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朝阳区社会建设回顾与展望

朝阳区的社会建设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回顾朝阳区40年的社会建设实践历程,朝阳区在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科教文卫、社会参与、社区自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进一步强化区域核心优势、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增强区域服务首都发展的功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朝阳区迎来了建区60年的重要关口,社会建设工作也将开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朝阳区要把握机遇,力争上游,在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创新社会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动员能力、健全社会组织体系、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等社会建设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努力朝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不断前进。

一 朝阳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任务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关于首都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内容界定,朝阳区属于北京市中心城区,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的集中承载区,在服务和保障首都发展,助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朝阳区要牢牢把握区域自身在首都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以此为依据规划好地区社会建设工作的蓝图,明确新时期社会建设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重要任务。

(一)朝阳区社会建设要体现首都主体功能区的重要地位

1.是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

朝阳区位于北京市的东部,与首都功能核心区紧密相连,是首都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基于朝阳区重要的区位因素和战略定位,其社会建设工作不仅发挥着加强和支撑区域核心功能的基础性作用,而且承担着服务和保障首都功能的重大责任,主体功能区的社会建设水平、服务保障能力、社会文明程度、生态环境质量对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总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地区时关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讲话,提出要着力从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改善空气质量方面推动首都发展和管理 ,朝阳区是首都的经济发展重地,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控制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修复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工作任务量大且艰巨。最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首都城市空间结构,朝阳区是围绕功能核心区的主城区,在首都发展转型、“大城市病”治理、形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助推首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骨干力量。

2.是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区

按照北京市最新的城市规划,朝阳区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中心城区,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的集中承载区,具体到朝阳区建设发展的实际就是要加强自身三个方面的功能,即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这与北京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紧密契合。朝阳区作为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区,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治理“大城市病”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其社会建设要紧密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强化和优化区域功能,对服务保障首都功能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朝阳区要建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在东北部地区建设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金融服务业中心区、科技创新中心区、文体交流中心区、国际化社区,以更好地体现首善标准,展示良好的首都国际形象;另一方面,朝阳区要打好文化产业牌,将南部地区打造成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区,加快推进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如以中关村朝阳园(垡头地区)重点功能区建设为依托,优化南部地区要素配置,带动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综合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在首都转型发展中积极走在前列,发挥示范带头性作用。

3.是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展示窗口

朝阳区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展示窗口的作用十分突出,是首都对外开展国际交流重要桥梁。朝阳区不仅是首都现代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金融业的集中发展地区,是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而且历来是重要的外事活动承载区,是许多重大国际活动的举办地,如亚运会和奥运会的主要活动场地就位于朝阳,通过朝阳区这一国际化展示窗口,可以将首都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辐射全球。可以说,朝阳区社会建设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着首都乃至全国的社会建设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因此,朝阳区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其在服务当地民生发展、服务首都发展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更是因为朝阳区是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新时期,朝阳区社会建设需要更加符合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首都功能发展趋势,在既有优势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提升,如充分依托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不断完善朝阳区国家体育文化交流中心的功能,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来开展社会建设的各项事业,致力于塑造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在北京乃至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

(二)朝阳区开展社会建设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要任务

1.朝阳区社会建设要牢牢把握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朝阳区社会建设工作要立足自身战略定位,从首都发展大局出发,牢牢把握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治理“大城市病”为切入口,确定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任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就中心城区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出了明确的指示,要降低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要严控中心城区的建设总量,要调整中心城区的用地结构,要严控中心城区的建筑高度,通过疏解工作进一步实现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科学管控首都城市发展规模。据此,朝阳区在具体工作安排中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人口疏解方面,要坚持把疏解工作与城市综合整治工作相结合,如将人口疏解工作和业态提升工作与拆除违法建设、治理开墙打洞等专项治理相结合;在控制建设总量方面,要坚持把疏解存量与严控增量相结合,如疏解生产加工类企业、大型批发市场等,重点推进知识创新产业发展;在调整建设用地方面,要做好空间腾退与功能优化提升的对接,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管控机制,在疏解腾退出来的空间使用方面要围绕首都“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责,加快推进朝阳国际商务中心、文化创新试验区、和谐宜居模范区的建设。

2.朝阳区要不断优化和强化服务及保障首都功能的能力

北京市要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就是走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朝阳区作为中心城区是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也是服务首都功能的重要保障区,要集中精力发展高端商务、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体育文化等领域,以不断强化服务和保障首都功能的能力。当前朝阳区的自身功能状况与其功能定位之间还不够匹配,在社会建设方面面临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南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和挑战。鉴于社会建设工作具有内容广泛、专业性和系统性较强等特点,新时期朝阳区要增强服务和保障首都功能的能力,社会建设工作则要从突出和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动员体系、加强社区居民自治、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水平五个方面着手推进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 改革开放以来朝阳区社会建设历程与成就

1978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朝阳区的社会建设工作也开启了新局面,从逐步恢复社会建制到以奥运会为契机推动社会建设事业实现大跨步发展,再到加强社会建设工作的协同与创新,在40年的实践历程中,朝阳区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社会建设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强化区域优势功能以助力首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改革开放以来朝阳区社会建设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978~1989年):积极响应北京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逐步恢复社会建制

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之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随着拨乱反正的开展,国内政治和经济环境逐渐得到改善,我国城市建设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形势,城市建设体制和城市发展活力逐渐恢复。1978年3月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是中央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对我国城市发展做出的重要指导。7月,北京市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传达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明确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把做好群众服务事业作为全党的一件大事来抓。朝阳区积极响应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城市工作会议的精神,逐步恢复了社会建制,对原有的街道系统进行改革和完善,地区社会建设事业逐步进入正轨,为民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该阶段,朝阳区的街道行政管理体制逐渐建立健全,相继恢复和成立了10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安贞街道办事处由之前的安贞里和安华里街道办事处合并而成,亚运村街道办事处的成立为推动下一阶段朝阳区社会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同时,基层的居委会工作也得到重视和加强,突出了党的领导,强调了为民服务的工作思路;朝阳区通过召开街道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街道办事处工作规范的意见》,为提升街道为民办事效率和为民服务水平提供了指导;为进一步增强街道活力,朝阳区还开展了街道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党政分工、理顺了条块关系、推行区街分权;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朝阳区积极在全区开展“全面文明礼貌月”活动和“争优创先”活动,为推动街道综合治理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秩序氛围,使街道环境和居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2.第二阶段(1990~2008年):以重大国际赛事为契机,推动社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一跨世纪阶段,朝阳区的社会建设事业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朝阳区以1990年的亚运会和2008年的奥运会为发展契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抓手,不断带动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该阶段,朝阳区围绕两大国际赛事开展的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和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层出不穷,使得街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大大提升,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活动,朝阳区各个街道与社区大力开展基层管理和服务创新,荣获了全国以及北京市多项荣誉称号。朝阳区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对城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出了指导和部署,1999年,在中共北京市朝阳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朝阳区跨世纪发展目标,为处于世纪转折点的朝阳明确了发展方向,规划了清晰的蓝图。此外,朝阳区十分重视社会力量在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保障多元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朝阳区在亚运会、奥运会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时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创三优,争奥运”宣传活动;为做好重大国际赛事和全国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社会保障工作,朝阳区还通过与各街道办事处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的形式加强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街道工作水平。该时期,朝阳区荣获了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团结湖、柳芳南里、西坝河东里居住小区被命名为全国文明住宅小区,团结湖街道、左家庄街道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街道,望京、亚运村、麦子店、建外街道获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安全社区”认证等荣誉,并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朝阳区通过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共八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等,明确了该阶段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朝阳区更加注重基层社区建设,推行了社区建设“369”工作规范 和楼(院)自治委员会制度,还成立了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为保障基层社区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2000—2001年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建立社区体制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新型社区体制的若干规定(试行)》《朝阳区街道系统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工作意见(试行)》等政策文件;2008年以朝阳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和朝阳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的成立为标志,朝阳区的社会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重视社会协同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在前面两个阶段积累的基础上,朝阳区社会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工作应该更加坚持问题导向,更加注重社会创新,不断提升地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根据最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朝阳区是首都的中心城区,具备首都核心功能以及服务和保障首都发展的功能,在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期,朝阳区的社会建设要立足首都发展整体布局和区域战略定位,不断强化区域优势功能,与首都发展需求相匹配,以服务社会民生为根本,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不断加强基层民主自治、民主协商和法治管理,不断完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更加重视社会协同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创新活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将成为朝阳区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努力的重要方向和重要战略任务。

这一时期是朝阳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第一,在加强基层党的领导方面,朝阳区在社会领域党建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大力推动楼宇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通过党政群共商共治区级民主协商会议,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积极构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第二,在社会管理服务方面,创建了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通过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全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工作得到持续推进,朝阳区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第三,在社区建设方面,朝阳区不断探索基层社区体制改革与创新,先后开展了国际化社区建设、智慧社区建设、“六型”社区建设工作,启动了社区营造计划,提出对社区进行分类治理;同时,还重视和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搭建了社区服务管理平台,使社区建设朝着科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2009年朝阳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第四,在社会协同方面,朝阳区重视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加快完善地区社会动员体系,为社会组织、志愿者、居民参与提供平台和渠道,2015年朝阳区还专门成立了社会动员中心。第五,该时期朝阳区社会建设的专业化水平和法治化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依托地区科研院所等专业资源,通过召开社会建设研讨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研讨会、社会建设工作培训班、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第六,朝阳区坚持推进依法治理,地区法治水平明显提高,朝阳区多个街道和社区获得了“全国法治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全国法治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的荣誉称号。

(二)改革开放以来朝阳区社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朝阳区社会建设事业以改革开放为起点,在40年的探索和创新历程中,牢牢把握各个历史机遇,积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始终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地区发展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不断推动朝阳区社会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在党建工作、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社区治理、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等社会建设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见表1),为下一阶段社会建设事业的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推动社会建设事业稳定发展

党的领导是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始终是朝阳区推动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党对社会建设工作的核心领导能力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化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形成了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通过加强和巩固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工作,实现党对社会建设工作的统筹领导。为加快推动社会领域党组织的全覆盖,朝阳区不断深化地区楼宇党建、非公党建、社会组织党建等工作,并根据党建对象的不同采取分类分级管理的办法,如为促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成立了专门的党建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党组织。“十二五”期间,朝阳区建成市级“五站合一”规范化商务楼宇服务站152个、商务楼宇品牌示范站27个、非公党组织537个、“六小门店”自律协会党组织34个,有效地整合了辖区各类社会资源。

表1 历年朝阳区社会事业建设情况比较

第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丰富社会建设内容和提升社会建设水平,引领社会治理创新,通过积极推广项目化运作方式,引进多元社会力量,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品牌,更好地发挥党在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以学习促创新,以创新强服务,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创新工作能力,朝阳区十分重视基层党员干部和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人员的学习与教育工作,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党员素质和能力,通过组织和开展座谈会、研讨会、培训会等多种活动,加强学习与交流,如朝阳区举办了街道系统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培训班、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街道系统社会领域党务工作者全员培训班,还开展了社区党建“三级联创”考核等,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促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第三,基层党建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基层民主自治,使社会服务和管理更加符合群众需求,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朝阳区不断建立健全社会领域党组织工作的各项机制,如落实“三有一化”党建工作,健全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机制,创建“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等,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更多机会和保障,从而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促进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2.以民生为根本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开展社会建设工作必须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社会治理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朝阳区以服务和发展民生为根本立足点,逐步完善了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了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首先,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覆盖能力不断增强,朝阳区建立了符合自身区情的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和民生工作体系,为提升地区居民生活品质提供了可靠的机制保障。为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朝阳区将城乡“六个一百”工程作为民生建设的主要抓手,通过深入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覆盖水平;朝阳区是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大的城区,下辖24个街道办事处和19个地区办事处,同时也是北京16个区中人口最多的城区(见图1),且人口结构复杂,为实现公共服务人人享有,积极推动社会管理服务在各类人群中的全覆盖,朝阳区采取分级分类的办法,不断加强对外来人口、商业人口、特殊人群、农村人口等不同类型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构建了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体系,通过管理服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在社会治理中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优化、协调联动,积极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提高了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朝阳区还推出了为民服务“十大工程”,从教育、健康、养老、住房、就业、交通出行、公共文化等十个方面,全面提升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人民生活获得感和幸福度,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不断夯实社会服务管理的基层基础。具体如表2所示。

图1 2005~2015年朝阳区常住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北京市朝阳区统计局,《朝阳区2006~2016年统计年鉴》,朝阳区统计信息网,2017年11月1日。

表2 历年朝阳区居民生活情况比较

其次,多元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参与积极性普遍提高。朝阳区十分重视“两新”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为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不断激发社会活力。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朝阳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带动区域资源整合,有效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力量;不断创新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机制和途径,引导各类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建设,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如通过采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实现合作。重视和加强社工队伍的建设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畅通人才选聘机制,制定专项培养计划,不断壮大社工力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其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监督机制,为保证社会组织参与的合法性,实现社会合力效能的最大化,朝阳区形成了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强各类社会组织的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督;另一方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外在监督,通过建立具体的考评制度和活动准则,打通公众参与监督评价的多种渠道,来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如朝阳政务网、微博、96105政民互动热线等渠道。

3.以基层治理体制创新持续释放基层社会活力

社会建设工作涉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诸多基本民生问题,其各项政策和任务的落实关键在基层,而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通过推动街区治理体制创新不断吸收基层社会力量,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朝阳区以基层治理体制创新持续释放基层社会活力,推动了社会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一,街道系统职能不断强化。朝阳区自改革开放初始就十分重视街道系统的建设,随着街道体制改革的深化,街道统筹辖区的职能得到加强,街道系统在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以街道办事处为辐射网点,深入开展综合治理、综合执法、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等工作,为更好地发挥街道在地区治理工作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朝阳区充分结合区域实况,探索建立了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协同办理机制,通过建立街道管理委员会制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街道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

第二,社区治理体系不断优化,社区规范化建设效果明显。在社区体制改革方面,朝阳区按照还权、赋能、归位的思路,在社区积极探索“一站多居”的现代化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工作和村庄社区化管理工作,以创建平安社区为抓手,增强基层各个科室、站、所的综合执法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通过进一步强化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协调作用,帮助居民解决问题,在实现社区减负增效、社区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推进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

第三,乡村自治体系不断完善,村庄社区化管理成效显著。在乡村治理体系方面,朝阳区不断加快村庄管理社区化步伐,持续推进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朝阳区充分结合各类乡村社区的不同特点,科学划分自治单元,因地制宜地开展自治工作,通过制定社区“369”工作规范、村民自治章程和健全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等相关制度,不断提升农村自治水平。此外,为带动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城乡居民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平等性,朝阳区在农村社区积极推行“三社联动”治理模式,并不断强化村综治工作中心(站)的功能,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推动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三 从重点事件看改革开放以来朝阳区社会建设的特点

朝阳区社会建设经过4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社会建设面临的问题和重点任务都有所不同,不同阶段发生的一些代表性事件或开展的重大活动往往成为朝阳区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新发展的重要契机和节点,以这些重点事件为纬度分析朝阳区社会建设所具有的特点,有利于深化对朝阳区社会建设思路的认识,更好地把握朝阳区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轨迹。

(一)街道体制改革体现科学发展理念

纵观朝阳区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街道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始终贯穿其中,街道体制改革是执行和落实社会建设工作的载体,街道系统的完善程度对社会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朝阳区的社会建设实践始终立足于国家发展大局和地区发展实际,尊重城市发展和建设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重视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将科学发展观融入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朝阳区街道体制改革深刻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理念,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背景,确定不同的改革方向和内容,如根据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工作需求,对街道办事处进行机构调整,通过调整和优化基层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社区的权责清单,理顺条块关系,促进上下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断推动党政机关向服务型转型,进而提高其为民办事和为民服务的能力及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二)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带动社会建设事业全面发展

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为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发展而开展的创建活动,其中以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最为显著。朝阳区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全国文明城区的政策号召,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作为推动朝阳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带动了地区社会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围绕该主题,朝阳区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效地改善了城区环境,提升了城区文明程度,推动了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地区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助于推动地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发展,有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奥运国际赛事推动社会建设迈向国际化和标准化

亚运会和奥运会是推动朝阳区社会建设发展的两项重大国际性赛事,两次赛事的完美收官,不仅检验和认可了朝阳区社会建设能力与水平,而且促进了朝阳区社会建设朝着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朝阳区位于首都中心城区,是首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其社会建设水平必须要体现首都标准和国际视野,作为奥运会主要场馆的承载地,为保障赛事的成功举办,朝阳区加强和完善了地区的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交通出行、环境卫生、综治维稳、志愿服务等工作,并在赛事结束以后建立了一系列常态化工作机制,巩固和转化既有成果。朝阳区以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为契机大力提升地区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经验,体现了朝阳区自身优势与首都功能定位之间的有效结合,是首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为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发挥朝阳之力。

(四)示范试点工作推进社会建设工作不断创新

示范试点工作是探索新模式新方法的重要途径,对示范试点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普及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朝阳区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社会建设工作中面临的不同问题和挑战,开展了多项示范试点工作,有效促进和带动了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形成了具有朝阳区特色的社会建设经验和模式。朝阳区既是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又是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围绕以上示范试点工作,朝阳区深入探索了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区服务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创新等,还积极推动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通过这些示范试点工作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激发了社会建设的持久活力。

四 关于朝阳区社会建设未来发展重点的思考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朝阳区社会建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阶段的转变,社会建设工作在新形势下又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朝阳区作为中心城区,在社会建设领域要坚持首善标准,在建设首都和谐宜居之都中积极走在前列。“十三五”时期,朝阳区提出了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朝阳区在社会建设领域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党对社会建设的核心领导作用,扎实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党的领导是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根本政治保障,加强党对社会建设的统筹引领作用,发挥党在资源整合、民主协商、改革创新领域的优势功能。首先,区域化党建工作要持续推进,要进一步构建“一轴四网五平台”的区域化党建(体系)工作模式,逐步形成条块结合、纵横融合的基层党组织覆盖网络,增强党在基层的凝聚力;其次,要进一步创新基层党建模式,灵活设置基层党组织,不断提升党组织的覆盖力和影响力;再次,要持续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新鲜活力;最后,要深化基层党政群共商共治工作,不断引导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规范基层民主协商程序,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权利。通过基层党建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社会建设的优势。

(二)强化文化功能优势,提升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根据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文化交流中心是朝阳区今后要不断强化和优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以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为代表,文化功能是朝阳区的优势功能,积极推动了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要以文化优势带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为搞好社会建设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要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地区特色文化品牌;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融合发展,营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公共文化,如将倡导勤俭节约文化与培育绿色环保文化相结合;要深化“3+1”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构建全覆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以楼门、楼院、小区为载体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家园文化凝聚工程,为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明基础和文化生态。

(三)深化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朝阳区作为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地区,在治理“大城市病”和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艰巨,为加快实现区域发展转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区域发展品质,朝阳区要不断深化基层治理体系改革与创新,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一是要坚持党委领导,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二是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政社分离,重视社会组织体系和社会动员体系建设,不断创新政府服务方式;三是要调整和优化街区治理结构,加强街道对辖区的统筹职能,巩固和提升社区自我服务管理的能力,以“三社联动”机制建设为支撑,推动社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四是要优化基层网格治理结构,继续推进“三网” 融合发展,解决大城市治理分散化和碎片化问题,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加快完善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朝阳区积极顺应和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创建了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体系,通过推动社会服务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朝阳区要不断完善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从三大系统建设方面持续推动城市治理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在专业化管理系统方面,要及时做好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根据群众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和细分业务模块和管理流程;在监督指挥系统方面,不断强化全模式系统的信息联通和共享功能,通过开放随手拍、微信、微博等网络参与机制和方式,畅通群众的监督渠道;在社会协作系统方面,以“互联网+”模式推进社会资源整合和社会治理创新,以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区域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建设,形成区域全覆盖、资源全整合、业务全集成、服务零距离、管理精细化、主体全参与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五)提高法治水平,保障社会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法治建设是我国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朝阳区作为首都主体功能区,要坚持依法治区,提高区域法治水平,为保障社会建设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撑。要强化法治思维,提高党政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意识,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知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要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保障社会建设领域各项重大决策和文件审核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要依法规范和监管各类执法行为,加强区域综合执法能力建设,有效解决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积极推进平安朝阳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要注重乡村法治建设,努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全区营造公平公正、和谐有序的法治环境。 x/VvU4hNXGSMPKwnG6yyeHGryi+IJ3shV17QX5DXGPsOm58il1oqvnhQq8yFY65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