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导读

为人仗义,才有正气。背信弃义,众叛亲离。

我国古代先贤,对于义的内涵、义的功能、义的价值,都有精辟的阐述。

墨子认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墨子·天志上》)故曰:“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义”天下之良宝也。千百年来,“义”像一支火炬,像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去为正义英勇奋斗,乃至“舍生取义”。

仁为体、义为用的思想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最高标准。孟子将礼义廉耻“四维”发展为“五德”,义为核心(有关“五德”的归纳和源流,刘梦溪老师在跋中已讲述得十分清楚,这里不再赘述)。“义”,就是正义,就是合理、正确的准则。孟子将“义”视为人类最高的精神境界。一个人有这样的追求,便是个高尚的人;一个民族有这样的追求,便是个伟大的民族。他还将“义”奉为最宝贵的东西,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就是说,只有实践了“义”才能保持人格的完美。

自从“义”成为“五德”核心之后,中国人便将各项美德都归在“义”的名下,“仁义”“道义”“正义”“礼义”“信义”“忠义”“廉义”“德义”,等等。作为道德规范的“义”,本身便具有至上的性质,“君子以义为上”,这里讲的“上”,是指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义”是中华民族道德气节的标准。“义不可为不义屈。”“义”对于人生的指导作用及最重要的检验,就是看其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否坚持气节,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

公元1276年2月,南宋太皇太后谢道清求和不成,抱着五岁的宋恭帝,奉传国玉玺,率百官向元军统帅伯颜投降。

南宋灭亡后,南宋的残余势力仍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元。1279年3月19日,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宋恭帝的弟弟、年仅八岁的卫王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彻底覆灭。

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在指挥抗击元军的战斗中,不幸兵败被俘。在被押解抵达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优待这位德才兼备、相貌堂堂、二十岁便高中状元的大将。他想,这样一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南宋文官如果归顺元朝,一定会对其稳固新政权的统治、安抚汉人起到莫大的作用,也更能彰显元朝君临万邦、继宋而兴的正统地位。

但一身傲骨的文天祥凛然不屈,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对一波接一波的劝降嗤之以鼻,甘为囚徒,并作《正气歌》以自勉。

三年过去了,各地反元斗争方兴未艾,不少江湖英雄都在想方设法救出文天祥。元朝大臣纷纷要求马上处死为民众所仰慕的文天祥。

忽必烈不愿放弃最后的机会,又一次召见文天祥,诚恳地对他说:“你以对待宋朝的忠心对待我,我就让你做宰相!”

文天祥依然不为所动,回答道:“天祥既受宋恩,忝为宰相,如何能再事新主,唯愿一死!”

忽必烈感慨道:“好男子,惜不为我所用!”

1283年1月9日,春寒料峭,被押赴刑场的文天祥向周围百姓询问方向,然后整了整自己已经破旧发白的衣冠,面南而拜,从容就义,年仅四十七岁。

文天祥死后,元廷特许其夫人欧阳氏为其收尸,发现他藏在自己衣袖间的绝笔书中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民族气节穿越千古,照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追慕圣贤、抵御外敌、捍卫家国、传承文明。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以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集结三十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时任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出战。5月7日拂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15日,张自忠率领的一千五百余人被近六千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昼夜发动九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5月16日,张自忠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战死。他是抗战以来牺牲的最高将领。穷凶极恶的日寇竟然列队向这位阵亡的中国将军脱帽致敬。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也在张自忠死后当日发出报道,称张自忠为“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

张自忠殉国后,遗体被运往重庆安葬。路经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

周恩来盛赞张自忠道:“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在战斗中他不幸牺牲,年仅三十七岁。左权将军牺牲后,全党全军悲恸不已。周恩来称他是“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并赋诗一首:“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彭德怀撰写并手书了“左权同志碑志”,他写道:“壮志未成,遗恨太行。露冷风凄,恸失全民优秀之指挥。”左权短暂而光荣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人民军队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钢铁意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德至上是人们所遵奉的信条。恪守正义和道义,是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义者”就是端正、正派之人,“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义”的含义有四层:反对自私,尊贤举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贯强调对义的追求和完善。孔学以礼为义,以非礼为不义;墨学以利人为义,以“亏人自利”为不义。以义相亲,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义为友朋,以义而亲近,一如墨子所说:“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尚贤上》)以义相亲,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恪守的道德规范之一。义者被人们引为友朋、亲人;不义,关系则会疏远,感情会冷淡,甚至情意断绝,势不两立。

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革命老人沙奶奶,在“斥敌”一场中的大段唱腔,痛快淋漓地怒骂了由日伪顽匪组织的“忠义救国军”的反动本质:“你们号称‘忠义救国军’,为什么见日寇不发一枪?我问你救的是哪一国?为什么不救中国助东洋?为什么专门袭击共产党?你忠在哪里,义在何方?你们是汉奸走狗卖国贼,少廉无耻,丧尽天良!你有理,敢当着百姓们讲,纵然把我千刀万剐也无妨!沙家浜总有一天会解放!且看你们这些走狗汉奸好下场!”

戏剧演到这里,台下往往是掌声雷动。以胡传魁、刁德一为首的汉奸武装,“忠义”二字对他们而言只是手里拿着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万事莫贵于义。”正义和道义是世间万物中最宝贵的。唯义是守,就是在为人处世中坚决恪守正义和道义。唯义是守的操行如珠玑玉钻,在人类几千年形成的优秀品德的宝库中熠熠闪光,培养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完美的道德典范。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精忠报国的岳飞,再到抵御外侮以雪国耻的林则徐、邓世昌等,杰出的中国人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 j46T+uS7yFAAMzEG5IXph77ZU/REVfkTqSfQ2mMUd13E/ooWGEq/6sPTtausgIM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