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不同的角度和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所处的历史时代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划分。如:按照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把握、运用程度,分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两个时代;按照是否存在生产过程的对抗这一角度,分为“史前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按照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分为“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自由个性”三个时代;按照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分为“采集和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自动化时代”四个时代;按照生产方式,分为原始时代、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和共产主义时代。这种划分有利于对人类历史、人类社会进行把握和认识。其中与判断国际政治形势尤为密切的划分依据,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经济生产,即最后一种划分方式。恩格斯指出,贯穿在《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这就是说,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变更,是一定的历史时代演进和变更的基础和依据。为此,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类历史是由“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的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的几个时代构成的。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 :旧的生产方式逐渐成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桎梏,逐渐被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新的也会逐渐变成旧的,被更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了人本身力量的发展,但历史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更替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察国际问题,确立国际战略,必须要有这样的世界历史发展的眼光。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 。也就是说,在资产阶级主导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决定着整个资本主义时代的面貌。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确定14世纪末15世纪初,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物质生产方式上占统治地位,决定了资产阶级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特点又决定了整个时代的特点。资本受利润的驱使,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因此,资产阶级时代的国际关系充分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色彩。资产阶级走向世界,同时也就确立了自己在全世界的统治。具体说,这种统治“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建立在阶级对立,阶级剥削、压迫和占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整个资本主义时代特征的经济基础。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共产党及无产阶级的使命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资本主义时代走向更高级的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另一方面,扩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因此,从阶级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从民族问题的角度看,它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本主义时代国际政治的真正世界性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的。资产阶级在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另一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过程中,在追逐利益最大化,实现对世界的统治的过程中,不断将国内阶级问题和民族问题扩大为国际性、世界性问题。资本主义便形成了一种真正的世界体系。因此,在资本主义时代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分析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矛盾和各种斗争问题时,必须抓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关系以及民族压迫与解放的关系,揭示这些关系的内在实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垄断的性质及其本质的探索和分析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们没有用“帝国主义”来概括当时的资本主义时代,而是主要从殖民掠夺、殖民政策和争霸世界的意义上来论述帝国主义。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没有活到帝国主义时代 。自19世纪60~70年代,初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开始在个别国家出现,一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去世,资本主义世界的资本集中和垄断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当时的社会实践,对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关系及垄断的性质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马克思在1847年上半年写的《哲学的贫困》以及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都论证了竞争与垄断的辩证关系。竞争产生垄断,垄断又产生新的竞争,垄断和竞争并存。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性质分析中发现,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不仅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集中发展的结果,而且是资本社会化和生产力社会性日益增长的结果。他们指出,实际上垄断是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社会制度的过渡。资本的垄断以及与此相关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资料的日益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而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桎梏,资本主义私有制便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垄断成了……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资本属性不会因为其形式的改变而改变。无论是股份公司,还是国家财产,都属于维护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人仍然是被雇佣的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但是在顶点上是要发生变革的。” 换言之,随着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各种垄断组织的建立,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顶点”可能到来。并且,在走向顶点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缓和矛盾的方式显示出解决问题的线索,“生产力归国家所有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 。随着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力的社会化之间矛盾的加剧,唯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生产力的社会化才是出路。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专政取代资本主义是无可争辩的真理。 因为马克思得出垄断是向更高阶段的过渡这一结论是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的总结;“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的运动规律得出的”。 在此基础上,列宁对马克思去世后的半个世纪的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其关于垄断是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等重要观点。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垄断的探索为列宁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