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 如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理解了上述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具体到文学创造的时候,就可以真正书写出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一论断为我们如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必将推动当代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第一,要塑造新时代的新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形象的生命力,决定了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文艺作品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其实也就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过:“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所以,每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人民既是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剧中人,也是书写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剧作者,既是被表现的主体,也是历史书写的主体。

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理念上一直把建设新国家、塑造新人物、创造新文化当作自己的追求。在不同时代,文艺作品中塑造的不同的人物形象承载了特定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比如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中,作家赵树理、周立波、柳青、姚雪垠等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就蕴含了对新生的政权和新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向往和期待,对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构和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蒋子龙、冯骥才、张洁、路遥等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则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时代气象和对个人、时代命运的思考。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起点上,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通过塑造新时代的新的典型人物,体现我们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崇高追求,记录中国人民史诗般的实践和创造,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不同时期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其实也具有特定的时代特色,所以,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不仅仅是对当代人物形象的经典化,它还包括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重塑,在这种重塑的过程中,内在蕴含着的是对历史和现实关系的重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坚决反对对历史人物的所谓再解读和翻案所带来的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歪曲、污蔑、消解历史人物,进而消解我们的文化观、历史观和国家观,这就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第二,要体现新时代的新理念。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文艺的灵魂,也是文艺的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好的文艺创作一定来源于社会生活。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艺,同样的,伟大的文艺也离不开以伟大的时代为土壤。所以,文艺创作要想真正获得自己的力量,文艺作品要想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应该深入历史和现实生活,把握时代精神,站在时代的高度,将自己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如前文所述,从世界历史的进程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近百年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体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追求和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文化理想,整个国家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气象,这种美学追求和文化理想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体认的人间大道和人间正道,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美学追求和文化理想,中国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张力结构中,创造了一种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精神。

对于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来说,书写中国故事,把握时代精神,就是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当代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和高度上,扎根中国大地,胸怀世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定不移地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说过:“一个伟大批评家和一个平庸批评家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给这些重要的概念以生命,能够用呼吸托起它们,并时而通过雄辩,时而通过精神,时而通过风格,给它们注入一种活力;而对后者来说,这些概念始终是没有生气的技术概念,总之,不过是概念而已。” 同样的,伟大的文艺创作也能够给时代精神和理念注入生命和活力,使其成为活生生的、充满蓬勃生命力的现实。所以,对于当代文艺工作者来说,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就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械、僵化和苍白的图解,而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对现实生活的提炼,让它成为真实的、具体的、具有饱满生命力的现实,给人希望,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第三,要引领新时代的新风尚。“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 所以,文艺不仅要把握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新理念,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还要能反映生活,并且能创造生活,从而体现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引领新时代的新风尚。

那么,如何在文艺创作中实现新的文化创造,引领新时代的新风尚呢?首先,要对历史保持一种开放性态度,保持一种必要的、足够的想象力,拒绝历史终结论,为历史开辟新的可能性。所以,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具有新的生产性和创造性。这种生产性和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凝练时代精神,生产新的文化主体,这也是现代审美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二就是把创造新文化作为自己的历史性追求。在当代中国处在历史的巨大变动期的时刻,文化结构、社会空间、精神世界乃至时间经验和生命体验本身都处在重组的历史进程中,错综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也就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要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一支重要力量的今天,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就不仅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但是这种世界性不仅仅是用西方的视角来看中国,更是用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它扎根脚下这块土地,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相互融合中,把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在这种文艺创作中,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真正让我们的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为世界贡献中国思想、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wyhmk7jmFusCKQQ0XvaHv9dSyzyQ81Kz2zKVyPc7c/Geobf9R8kvDWqY+ek0gg7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