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特区试验和沿海开放

改革前,国内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自给自足,与国际市场基本隔绝。全部进出口都由政府控制,只是对经济一个非常次要的补充。当时实行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港制度的香港,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中国内地的10倍左右。广东省毗邻香港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极其穷困,每年都有大批农民越境逃往香港,成为当地官员一个极为头疼的问题。界河两岸的巨大经济差距,也使他们中的有识之士不断反思计划体制的弊病,寻找改革之路。

1977年11月邓小平到广东视察,就提出了利用毗邻港澳的条件建立出口基地,并解决相关政策问题的设想。这引发了一系列行动。1978年4月,国家计委考察组提出了在宝安和珠海两县建设外贸出口基地的具体设想。11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后任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中央允许广东省吸收港澳和海外华侨投资开展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同时,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也向中央提出了在宝安县建立蛇口工业区,区内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议,并于1979年1月获得中央批准。同时,中央决定设立深圳市和珠海市。2月,省委书记吴南生又提出了在汕头设试验区发展对外贸易和来料加工的建议。1979年4月,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第二书记杨尚昆进一步向中央汇报,建议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获得邓小平支持,并提出增加厦门。1979年7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该四市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经济特区,特区内按市场规则运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和优惠的外商投资政策。这打破了长期的意识形态禁锢,大胆将“资本主义”引进了特区。

结果在几年间,四个特区的外商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均大幅度增长,引进外资形成的出口加工业为全国提供了示范,特区经济快速发展,全国各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到深圳等特区设立窗口机构,学习深圳经验,建立通过香港与世界沟通的资金和贸易渠道。1980~1985年短短5年内,深圳市GDP按不变价格增长了6.8倍,珠海增长了4倍,厦门增长了1.2倍,汕头增长了78%。 特区还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者就业,并为他们提供了高于其他地区的收入。特区成为全国经济的领跑者,初期试验取得了显著成功。事实证明那种“外国资本进来,中国会退回半殖民地社会”的恐惧是多余和脱离实际的担心。

中国在1949年之前是个贫困的农业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很低,一部分城市经济还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1949年后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更是与市场经济完全隔绝。因此在改革初期,市场经济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并有负面含义的词语,很少有人对其有完整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四个经济特区当时的发展还起了一个重要作用,即作为市场经济的试验田,给全国人民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因此促进了市场化改革。

1984年,中央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特区的部分开放政策扩展到上海、天津、青岛、大连、广州等14个主要沿海城市,吸引了一批外商和港澳台商来沿海投资建立出口加工企业,促进了沿海的出口加工业和外贸的迅速发展。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还只是起了示范作用,而沿海城市的开放涉及中国的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7年10月,当时在国家计委工作的青年学者王建提出了在整个沿海地区实行“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的建议,得到国务院总理的高度肯定,随后国务院于1988年3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具体政策。

对外开放、吸引外商投资在当时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封闭后,中国与世界市场几乎完全隔绝。人们不仅普遍不了解市场经济,不懂得如何在市场上经营企业,更对世界市场一无所知。外商和港澳台商前来大陆(内地)投资,一方面传递和示范了较为先进的企业经营技能和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也沟通了大陆(内地)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帮助中国开启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对外开放也给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1985年,中国人均年工资水平只有1148元人民币(合386美元)。农村还有数亿剩余劳动力,收入水平更低。低工资和劳动力充裕是中国的潜在优势,但由于过去经济封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和出口加工业,这些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创造了收入,也推进了经济增长。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带的外向型产业,带动了大量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推动了居民收入增长,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的管理经验和适用技术,对内资企业也是一个促进。这成为当时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逐渐显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改革开放前夕的1977年,全国进出口总额为148亿美元,按当时官方汇率折算相当于GDP的8%;1984年达到535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7%;到1990年更提高到1154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9%。进出口贸易顺差由1977年的4亿美元上升到87亿美元。1990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38%来自出口加工业,说明对外开放带来了出口加工业的快速增长。据两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1985年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合资的工业企业还仅占工业总产值的0.4%,到1995年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上升到17%。 blKdao4PtPiY0aJMW4Of18VEKED80qrytxIf5atxHSUe2XRW4J6EjBZT6P+OwyS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