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讨论文化自信问题时,可能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跨文化的交往和交流中提高理论自信?
可以确认的是,与他人的理论交流会巩固、增强以及完善我们自身的理论。西方学术界的理论形成是在争鸣中完成的,表现出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和背景。罗尔斯在讨论他的正义理论时是针对当时盛行的各种功利主义理论,他的理论是在与功利主义和契约主义的讨论乃至争论中形成的。同时,来自诺奇克、德沃金、斯坎伦等人的建议也对罗尔斯的理论的不断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Christine Korsgarrd在讨论康德道德哲学如何表现为建构主义或者进一步表述为构成主义时,也是在不停地与威廉斯、斯坎伦等人商榷和回应他们。孙正聿教授认为理论研究是一种游戏的多种玩法,我们不仅要表现出对其他理论的尊重,也应该以合适的方式表现对别的理论的尊重,而这种合适的方式并非改变自己的玩法或者虚伪地承认别人的玩法的合理性,而是在承认别人玩法的合法性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批判并充分论证这种批判。缺乏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理论,也不能体现出理论的自足与自信。正如当代道德哲学界最具影响力的英国哲学家德里克·帕非特所说,对理论的研究就好像是攀登一座山峰,不同的思路是不同的道路,虽然路向不同,但目的和最终的追求是一致的。
当代世界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沟通日益深入。面对不同的观点,我们应该确立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我想一种比较合理的态度是多元文化主义的态度:承认文化多元,确认每一种思想和观点都具有其独特价值和意义。这是不同文化可以沟通和交流的前提。只有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确立自己的理论自信。在关注西方思想时,更具包容性的多元主义的立场可以降低人们彼此对话的门槛,让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和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对西方理论的研究、吸收、借鉴和批判才是有意义的;与此同时,我们的观点和理论也才会有人诚意倾听。自说自话和只有我能说话其实是文化霸权主义,这在西方思想史上已经表现得非常突出。相比较而言,中国思想家自古至今都有与人交流、愿意倾听的优良传统。也正是在对不同来源的文化的兼收并蓄之后,我们才形成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中华文明。因此,承认多元文化这个前提才能形成跨文化交流,我们也才能够在这种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确立自己的理论自信。
[1] Knight,Nick,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From Qu Qiubai to Mao Zedong,1923-1945 (Amsterdam:Springer,the Netherlands,2005),p. xi.
[2] Knight,Nick,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From Qu Qiubai to Mao Zedong,1923-1945 (Amsterdam:Springer,the Netherlands,2005),p. xii.
[3] Mathews,Freya,“Beyond Modernity and Tradition:A Third Way for Development,” 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11(2):8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