保证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周转用房。有的地方虽能保证周转房,但是周转房屋内设施不全、环境过于简陋,无法给教师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通辽市的民族学校教师招聘制度如下:由各学校报请教育局,教育局根据各学校的需求报送人事局,人事局统计后报送政府部门,最后由政府部门将分配的教师派给学校。从统计数据上看,各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安排合理、学历合格,符合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各项指标。
但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各学校或多或少存在师资紧缺的问题,几乎每所民族学校都有代课老师。以通辽蒙中为例,数学、政治、历史和地理教师存在结构性缺失,由于教师编制已经满了,所以当出现学科不平衡的问题时就要通过招聘代课老师来平衡。代课教师工资低,没有足够保障,流动性比较大。截至2015年,通辽蒙中拥有50名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年龄普遍不大,在代课的同时往往在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当遇到合适的工作会很快辞职。对学生来说,频繁地更换老师将对学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当学校缺少某一学科的教师时,通过报送教育部门再编制招聘往往不一定能分配到所需学科的教师,学校为解决日常授课的需要,只能通过招聘代课教师来解决。而这一学科往往因为缺少在编教师、代课教师又不稳定等因素而影响教学质量。
调研组在对甘旗卡第一中学进行调研时还发现,当学校出现某一学科教师短缺的现象后,会有其他上一级学校的交流教师来上课,期限为半年到两年。但是,交流教师的心并不在学校,在政策制定方面又没有对交流教师的监督制度,因此,很多交流教师来学校工作半年甚至几个月就会着急调回,寻找各种理由向校领导递交调回申请,教学效果并不好。这样频繁地更换教师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虽然在现阶段并不十分明显,但是未来的趋势并不乐观。
“新课改”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新课改”实施后,教材变得简单化,但是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未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延伸,自行整合、编排练习题。调研组在对甘旗卡一中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新课改”的实施如火如荼,素质教育的脚步一步步前进,但是应试教育的现状又不得不去面对。教材简化后,教师的压力增大,不仅要在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后作业以及习题练习中将考试范围内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为了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练习,做足够的题型,老师需要翻译很多汉文复习资料,以此来应对考试。
在对通辽市蒙古族中学的调研中,老师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学生们拿到的是简单化的教材,但是面对的是和原来考试同等难度的试卷,要取得好成绩,仅仅完成教材中的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己买来汉文的习题后翻译成蒙文来做,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因此需要老师的指导。在提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阶段,教材的问题是十分严峻的,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后,如果没有其他的练习,在考试中很容易得到低分,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学生成绩的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学校选择在自习课和晚自习加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做一些教材外的练习题,以此来应对考试。因此,课上所用教材与课后教辅资料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调研组在对五所学校的校长、教务处主任以及任课教师的访谈中,多次听到“少数民族语言退化现象严重,学生母语弱化”的声音。教师普遍反映,学生们日常的蒙语口语交流都没有什么问题,不会出现什么语法错误,但是在书写的时候经常出现错别字。
其原因为蒙语的语言环境逐渐变小,学生们学习蒙语的观念也在不断被淡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在与这个社会沟通的过程中,双语学生面对的是需要通过汉语来接收新鲜信息的模式。尤其是生活在城市、城镇的学生,在接触社会时多数情况都使用汉语交流,使用母语的使用机会减少。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和教师都愿意积极推进蒙语教学,避免学生因大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母语的学习。但是,仅仅增加蒙古语文课的做法其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调研组通过对任课教师访谈了解到,教师们普遍认为,导致母语弱化的原因,除了社会语言环境的影响外,学生在使用语言的思维上的变化更为明显。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名词不断出现,学生们习惯直接将某一事物的汉语词汇运用到蒙语交流中去,而不会想通过蒙语来理解并解释这一词汇。日积月累,学生就逐渐被汉语的思维所影响。另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多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方式传播,而学生直观接收到的信息大部分都产生于汉语环境,所以仅仅通过增加蒙语文课来解决这一问题显然是不够的。网络的发展同样也使很多学生在思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时,对上大学、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想法有变化,有学生认为念不念大学都无所谓,能不能学好母语也不重要,以后不一定用得上。而老师、家长都期望学生学好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这就需要合理地、正确地面对并解决母语弱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