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社会化进程中女性身体审美的变化

随着奕车女性年龄的变化,奕车女性身体审美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年龄的变化带来了服饰、头饰等的变化,无论式样、颜色、装饰都有不同的审美式样,另一方面年龄的增长使得整个社会对奕车女性身体美的关注点也发生了转移。

一 服饰发式的更换

(一)服装的改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奕车女性一生中在服装穿戴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自始至终在民族服装的基础上进行打扮和装饰。奕车儿童三岁以内,在衣着上无性别之分,无论男女基本都穿着自染自做的背带开裆裤,即在裤腰两侧各缝制一条布带,穿时交叉套在脖子上。孩童时期,孩子尚无独立的自我审美意识,只是希望能穿新衣服或者好衣服,这一时期的服装简洁,服饰中的图案简单明了,没有更多的装饰,主要是父母根据本民族服饰特点给孩子打扮,除了护体保暖外,也体现着父母的意愿。好的就是美的,是童年这段时期服饰的最主要特点。

当姑娘们十一二岁时,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姑娘们在羞涩地展现自身美的同时,慢慢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一时期是她们爱美之心最为强烈的时期,也是最为在意自身外在形象的时期。现年55岁的BXH说:

小时候因为父母早逝,我跟着哥哥一起生活,那个时候特别希望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干净的服饰,看着别人都有漂亮的衣服,我很自卑,没有新衣服,更没有银饰,所以经常待在家里,不愿意和伙伴们出去玩。

父母在这个阶段会尽其所能让女儿穿戴大方得体,漂亮怡人,为女儿准备两三套崭新的民族服装,即上衣“雀帕”“雀巴”“雀朗”,短裤“拉巴”“拉朗”和尖顶白帽“帕常”,是最基本的关爱。此外还有一些银饰,像银耳环、银手镯、银链等,这主要看家庭状况,富裕的家庭还会有挂在胸前的银挂(以现在估价至少三万元人民币)。奕车社会以银为贵,对金子、玉石、玛瑙等没有什么概念,银饰除了具有装饰的功能外,还可以显示奕车家庭的经济水平和富裕程度,“奕车女人把全部家当都穿在身上”的寓意就在于此。在奕车家庭里,除了长大后自己有了额外的收入,自己置办银饰外,银饰品一般都是祖传的,要么来自家庭的母亲和外婆,要么是娘家的陪嫁首饰。她们的银手镯也是以粗为美,成年人大拇指粗的手镯在奕车地区司空见惯,粗粗的银手镯一方面显示着家庭的富裕,另一方面衬托着女性纤细的手臂。这一时期的姑娘开始自己编织腰带“帕阿”,彩色的“帕阿”系在衣服与短裤之间做装饰,与“雀巴”“雀朗”下摆上的十数层假边相配,衬托出青春美少女婀娜多姿的体态和身姿。青春期的尖顶白帽与其他时期是截然不同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帽尾绣有带族群标志的艳丽的“火”形红绿丝线图案,艳丽的图案是未婚少女独有的标志。

图1-9 戒指与耳饰

父母走的时候,只有大哥照顾我和二哥,后来在家种田根本养不活我们俩,所以大哥就去建水打工了,给人家盖房子,慢慢地家里好了起来,大哥花钱跟家族里的一个奶奶买了一套新衣服给我,那时候也不兴卖衣服,还是哥哥求奶奶好长时间才给做的。那套衣服我印象太深刻了。后来我出嫁的时候,我们的首饰基本都是娘家送嘛,哥哥送了我一个比手指还粗的手镯。我结婚的衣服是大哥送的,手镯是大哥送的,还有这个角盖,就是“俄莫莫”时用的,也是大哥送的!

BXH不停地向我们诉说着大哥的好,说到后来不停地抹眼泪。BXH的大哥去世了,可以想象得出这是多么好的一个亲人。

青春期的姑娘们一身民族盛装,满身银饰叮叮当当,清脆悦耳,她们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尽情绽放着自己,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打扮着自己,展示着独属自己的青春与靓丽。当问起YDF从小到大衣服的变化时,YDF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自己的情况:

不怕你们笑话,我年轻时在寨子里算是长得好看的,那会儿我母亲勤快,家里挺好过的,五六岁的时候我就有一套正式的服装,小小的“帕常”,小小的“雀巴”和“拉巴”,帽子上的图案都是母亲一针一针缝出来的,不像现在都是用机器织的。等我13岁的时候,母亲送了我一套银饰,带银鱼的那种,还有银腰带。穿着新衣服,戴着银饰,可高兴了。其实我们的民族服装从小到大都是那个样子,只是大小不一样,还有就是薄厚不一样,母亲送我的第一套衣服就特别厚,有9层。结婚后就不像结婚前那么打扮了,特别是有了孩子后,衣服也不是很厚了,帽子边沿不再绣彩色的花边,只是用白线把边沿缝起来就得了。还有就是不穿“拉巴”了,基本都穿“拉朗”,只有过节的时候才穿下“拉巴”。

奕车女性一旦结婚,特别是怀孕生育之后,在服饰上的审美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审美变化主要来自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压力。这一时期的女性告别了无忧无虑、肆意绽放的青春时代,开始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家庭生活的重担,为了生计,她们不得不放下个人的审美喜好,开始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家庭生活之中,承担着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与义务,在天赋女性美中糅进了丰富人生阅历的成熟气质。这一时期的传统服饰没有本质的改变,只是颜色更加朴素,一件衣服缝缝补补、浸染数次,直到不能穿为止。尖顶白帽也没有了青春时代的洁白惹眼,帽尾艳丽的红绿丝线图案由两道白线代替。编织“帕阿”也已成为过去,随之而来的是做不完的织布制衣。中年女性的超短裤基本是“拉朗”,即直筒裤口、无褶皱、较肥大,少有“拉巴”的性感与挑逗。这些服装是奕车已婚女性的标准审美配置,符合这种穿戴的才被认为是美的,如果谁违背了这种习俗,就会受到社会公众审美舆论的贬斥与唾弃。奕车中年女性的服装,就像果实满枝的果木,给人以朴实、肃静、庄重、实在的成熟美。过去举足轻重的姿色现在已不那么重要,更没有了刻意铺张生物性美丽的必要,爱的情怀渗透到寻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润物无声地感染着周围的一切。

老年奕车女性的服装与中年人没有太大差别,唯一的不同是头上的尖顶布帽,这个时期的尖顶白布帽被尖顶黑布帽代替,帽子外侧用黑线缝出褶皱,老年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根根银发若隐若现,皱巴干枯的手指和下弯的腰身无不向世人展示着一种沧桑的美感。一生劳碌创造的身体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资格静静地享受人生,所有的奔腾、喧哗与骚动都有了归宿,犹如晚霞浸染下的池塘,宁静、安详,别具一番动人的光芒。

(二)发型头饰的改变

头发是自然、生理性的,而发型是审美、文化性的。奕车社会从女性的发型、头饰就可以识别出某位女性是少女、未婚,还是已婚、已婚生育否,因此发型、头饰的变化是奕车女性人生角色的重要标识。奕车女性的发型和头饰作为最具变化的审美部位,不同的发型和头饰体现了奕车女性不同人生阶段的美,也是奕车女性为展现自身美而形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YDF是位非常健谈的老人,跟她访谈的内容能囊括几个人说的,在说到发型头饰时,老人讲:

我们这里的发型都差不多,如果不一样了大家反而觉得不好看,所以到什么时候做什么发型基本是固定的,只有这样才好瞧。女孩子的头发从来不剪,从小就留着,小时候要么是拢在一起在后面扎个辫子,要么就是披着。到10岁左右时,在脑门前开始把刘海梳出来,再长大点就开始“臧汤汤”了,“臧汤”梳起来有点麻烦,也有好多讲究。结婚后没有孩子前还可以“臧汤汤”,有了孩子就要“俄莫莫”了。我们头上没有什么装饰,因为外面要戴“帕常”,刚结婚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可以戴“打裘廊俄”,这是个过渡阶段,有了孩子就不再戴了。早前穷,没有什么化妆品之类的护理头发,我们主要用猪油、鸡油什么的,吃剩下的攒起来,抹在头上。洗头用的是树叶和一种果实,洗头倒是方便,洗得也干净。

由于现在已经不再用这些发型了,所以谈话期间老人把黑色的布帽摘下来,用自己的头发为我们展示如何“臧汤汤”,一边说一边反复地讲解,如何做头发、如何缠绕、如何背辫等。

从大量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奕车人孩童时期的头发,无论男女都是短发,容易清洗。不同之处在于有的男孩后脑勺留一撮头发,女孩的头顶留一撮,意为灵魂所在之处,表示孩子身体健康,容易养活,无灾无难。一般到了五六岁,女孩子开始蓄发,等再长大些打理头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保持其自然的状态,使头发始终保持垂落状态、松散自然,这是发型中最基本的一种。到了八九岁,小姑娘开始留起“刘海式”发型,即额前普遍留有一撮飘拂的刘海,刘海弯垂至眉毛下,鬓角的头发用剃刀刮得整整齐齐,左右各有两绺头发置于耳前垂到腮处,后面的头发梳独辫盘在头上,一顶白帽覆盖其上。

进入青春期后,姑娘们开始着意打扮自己,她们的发型逐渐变成“臧汤”式(见图1-10),以把发型做大为美,“臧汤”发型主要展示的是姑娘们满头的乌发和粗大的辫子。辫子以粗长为美,编辫时将发辫分为三股,每股发辫都会加入一斤左右的黑棉布以增加其粗度,三股发辫大概需要三斤的棉布,如果头发短还要用其他的头发接起来以增加其长度,长的发辫可以一直垂到腿窝处。发辫编好后,在辫梢用五彩丝线粗粗地扎起来,又粗又长的发辫从左至右盘绕数圈盘在头上,最后在右耳处结束,五彩丝线的辫梢搭在耳后。“臧汤”发型以造型粗大为美,添加进的棉布不外露,展示给外人的是黑黑的头发。“臧汤”发型从十四五岁会一直延续到结婚未孕,结婚怀孕后发型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结婚未怀孕的新媳妇的“臧汤”发型和婆家女儿的“臧汤”还有区别。新媳妇在婆家的“臧汤”发型不能把粗大的发辫盘在头上,而是把编好的发辫从右腋下掏过,经过胸部,最后搭在左肩。因此从发型上就可以知道一个姑娘是某家的媳妇还是女儿。无论哪种“臧汤”发型都不用戴尖顶白帽,只有外出劳动时才戴。新媳妇在集市、田间地头遇到了同宗长辈,需要将“臧汤”的发辫从头上暂时放下来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长辈过去后即可恢复原样。粗长的发辫是姑娘们一生最得意的作品,虽然经常盘在头上,但还是会不知不觉地表露一些很有女人味的动作。一头柔软浓密的长发令她们其乐无穷,时刻吸引着他人的眼球,增大的发型在人群中很醒目,也很显眼,强化着人们的视觉效果,是性感的标志。

图1-10 “臧汤”发式

新婚后的奕车女性除了上述打扮外,还戴一顶叫作“打裘廊俄”的尖顶篾帽(见图1-11),“打裘廊俄”用竹篾做成,里面有一圈用来固定帽子的帽箍,外面的帽檐向上翘起,竹帽造型独特,新颖别致,篾帽是新婚女性特有的标志。据说过去奕车新媳妇不用“打裘廊俄”,人们无法识别姑娘们是否结婚,特别是小伙子们,经常把走亲戚的新媳妇当作没有出嫁的姑娘,上前纠缠而引起很多纠纷。奕车先辈商议后,特制一种独特造型的篾帽,就是现在的“打裘廊俄”(见图1-11),这种篾帽可以相互借用。对头戴“打裘廊俄”的新媳妇,任何人不得纠缠,否则便是失礼,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手拿“打裘廊俄”的女性也由热情奔放、自由恋爱的姑娘变成了相当拘束的媳妇,开始扮演起为人妇的角色。

图1-11 打裘廊俄

背辫是奕车地区独有的习俗,称作“俄觉欧”。姑娘背辫,即把缠于头顶的辫子背到后背上,有时辫梢塞入裤腰,表示对夫家寨神和族人的尊重。因为辫子背在后背上是自然的一种状态,而将其盘起来被认为是一种装饰,粗大的辫子被认为是性感漂亮的,具有魅惑男性的作用,所以很多场合需要把辫子背起来。婚后未育或不当家的新媳妇仍可保留自己的大辫子,但只要一回到丈夫所在的村寨就必须将大辫子从头上放下来,以表示对丈夫及男性长者的尊重。此外,媳妇在丈夫的同宗长辈面前绝不能盘辫于头上,否则被认为大不敬。在田地里劳作时,如有丈夫的同宗长辈共同劳动,须将辫子背在身后,但由于是田间劳作,辫子很容易和生产工具缠在一起,于是可以戴一顶“打裘廊俄”遮盖住盘在头上的辫子,取代背辫礼节。粗粗大大的辫子是姑娘们钟情追求的,是青春少女时代最常见的一种发式,也是姑娘们最珍惜的一种发型,是情感奔放的一种象征,一旦失去了发辫,她们将为人妻为人母,进入繁重的家庭生活。

结婚已经生育的女性或者已经正式当家的媳妇,头发必须改变成一种叫“俄莫”的发式,其主要特征是头顶处有一撮类似独角的发鬏。“俄莫”意味着不能再编粗粗长长的辫子了,也不能用剃刀刮鬓角的头发,从初为人母到撒手人寰,奕车女性的发型都将是“俄莫”。人们把头发打理成这种发鬏的过程称作“俄莫莫”。“俄莫”发式极其繁杂,主要工具由一个头箍、一个布条、一个袋状角套和角盖组成,头箍由蓝色或黑色的布料根据头型大小缝制,布条约五厘米,角套与头箍后部相连,比角盖略大。角盖呈箕状由纯银打制而成,上面有数条纹路(见图1-12),以角盖前方三分之一处为圆心向四周辐射。梳角时,先将头发沿头顶左右分为两半,然后将头箍套上,之后将两侧的头发扭起捋顺从脑后交叉向前,于额头上方交叉打结成发鬏,并用布条缠绕,覆盖角盖于其上,最后用角套套在角盖上并加以固定。

图1-12 角盖

大部分老年女性对“俄莫莫”都有较深刻的记忆,特别是那些不情愿的被迫做成这种发式的:

“俄莫”前是小姑娘,随便“搓达茨”(玩伙子),想干什么干什么,“俄莫”后就必须规规矩矩的了,不能玩也就算了,还要天天干活,年年受苦,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当年不让穿“雀巴”,不让编辫子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时),第一个扔的就是角套,先是我母亲劝,说人家媳妇都梳着“俄莫”了,我不梳不好看,显得不懂规矩。但我就是不想梳,也不想当那个家,后来是婆婆家的几个婶婶强行给我安上角盖的。我最恨那几个婶子了,不过现在她们都死了,她们使劲把我按在那,我动弹不了,其中的一个很麻利地就给梳好了。她就是我们寨子最讨厌的人,小姑娘都不喜欢她,有一多半的媳妇的头都是她梳出来的。

图1-13 “俄莫”发式

“俄莫莫”是奕车女性生活重要的转折点,是人生中重要的过渡仪式,标志着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少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将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女性生育之后,发式理所当然地变为“俄莫”,而一些未生育也不愿意当家的媳妇会竭力反抗“俄莫莫”,但一旦角盖盖在头上,独角套在头上,再顽强的媳妇都会失去力量,热情奔放、魅力四射的奕车女性一下就变得成熟稳重起来,规规矩矩地扮演自己的角色。象征着规矩和伦理的角盖、角套成为奕车女性身份转换的标志。除了尖顶白帽变成没有彩色花边的素白尖帽外,其他服饰基本保持不变,人们也不再直呼其名,称呼变成了“某某的媳妇、某某的阿妈”。长长的头发被看成不受约束的象征,它体现着性感、自由与浪漫,而被约束遮掩起来的头发则意味着对女性特征的约束、对情感的约束,传达给人以严肃的信息。奕车人认为女性结婚生育后或在丈夫家当家后必须保持对家庭的忠诚和付出,应该收回其所有的性魅力,专心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奕车女性的发型头饰是她们人生历程的主要标志,更是她们不同年龄阶段展现自身美的方式。从少不更事的孩童,到青春绽放的少年,再到成熟稳重的成年,姑娘们对自己发型头饰的打理充满了爱惜和期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姑娘们没有任何专门的护肤品,更没有什么化妆品,即使是最普通的也没有,生活艰辛的她们只有用家里节省下来的猪油、鸡油、鸭油等保养头发和皮肤。有限的一小盒鸡油、猪油等备受珍惜,虽然这些油晒干后会有一股味道,但用这些油梳过的头发油光发亮,头发的光泽在阳光下产生持续的流淌之美,给奕车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盒猪油和一把梳子是奕车姑娘的必备之品。少数奕车姑娘间还流传着一种护肤“秘法”,就是将猪油擦涂在洗净的脸上,之后用热腾腾的水汽熏蒸,熏蒸之后面若凝脂,红润中透着白嫩。

姑娘们洗头则用皂荚树上长出的黑色果实,她们将皂荚果放在开水中煮,用煮好的汤汁洗头,洗出的头发柔顺还不生头皮屑。姑娘们长长的秀发就用这些简单的东西进行护理,虽然艰苦,但带给人们的是舒心、欢笑和快乐。这些各式的发型,尽管烦琐,但每天早晨起来姑娘们都要精心打理,如果第二天有很忙的活计,没有时间打理,那么姑娘们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十分小心,保持发型,到第二天早晨就不用重新梳理了。遇到葬礼时,姑娘们会把头发紧贴着头皮梳起来,左右各分成两个发辫紧紧缠绕在头上,这时的刘海和鬓角的头发也都收了起来,显得庄严、肃穆、干练利索。

二 审美点的转移

作为审美主体的女性,具有追求独立审美特色的权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女性的审美暗含了男人的“凝视”,社会的期待,女性身体审美不断迎合着社会的目光。在“男尊女卑”的奕车社会,奕车女性虽然有着独立的审美观和审美视角,但仍摆脱不了时代特征、社会期待等无形压力的共同影响。

对于女性一生中审美的变化,王大妈说:

小时候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不要太脏,身体要壮实一点,这样的孩子不管男女大家都喜欢。等到了10岁左右,人们就开始关注起女孩子的样子了,再过几年就是特别难管特别让人操心的阶段了。这时候,要把头发整理好,按照我们的习惯是“臧汤”式发型,这会儿身体长得快,要多劳动,刺激大腿的粗壮有力,一定要让她们上山,走山路能很好地锻炼她们的腿,因为女孩子的腿在奕车是最受关注的。粗粗壮壮、红彤彤的大腿大家都喜欢,有一双好腿,那是一辈子的骄傲。一般最漂亮的时期就是这段时间,有时间也有那个心情打扮下,等结婚了天天干活忙家务的没有时间打扮,也没那个心思了。结婚后人们就看哪家女人勤快,把家中里里外外打理得好,大家就都喜欢,认为这样的女人也是好瞧的。

在孩提时代,整个奕车社会对孩子们没有严格的身体审美要求,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中生长。虽然奕车社会整体上更喜欢男孩儿,但一旦生了女孩儿他们也不嫌弃,更不会虐待,都是一视同仁地抚养,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快活地生活着。整个奕车社会都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在这个阶段,健康的就是美的,健康成为美丽的代名词。哪家孩子吃得多,长得快,又不生病,就成为人们称赞的对象,对比的标杆。

随着姑娘们的年龄逐渐增大,进入青春期,姑娘们开始懵懂地关注大家眼中的美,关注姐姐、婶娘们的一举一动,随着年龄增长,开始像模像样地打扮自己。整个社会对姑娘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年龄相仿的小伙子们开始关注姑娘们,热辣的眼光使姑娘们不得不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言行。这时青年男女交往,更注重的是外貌,脸型、身段、高矮胖瘦、各身体部位都是异性关注和议论的对象。“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但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大家还是有着一些共同的审美爱好。如前文所述,又粗又长的辫子、高耸的胸部、健美壮硕的大腿和微微翘起丰满的臀部,是奕车人公认的姑娘身上最漂亮、最吸引人的地方。而在这些审美点中又尤以健硕的大腿最为引起人们的关注,粗粗大大的、红彤彤的大腿是奕车社会公认的美。一旦姑娘们进入青春期,她们的腿就会迅速变长,而她们身上的性感气质也与日俱增,长腿成为性成熟的信号。在“仰阿娜”“矻扎扎”等传统节日中,姑娘们经常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聚在一起比试谁的腿更漂亮,她们会比腿的长度、大腿的粗度、大腿和小腿的协调度、腿的颜色、腿的细腻程度等。最漂亮的腿不但大腿壮硕,小腿还要修长,浑圆的大腿和修长的小腿有一种协调美,形成一种柔滑的曲线。衰弱的、瘦瘦的腿在这里并没有市场,小腿像大腿一样粗同样让小伙子们反胃,曲线玲珑的双腿是姑娘具有良好身体状态的象征,是适合传宗接代的。从肤色来看,腿的颜色以古铜色为最佳,白皙的腿并不受欢迎,这样会被认为腿的主人不够健康、体质差,红彤彤的白里透红的腿才是健康的、美的。在奕车社会“奕车之花”的选美比赛中,除了整体的美感和气质外,比赛还为姑娘们的腿专门设置了“最美大腿”奖,由此也充分看到奕车社会对姑娘们腿的重视程度和腿在奕车社会身体审美中的分量。

我们有句古话说得好,“月亮不会天天亮,姑娘不会一辈子美”,结婚前“密达茨”“搓达茨”都喜欢漂亮的、帅气的,可结了婚要过日子的呀,柴米油盐的不吃苦不行呀。现在好了衣服不用纺织了,都是买人家做好的,原来我们那会儿没有卖的呀,你家的女人手工不行,全家不得挨冻吗,连一件好衣服也穿不上,我们那会儿织布的棉花都是女人栽种收割的。所以呀结婚后吃苦能干,能把家里弄得好好的,衣服没问题,烧柴没问题,鸡鸭没问题,这样的女人才要得成,这样的女人我们才喜欢。年轻时不懂事,等明白过来也晚了,所以呀还是要听古话,听祖先长辈们的话。其实这也没什么,就跟女人喜欢家里经济条件好的、有钱的人一样,谁都不想过苦巴巴的日子。

在几乎所有年龄大些的访谈者话语中,不论男女当问到找什么样的媳妇、儿媳妇时都可以听到LNB的想法。

美对每一个女性来说都是毕生的追求,当姑娘们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奕车社会对姑娘们的审美又发生了改变,因为任何人都不会永葆青春,因此婚嫁时的容貌美退居二线,身体和品行成为一个姑娘美否的关键。这时对姑娘美的评价夹带了更多的社会期待,贤妻良母型的女性成为社会推崇的标杆,是奕车社会重视内在美德的文化心态在女性审美上的反映。成熟的小伙子们不仅希望自己的另一半长得漂亮,还希望她们是自己的最佳助手,可以上山砍柴、下田栽秧、操持家务、织布制衣、处理家族间的各种关系,还有更重要的传宗接代。这时健康的身体和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成为奕车社会对姑娘们的关注焦点。如果长得不是很漂亮,但身体健康、勤劳贤惠也是小伙子们追求的重点目标。健硕的双腿可以更好地满足日常生产劳动的需要,粗壮的双腿和丰满的臀部也预示着较强的生殖能力,有着生儿育女的理想条件,这是奕车社会更为看重的。奕车人在对身体美追求的同时,还表达着生育的追求,在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繁衍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而身材苗条和生育力低下与劳动能力不足、生病相联系,不为社会所欣赏。奕车人认为“苗条的姑娘虽漂亮,经不起生三个娃娃”,因此丰乳肥臀、健硕的身体才是女性美的标志,因为这是身体健康、体质好、生育力强、能劳动的标志,奕车人还认为“屁股大生小子”,而儿子是每个奕车家庭的命根子。“大树离不开根,家庭离不开女人”,结了婚的女性作为家庭的灵魂关系到家族的兴衰,家庭的财政大权一般也由媳妇掌管,因此奕车人从更加务实的角度来看待审美问题,生命力旺盛的才是美的,健康的才是美的,没有了生存的依托所有一切无从谈起。

当提及准备给小儿子娶个什么样的媳妇时,78岁的老爷爷CDW陷入了沉思:

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找什么样的不是我说了算,现在我也没能力了,就看他们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吧。希望他能找个能干的女人,把家里料理好,可又不由我决定。但回想起我年轻的时候的选择,要是我能再活一回,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

听到老爷爷话里有话,赶快继续追问,“那爷爷说说你那会儿的选择?奶奶不好吗?奶奶是什么样的人?”

老婆子已经走了好几年了,我年轻的时候“车艾” 挺多的,老婆子呢长得最水灵了,能说会道的,对我也好,可就是瘦,身体不太好,最后我还是把父母给订的那个退了,花了双倍的价钱才把老婆子娶回来。老婆子人好,就是身体差了点,在田里基本帮不上什么忙,一年到头她能把家里的衣服都做出来就不错了。家里的柴火都是我砍的,这十里八村的,哪有男人砍柴的,我也是拉下老脸,上山砍柴。

结婚生育后,奕车人所欣赏的女性美是一种丰满婉约美,一种母性美,那是不再招摇却格外柔丽圆润的光华,一种平易近人的温馨,一种“俏也不争春”的超然风韵。奕车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传宗接代,子孙成群、枝繁叶茂是对祖先的交代,也是自己百年之后人生的圆满和回归祖先的荣耀,这是一种对内在要求的回应,是完成天神“摩咪”赋予他们的人生使命,因此,对女性身体审美点的转移是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内在信仰的一种体现方式,是内心世界的表达。 aUo9VP9bXllNlV/AaEzYUWyIvNgxqUBGD243mCe2yR69AlmAr34GVFJLZwMuzo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