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计划经济的成就和代价

在计划经济开始形成和全盘实行的25年间(1953~1977年),工业增加值年增长11.3%,远快于同期5.9%的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从17%直线上升到43%。 基础原材料和重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建立了冶金、机械、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电子、汽车、造船、飞机制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基础,开发出了“两弹一星”。这一时期建立的工业基础,也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对于一个百年来贫困交加的中国来说,国家走上工业化之路,实现了从晚清的洋务派、维新派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实业救国派几代人未能实现的梦想。

但这期间全社会也为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推进工业化,政府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集中全社会的资源用于重工业投资,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农业、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更严重的是长期牺牲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这25年间,政府集中全国的财力进行工业化建设,大幅度提高投资率,使中国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其中在经济全盘国有化和全面实行计划经济的20年间(1958~1977年),企业完全按政府的计划指令进行生产,产品由政府调拨,利润全部上交政府。农业实行了全面集体化,农产品由政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统一征购。这些制度导致经济缺乏活力,整体效率显著降低,技术进步几乎停滞,加上“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该时期的经济增长成就和居民收入增速都显著低于实行混合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数据见表2。

表2 改革前的GDP、工资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

在实行全面计划经济的20年间,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政府主导的高积累、高投资、压低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来实现的。从表2可以看到,该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都显著慢于经济增长和人均GDP增长。表3列出了该时期投资率(资本形成率)和消费率变动的情况。从表3可见,从1952年到1977年,投资率从约22%上升到约35%,提高了12个百分点以上;消费率从约79%下降到约65%,降低了近1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占比降低了13个百分点以上(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为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占GDP的份额)。

表3 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1952~1977年 XQCPDAb75//d8P0xVXN/NWjq2Li3xID3r0NbhI3pxidPM94eJeJV0+JtVdaJJC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