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泰国佛教的文明化

在泰国,佛教和王权的稳固地位维系了勐与国之间的某种连续性,也就是说,佛教和王权作为勐的构成要素在民族国家时代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19世纪晚期以来,佛教作为传统政体的核心要素开始了文明化进程,经历了新的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

泰国的僧伽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南传佛教政体当中,佛教社会的制高点是王权之下道德与权力的融合,宗教与政治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其最重要的组织原则,因此,国王经常采取直接行动来净化宗教。王权的强大和国王势力的扩张会带来行政机器的强化和对僧伽制度的规训。坦拜尔借鉴人类学家利奇的“钟摆模式”来说明在泰国和其他南传佛教国家,宗教与国家权力之间这种连续性的深层次辩证紧张关系的特点。 [10]

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现代国家权力的集中和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也伴随着国家对僧伽的整肃和直接的行政控制。在泰国,1902年僧伽法令的实施建立起以曼谷为中心、与地方行政体系相配套的全国性僧伽行政组织,确立了从寺庙住持、区僧长、县僧长、府僧长、四大地区僧长到僧王的等级秩序,其中上级对下级拥有控制权力,每一级的僧长都配有助理,从而为僧人的晋升提供了渠道。这一法令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地方代理人和基层社会的僧人通过等级制度联结起来,构成了僧伽组织与政治权威之间关系的基本特点,即僧伽通过世俗政治权力的承认来获得合法性。该法令的另一目的则是削弱对中央政治权威产生威胁的地方宗教势力。

1932年泰国从绝对君主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这直接导致了1941年僧伽法令的出台。这一法令试图建立僧伽组织的民主化形式:僧王仍由国王任命,成立僧伽议会、内阁和法庭;由僧王任命45名议员,内阁首领及成员由僧王从议员中任命。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僧伽组织在形式上类似于政治机构,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对称:僧伽组织不再拥有独立的行政部门,教育部代替了宗教部来负责监督和实施僧伽事务,这一宗教管理的世俗化转向影响至今。到1963年,当时的军人独裁政权沙立(Sarit)政府否定了僧伽组织的民主形式,再次出台新的僧伽法令,加强对僧伽组织的控制,用长老会取代行政、司法和立法机构,并把国家发展与团结和对国王、佛教的传统象征的利用结合起来,佛教被进一步整合到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当中。 [11]

从统治精英的角度来看,佛教的文明化还体现为确立佛教价值的现代性话语,佛教被定义为“科学的、理性的、爱国的”宗教 ,与蒙昧的迷信(saiyasat)或着眼于现世而非来世的神灵信仰(khwam-chua)区分开来。事实上,泰人宗教中本土与外来因素的并存贯穿了整个泰国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佛教、婆罗门信仰和万物有灵信仰。从曼谷王朝四世王以来,伴随着国家权力的集中化,统治精英不断强化佛教在宗教领域的引领性地位。佛教——泰人社会中的外来宗教——虽然不是泰人信仰的全部,却被确立为泰人信仰的总体性结构,婆罗门信仰与万物有灵信仰都被包容在佛教世界观当中。 [12] 民间婆罗门信仰和万物有灵信仰被认为只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却无法增进信仰者的功德,而佛教作为面向来世的宗教被赋予了更高的道德价值,占据了信仰领域的最高地位。在曼谷王朝四世王发起的佛教改革中,婆罗门信仰和万物有灵信仰被看作非理性的迷信,佛教则被认为是科学的、理性的宗教。到曼谷王朝六世王(1910-1925年在位)时期,佛教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好的佛教徒同时也是爱国者,“国家、宗教与国王”三位一体的意识形态被确立起来。此外,确立佛教相对于异教的价值优势也是佛教文明化的国家策略,例如泰国南部的马来穆斯林社会因为其在族群、语言和宗教上的特异性而成为国家整合的目标。简而言之,佛教文明化的结果之一在于确立起泰人社会的自我形象:泰人社会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佛教社会,且佛教是具备现代文明气质的宗教。 [13]

与泰国佛教文明化历程相称的是,“泰人社会是佛教社会”的论断长期主导了关于泰国宗教的研究,它强调整体主义,却忽视了泰国社会内在的异质性与变迁动力。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丛林僧人、民间信仰以及佛教改革派在泰国现代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他者来反思将佛教当作信仰领域总体性结构的局限性,也同时获得了对于泰国社会的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有学者考察了泰国南部的民间婆罗门信仰,认为与以功德为阶梯的佛教不同,民间婆罗门信仰向人们平等开放,对于佛教具有颠覆性的影响;而过去的研究虽然注意到泰人宗教实践的多样性,但是都将佛教作为主要的解释框架,这种理解忽视了信仰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14]

20世纪70年代以后,泰国社会以及关于泰国社会的研究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向:1973年10月爆发的学生民主运动改变了过去将泰国视作稳定和保守的佛教王国的观点,研究者开始关注泰国社会内部的冲突。与此相应,关于泰人佛教的研究也从对体制内的僧伽组织的研究转向了对体制外的丛林佛教的研究。研究者发现,泰人社会里的佛教充满了异质性和争议,佛教不再被简单地看作国家意识形态的宗教基础,而是一个不同思想和意识形态交锋的领域。 0SkvSkA5OhlKYZZJhp65+xQrFsR8KhyosSm7UtuaaGLG6tjsmArMZ2GDGtSCkA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