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西城区社会建设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社会建设获得了巨大发展。从恢复建制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到区委社工委、区社会办成立,再到与宣武区合并,西城区社会建设走过了四个重要阶段,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下一步,西城区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的要求,重点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全响应网格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社区自治能力、构建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社工队伍、加强社会领域党建等方面着手,加快推进全区社会建设。

一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组成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功能定位,也明确了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核心区要充分体现城市战略定位,全力做好“四个服务”,维护安全稳定,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保护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脉。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环境整治,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补充和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加强精细化管理,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

《总规》的出台对于西城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为西城区实现长远发展、集约发展、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西城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是西城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要求

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责。西城区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是中央政务机关所在地,是皇城文化的发祥地,是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总规》对其“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1.政治中心建设是核心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西城区要紧紧围绕政治中心定位的落实,不断提升各方面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西城区在推进“四个中心”建设过程中,将始终把政治中心安全保障放在突出位置,深化红墙意识,做好“四个服务”,从首都政治空间布局出发,全面提升维护安全和稳定的能力与水平,确保区域绝对安全,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

2.文化中心建设是核心区承担的历史重任

西城区要紧紧围绕文化中心定位的落实,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和区域文化软实力。《总规》用了前所未有的篇幅,着重强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把北京文化遗存的保护,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北京是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千年古都,也是不断展现国家发展新面貌的现代化城市,更是东西方文明相遇和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城区作为古都北京的发祥地及核心地带,历史传统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市文化大区之一,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区将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维护好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脉,不断推进文化中心的建设工作。

3.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是核心区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西城区要紧紧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定位的落实,不断提升国家外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和区域开放水平。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西城区要着眼未来作为大国首都对国际交往中心的新要求和更高标准,着力优化国际交往功能空间布局,建设承担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重要舞台,持续优化为国际交往服务的软硬件环境。

4.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核心区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

西城区要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落实,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智能化管理水平。虽然《总规》明确西城区不是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但是西城区拥有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优质资源,将创新都市型科技园的发展模式,精准规划产业项目,精准对接重点企业,精准扶持特色品牌,用好每一平方米资源,用足每一个扶持政策,用最好的服务吸引高端人才干事创业。

(二)“四个密度”下降是西城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点任务

西城区要按照《总规》要求,加快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切实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旅游密度、商业密度降下来,促使区域发展与首都战略功能定位一致。

首先,要按照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设置新增产业门槛,严格控制增量。严禁金融机构新设立下属服务机构,严禁新建和扩建需求以外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严禁新设立综合性医疗机构,严禁京外中央企业总部迁入等。

其次,要按照首都功能定位,有序疏解存量。推进各类批发市场有序疏解,推进区属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疏解,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以多种方式向外疏解和发展,推动制造业生产环节有序退出和转移疏解。

再次,要结合产业疏解、功能疏解,加强人口规模调控。通过整治低端业态、“开墙打洞”、群租房等,降低商业密度和人口密度。通过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人口转移。

最后,要以服务首都核心功能为导向,统筹利用好腾退空间。加快发展符合首都定位的高精尖产业,综合考虑职住平衡等因素,推进腾笼换鸟。优先提升生态环境水平,重点用于增加绿地、微型公园,提高城市品质。优先建设公共服务和文化空间,改善宜居环境。加强腾退空间的使用和管理,确保“人随事走”,坚决防止非首都功能和人员再聚集。

二 改革开放以来西城区社会建设历程与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西城区依托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区位优势,社会建设获得了巨大发展。从恢复建制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到区委社工委成立,再到与宣武区合并,西城区社会建设走过了四个重要阶段,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为加快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改革开放以来西城区社会建设基本历程

西城区社会建设的历程与重大标志性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的拨乱反正时期,西城区进入了恢复建制的重要时期,并开始率先探索精神文明建设。2008年奥运会筹办期间,西城区进入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重要时期,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得到快速发展。西城区委社会工委成立以来,西城区开始逐步摸索从社会服务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与宣武区合并以来,西城区则进入了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时期。

1.第一阶段(1978~1989年):社会建设恢复建制,探索精神文明建设

1978年至1989年是全国拨乱反正的重点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在拨乱反正的同时逐步恢复了社会建制和社会秩序,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进行批复。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在恢复社会建制和社会秩序方面走在了前列,先后成立了区委纪委筹备组、高考招生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等,并陆续设立了教育局、文化局、人事局、民政局、档案局、环境保护局、司法局等职能部门,各个领域工作逐步恢复并有序运行。

同时,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率先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摸索与实践。1982年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 活动委员会,各单位相应成立精神文明领导小组。1987年西城区委、区政府召开创建文明先进区动员大会,强调要狠抓基层建设,提高文明单位水平,抓好一批先进典型。

2.第二阶段(1990~2007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稳步推进社会建设

1990年至2007年是北京承办亚运会、筹办奥运会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西城区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两个规划为指导,稳步推进社会建设,各个社会建设领域的工作有序开展,并开展筹办奥运的相关工作。特别是随着1991年西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成立,社会管理逐步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1994年西城区委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各级党政领导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及奖惩办法。

另外,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集政治、文化等功能于一身,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99年9月,西城区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首都文明区”,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区”,先后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在此基础上,西城区开始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2004年西城区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推进大会,随后制定了《2004—2008年西城区文明城区创建纲要》,并成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领导小组,同时调整了三级创建小组领导机构,分别明确了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3.第三阶段(2008~2010年):成立区委社工委、区社会办,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基本架构

2008年至2010年是西城区创新社会治理,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基本架构的关键时期,对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阶段,2008年,西城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成立,这对推进西城区社会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在领导机构成立之后,西城区在政策文件、工作架构、党建架构、服务体系等方面开展了重要工作。

首先,形成了纲领性的“1+4”系列文件。纲领性文件是指为一定时期内要完成的工作与任务所制定的行动步骤与奋斗目标,其为社会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与规划,对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与引领作用。2008年,西城区在不断深入学习北京市社会建设“1+4”文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单位、各部门的意见,完成了《西城区关于落实〈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的指导意见》《西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西城区贯彻〈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西城区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西城区关于贯彻〈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等五个文件,即“1+4”系列文件。这五个文件分别就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如何改进与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制定社区工作者的管理办法、加快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建议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全面的规定。“1+4”系列文件的实施,是西城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工作的创新思路,对西城区下一阶段的社会建设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其次,形成了基层社会工作基本架构。2009年,西城区出台了《关于成立街道社会工作委员会的意见》,成立街道社会工作委员会,目的是以党建工作责任全覆盖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全区七个街道成立街道社会工委,在区委社会工委的业务指导下,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主要负责社区党建、新经济组织党建、社会组织党建和驻区单位共驻共建等工作。在深入开展社区服务站建设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西城区关于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意见》,确定了“一明确、两共同、三强化”的工作思路,即进一步明确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职责任务,建立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协作共治和责任共担机制,通过创新领导方式、运行机制、服务模式,强化党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社区的民主自治能力,强化社区的服务能力。2010年,西城区不断深入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通过了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2009年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验收,全区共有46个社区达到社区规范化标准。同时,为不断扩大试点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发挥已完成试点任务社区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2010年西城区确定了9个社区作为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重点聚焦在社区服务站建设、社区工作职能、社区运行机制、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工作者管理、社区基础设施配置、社区经费投入等7个方面的规范。

再次,形成了区域性大党建的基本架构。区域性党建工作是以“共筑共建促发展,为民服务保和谐”为核心,以“民心工程”为服务载体,以不断优化组织设置、创建活动载体、健全领导机制、开创街道社区党建新局面为工作目标的新型党建管理模式。西城区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党建的基本框架,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出发点,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区域化党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合理利用,着力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的工作格局。2009年,西城区制定了《关于在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开展五好示范点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贯彻落实《西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西城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体系,全面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2009年8月,全面启动以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挥作用好、各方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示范点创建工作。2010年,深入推进商务楼宇党建工作,推进商务楼宇党的工作全覆盖,推进商务楼宇社会工作党组织(社会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推进公共服务进楼宇。此外,西城区还通过开展社会领域党员“红色之旅”活动,搭建党员身心和谐发展平台,丰富党员的文娱生活,增强社会领域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提高党员党性意识与思想觉悟。

最后,形成了“五联五会四中心”的社会服务体系。“五联五会四中心”的社会服务体系,即通过组建企业联合会、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党建协调委员会和志愿者联合会,建好市民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和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建立起党和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力量联合、联络、联系、联通、联动的工作方式,提高社会建设的协同效能,推动区域社会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五联五会四中心”的社会服务体系,激发了社会活力,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4.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与宣武区合并,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在2010年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之后,西城区的人口从2009年的91.2万增长到162.2万,同比增长77.9%,人口的剧增和情况的复杂化进一步加大了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难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西城区从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和社会治理模式着手,不断探索政府与群众全程互动、良性循环的新机制,系统构建了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首先,创新构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全响应强调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公民均作为主体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各类主体信息互通共享,积极响应社会需求,通过顺畅沟通、了解、理解,进而赢得信任、支持,达成合作,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格局。西城区于2011年构建了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格局的框架体系,形成了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响应链。2013年,西城区出台《关于加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技术标准规范》。2014年,西城区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北京市西城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确定区社会建设信息化工作中构建由一个信息网络、二级指挥中心、二级工作平台和N个专业系统组成的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总体发展目标,明确六大主要建设任务和两大类39个项目。

其次,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成立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14年4月30日,西城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专项小组会议。会议传达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明确专项小组的工作规则、工作要点、重点任务分组研究方案,研究确定了重点改革任务。另一方面,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2015年,西城区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街道管理体制。围绕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主题,从理顺区街条块关系,进一步明确街道职责定位,健全完善街道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地区社会服务与城市管理委员会机制,整合街道内部机构设置,完善街道综合管理执法机制,推进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下移,不断提高街道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形成了《西城区关于深化街道治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另外,西城区创新建立了“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机制。2013年,西城区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印发《关于深入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区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推行“一本(社区民情日记本)、一会(社区议事会)、一单(社情民意转交督办单)”民生工作法,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及商务楼宇工作站三位一体的民生工作体系。建立区街民生问题共商机制,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

再次,加快推进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工作。2015年,西城区研究制定了《2015年西城区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工作方案》,重点推进区域化党建、多元性自治和开放式服务,文件以区委办、区政府办两办名义印发全区,试点范围涉及9个街道62个社区。在社区党建方面涉及一委多居、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力量、抽调选派干部到社区、社区纪检改革等内容;社区多元民主自治方面涉及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及常务会议制度、社区协商机制、合理设置社区辐射范围、推进社区工作者本地化、探索优化社区居委会专业委员会设置等任务;社区服务方面涉及“多居一站”、整合服务资源、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调整完善社区延时制度、全科服务等任务。同年,西城区以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工作为基础,选择在80个社区培育80支社区社会组织,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适合本区区情的“三社联动” 工作机制。“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以“管理比较规范,常态性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和公共事务治理”为标准,形成以政府统筹为基础、以项目化运作为手段、以联席会为平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实现资源整合和社区治理服务创新。

最后,全面开展“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建设。2012年,西城区全面开展了2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建设。所谓“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是以社区发展为主线,以居民民生需求为核心,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配套设施,不断创新工作体制,对社区周边的商业网点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小社区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紧急需求不出家门”的特色社区服务模式。2013年,进一步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建设。一方面是对十大类60项180小项公共服务在社区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73%的服务项目满足度达到90%。其中,有13%的服务项目满足度达到100%;51%的项目实现255个社区全覆盖,34%的社区实现180小项全覆盖。另一方面是在全区255个社区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两个方面39类服务资源调查,按照北京市《关于2012年深入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建设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规范“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内容,逐步健全设施网络,完善运行机制,鼓励开展各具特色的服务圈组建设,打造13个市级“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

(二)改革开放以来西城区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西城区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特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形成了时代特征鲜明、区域特色突出的全响应社会治理模式,先后获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倾听民意政府奖”“中国政府创新奖”“全国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区”等称号,社会建设综合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社会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较高起点上。

1.构建全响应、多联动、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西城区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机关单位众多、商务楼宇密集、流动人口聚集(见图1),社会服务管理难度大、公共服务需求高,这对西城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西城区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服务全响应、部门多联动、主体多元化等方面着手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着力构建系统、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

图1 历年西城区常住人口变化

资料来源:北京市西城区统计局,《西城区2006~2016年统计年鉴》,西城区统计信息网,2017年11月1日。

服务全响应主要就是构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两大平台、三类工作领域”的框架体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响应链,“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机制,全响应街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框架体系是运行基础,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响应链和“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工作机制是运行主体,全响应街区信息化平台是运行载体,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

部门多联动主要就是构建协调联动的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区街两级指挥中心和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社会服务“三网”融合等两方面内容。区街两级指挥中心是指建立区街两级指挥(分)中心和街道层面的指挥分中心,形成区街两级城市社会服务管理的组织指挥运行网络体系。“三网”融合是以居民群众和驻区单位为服务对象,不断完善现场服务、电话服务、网络服务三位一体的现代公共服务方式,通过政务流程再造,打造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服务网络。

主体多元化主要就是构建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治理结构。一方面,西城区逐步形成了社区协商自治模式,健全完善“资源下倾、力量下沉、协调联动”的体制机制,强化街道统筹辖区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立“一中心、多基地”社会组织服务网络(“一中心”是指建立社区组织孵化中心,“多基地”是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有效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另外,西城区着力从项目创新着手,发布了《2015年西城区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引导公众参与公共治理和服务。

2.以社会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近年来,西城区按照中央关注民生的要求,不断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相关领域的财政投入逐年上升,2015年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达19.6亿元,较上年增长9.5%。西城区通过加大民生投入,有效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见表1)。尤其是前期投入巨大的相关街道社区科技应用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街道社区的居民生活,也赢得了广大街道社区干部与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赞誉。

表1 历年西城区社会事业建设情况比较

同时,西城区将“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示范点建设作为改善社会民生的重点,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目前,西城区“一刻钟便民服务圈”遍布社区,并将早餐店、菜市场、敬老院、图书馆、医院等生活服务信息纳入电子平台,几百家企业成为便民服务网的“卖家”,餐饮、家政、家电维修、购物等11大类60小类服务可实现资源信息及网上预约服务,原有的“一刻钟”概念也有了新的延伸,网络版“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已成为地区常住居民方便快捷的“生活指南”。

3.以幸福感为重要导向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西城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自2008年西城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全区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重要导向,优化地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15年西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49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5年18515元的3.6倍。居民消费水平发生巨大变化,2015年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3595元;2015年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0%。城镇居民就业得到充分保障,2015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8%。居民居住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21.4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发展迅速,2015年西城区管道路里程长达431.0公里。城市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环境显著改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步增长,2015年达到3.8平方米(见表2)。

表2 历年西城区居民生活情况比较

三 从重点事件看改革开放以来西城区社会建设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西城区在落实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级部署的同时,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成立区综治委和区委社工委,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与宣武区合并等。一系列重点事件的发生既反映了西城区社会建设内涵的不断丰富,也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进程,对西城区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重要职能部门的成立反映了西城区社会建设内容的不断丰富

重要职能部门的成立是西城区社会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了西城区社会建设的阶段性特征。1991年,西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成立,说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当前阶段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也是西城区社会建设相关部门第一次作为职能部门统筹领导工作。2008年,西城区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成立,标志着社会建设工作成为全区的重点工作之一,由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并统筹推进,社会建设工作的推进将更加具有整体性、系统性。

(二)全国文明城区的创建全面加快了社会建设进程

全国文明城区是指在现阶段的发展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区域综合文明水平较高的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对于西城区来说既是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衡量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从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推进大会到制定《2004—2008年西城区文明城区创建纲要》,再到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区领导小组和三级领导机构,政策指导与多级创建机制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推进西城区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动力。

(三)两区合并大力推进了西城区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为新的西城区。对于西城区来说,两区合并能有效解决空间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制约问题,提升区域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地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提升地区行政效率,以更好地服务于北京的“四个服务”要求和“四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具体来看,两区合并以来,西城区结合复杂区情,着力创新服务管理模式,从构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框架体系、形成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响应链到出台《关于加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技术标准规范》《北京市西城区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四)全面深化改革为西城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契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对于西城区来说,全面深化改革则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从成立西城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到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西城区通过区、街道两级层面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有效提升了全区的社会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效促进了西城区社会建设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目标的接轨。

四 关于西城区社会建设未来发展重点的思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出台明确了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九大则进一步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城市总规要求,西城区要坚定不移地担当好推动首都核心区新发展的使命职责,努力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走在前列,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和管理转型、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从社会建设层面来说,西城区未来应重点聚焦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加强制度建设和改进治理方式为重点,以完善全响应社会治理体系、增进民生福祉为主线,以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快完善与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全面实现区域发展和管理转型,在更高水平上共同创造城市美好生活提供重要支撑。

(一)按照《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统筹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2015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了深化全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西城区在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以《意见》为指导,结合区情统筹推进。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明确综合管理、专业管理、作业管理和属地管理的不同责任主体,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社会治理体制。

(二)以全响应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为重点推进城市精细化服务管理

西城区要以全响应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为基础,加快推进城市精细化服务与管理。首先,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建设,围绕社会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依托或搭建各类协调联动的平台,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其次,完善区、街全响应信息化平台功能,不断提升操作系统的实用性和数据的精准度。最后,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管理网、社会治安网“三网”融合发展。统一规范网格化管理内容、理顺工作流程,发挥社区、网格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调控、城市管理、资源配置等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以“三社联动”为重点增强社区治理能力

“三社联动”是实现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机构互联、互补、共进的治理模式。西城区要在目前“三社联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的推广与普及,提升社区工作实效与服务能力。同时,西城区要进一步完善与推进社区公约建设工作,巩固“参与式”协商工作成果,健全完善社区多元共治机制。另外,西城区要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公益服务设施的整合、建设和使用力度,拓展“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服务内容,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品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便利度。

(四)以“枢纽型”社会组织为核心完善社会工作体系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核心,也是开展社会工作的重点对象。在完善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过程中,西城区要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引领作用,推进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全覆盖。开展“西城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现状检视与发展趋势研究”,明确“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发展路径和行动策略,以点带面促进社会组织全面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社会组织分级分类管理,健全完善区、街、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建设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完善培育支持政策,搭建公益服务平台,为其发展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以专业服务类社会组织扎根社区的方式,孵化培育一批能够提供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建设资金支持方向,引导社会组织在满足民生需求、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科技创新、参与社区民主协商、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五)以专业化和职业化为导向推进社工队伍建设

社工队伍是基层开展社会工作的主要力量。在推进社会建设的构成中,西城区要注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工作者培养、使用、管理、激励机制,大力扶持专业社工机构发展,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加快研究起草《西城区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意见》,指导街道制定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规范社区工作者专业考评制度,强化管理、提高效率。完善社区工作者专项能力培训机制,结合工作实际需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街道社工联合会分会(社区领袖之家)建设,引导职业社会工作者把专业服务重点放在社区,增加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机会,提高社区服务的专业水平。

(六)以区域化党建为目标推进社会领域党建

区域化党建是当前基层党建的基本趋势,也是现阶段西城区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西城区在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要以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为目标,加强社会领域党建规律的研究和工作的分类指导,探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全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商务楼宇的建党组织工作和党建工作,加快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覆盖”工作。另外,要加强党建人才队伍的培育,分层分类加强对社会领域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务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优秀书记和储备人才。 qg4iNKLno+0ULoD4OOseZDEftva0TDm8fbOEeJsV9AKqYdu736v/IKEvLdAvmX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