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加剧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它们之间相互竞争加剧,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影响国际秩序变化的不稳定因素也逐渐增多。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了攫取最大的垄断利润,在扩大资本输出和海外销售市场及原料产地的控制上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世界逐渐划分为“生机勃勃”和“奄奄一息”两大类国家 。这一时期,美国、德国跻身一流强国行列,大英帝国的地位受到新兴国家的冲击。

(一)争夺殖民地

这一时期,在殖民地的争夺中,英国坚持向全球扩张的对外政策,在亚洲、非洲不断蚕食领地,扩充势力范围。同时,在拉丁美洲增加资本投资,成为该地区经济的霸主。沙俄紧随其后,到1914年,沙俄霸占殖民地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19世纪80年代之后,法国加紧了在非洲的争夺。同时,在印度支那法国先后控制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到1914年,法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殖民帝国。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后开始实施殖民政策,侵略和抢占黑非洲、大洋洲和中国的土地,扩大其统治范围。到20世纪初,世界大部分领土已基本被殖民。但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重新瓜分殖民地,实现自身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最大化,各国不断开展军备竞赛,扩军备战,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巴尔干战争等地区之间的战争不断。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均势”被打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它们彼此之间不均衡的发展以及出乎意料的结盟关系,导致了整个国际格局的变化。英国在这一时期已经感受到了来自新兴国家的冲击,作为一个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强国,它对保持其第一强国的地位,以及保持均势秩序具有内在的需求。法国自普法战争失败后就结束了其在欧洲的优越地位。德国吞并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使得法国的尊严荡然无存。为了自保,法国愿意同一切反对德国的国家结盟。这就加剧了德国的危机,限制了德国外交的弹性。

作为一个新兴统一的中欧国家,德国的崛起给欧洲均势格局带来了直接的威胁。在一战前夕,德国的综合国力达到了意大利和日本的3倍或者4倍,而且远远超过了法国和俄国,甚至可能赶上了英国 。中欧的崛起逐渐给周边地区施压。按照历史经验,欧洲各国会通过结盟来遏制可能称霸的国家,加之德国处于欧洲中部,很容易形成包围德国的同盟。对此,俾斯麦为了将德国置于保护伞之下,他通过外交手段,同其他国家建立了复杂的同盟关系。俾斯麦首先与奥地利和俄国结为普通结盟关系,努力维护巴尔干半岛的和平。由于1877年俄土战争,俾斯麦不顾德皇威廉一世的反对,与奥地利在1879年签订了防卫联盟。而为了加强德俄之间的关系,俾斯麦则另以秘密的、加强的“双重保障条约”作为补偿,防止法国与俄国结盟。1882年形成了德意奥“三国同盟”,防止这三个国家在受到俄国、法国的攻击时处于前后夹击或孤立无援的情况。后来,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德国受“三国同盟”的支持,英俄、英法关系在其调拨下处于若即若离的情势。可是,随着威廉二世的上台和俾斯麦的辞职,这种“保护”德国的政治构架逐渐被年轻而狂妄的威廉二世摧毁。具体表现为:首先,拒绝与俄续订“双重保障条约”;其次,促成了俄法结盟。后来,由土耳其铁路引起了英德之间的矛盾。1889~1901年,德国低估了英国的实力,不顾英国张伯伦寻求结盟的建议,从而促成了英国寻求另一种方式来强化自我。于是,英国在1902年与日本结盟,1904年4月与法国签订了英法协定。英国基于对崛起和日益扩张的德国的威胁的本能反应,在英国自由党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去除英俄摩擦的传统根源,到1907年英国与法俄之间虽无正式协定,但这三国却以诚信为本结合了起来。 这样,国际“均势”的格局就被两组对立的势力所打破。从1907年到一战爆发的七年间,英、法、俄协约国和德、意、奥同盟国,这两个同盟体系逐渐演变成两大对峙僵持的集团,“其灵活性的丧失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身亡,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同盟国与协约国在欧洲战场上开战,后来,日本、美国、土耳其也被卷入其中,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这是两大帝国主义国家集团间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危机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奥、意三国同盟企图打破原有的世界市场和殖民地的格局。在同盟国,德国试图取代英国的霸权地位,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及俄属波兰、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扩大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奥匈帝国企图吞并塞尔维亚,侵占俄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与其相对的是英、法、俄协约国,由于大战的爆发,为了维护并扩大自身原有的利益,英、法、俄三国结为协约国,意大利由中立国转而加入协约国,退出了三国同盟。英国的直接目的则是保持其世界霸权的地位,打败德国;法国的参战目的除了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要夺回失去已久的尊严;沙皇俄国试图摧毁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夺取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以便俄国海军自由进入地中海;日本想霸占被德国占领的中国胶州湾,称霸东亚。

与历史上的战争不同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双方都拥有毁灭性的武器和强大的力量。欧洲和大部分亚洲国家,以及非洲都变成了战场,战争集合了所有时代的恐怖与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它摧毁了历史上一度辉煌的四个大帝国,从而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全球政治力量对比与社会秩序。按照凯文·安德森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动摇了欧洲自由主义者对于和平的渐进式的信念。……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主义政党……都屈服于国内爱国热潮的压力转而支持各自政府的战争政策……法国和德国的社会主义者……现在突然不再是同志而是对手,他们都声称本国政府只是在保护自己免遭侵略。” 在这个背景下,“列宁与作为第二国际特征的一个科学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观念决裂,这同时也是与他本人早期思想观点的决裂” mxxowu27jxp3TXzl+bwH4aylnmV+SPfWt8kXB2Z0oal81BTEEa2sc3ZijfwIpkl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