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现代简史

一 一战中的法国(1914~1918年)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简称一战)。它是以法、英、俄、美等协约国为一方,以德、奥、意、土耳其、保加利亚同盟国为另一方。法国参战的目的,就是对德复仇,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侵占萨尔煤矿区(Sarre),分裂德国,恢复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法国就已经积极做准备。法国政府于8月1日发布总动员令,各个党派组织,都在“保卫祖国”“保卫法兰西”的幌子下联合起来。它们在议会中一起投票通过了军事拨款,宣布法国处于军事状态,实行书报检查制度。8月26日,进一步扩大的“神圣联合”内阁成立,它是战时的“国民联合”内阁,包括了法国主要党派。“国民联合”内阁是在“保卫法兰西”的名义下,动员一切力量参加战争。

战争初期,西线德军兵分五路进入法国北部地区,从8月21日至24日,接连进行了洛林、阿登、蒙斯(Mons)、沙勒罗瓦(Charleroi)4个边境战役。其结果是法、英、比利时军队全线溃退。法军伤亡约有14万人。德国第一军长驱直入,威胁巴黎的安全。法国政府紧急改组,并仓皇地撤离到波尔多。但是,法国军队的主力集中在东北战线,在洛林一带向德军进攻。当法军加强左翼一带的防卫来保卫巴黎时,德军受到了法军两面夹击的威胁。9月5日起,法德两军在马恩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双方共投入100多个师和200多万兵力。到10日,德军逐渐地不支,败退到埃纳河一带。马恩河战役粉碎了德国的冒险计划,巴黎得救了,整个西线也转危为安。协约国曾经利用在这个地区兵力上的优势于春季和秋季在香槟和阿图瓦(Artois)等地区发动攻势,但未能奏效。自此,在西线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两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1916年,双方在法国形成拉锯战。1917年4月,法军企图以闪电战的方式在24小时内突破德军防线,结果伤亡惨重,一无所得。战争的灾难、工农业生产的破坏、物价飞涨、物资的匮乏,促使法国人民觉醒和反战情绪高涨。加上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特别是十月革命的影响,法国劳动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争取和平的斗争此起彼伏。前线大部分法国士兵处于骚动状态。1917年11月组成的克雷孟梭内阁(Clemenceau)对内采取高压政策,不仅镇压人民的反战运动,而且还要逮捕、监禁统治集团内的反对派;对外则要强化战争。

1918年,法国福煦(Foch)被任命为法英军队联合总司令,统一指挥军队。美军参战并于2月增援到欧洲战场,从而使协约国军力大大增强。7月18日,协约国军队在马恩河一带展开攻势,俘虏德军3万人。8月8日又在亚眠地区全歼德军16个步兵师。9月,协约国军队全面出击,使德军的主力迅速瓦解,德国于1918年11月正式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 20年代的法国(1918~1929年)

法国作为战胜国,通过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收回了1870年丧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共有15400平方公里土地和190万人口;可以利用萨尔的煤;获得了巨额的战争赔款;扩大了殖民地范围。

正是利用获得的赔款和新的领土等有利条件,法国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1921~1929年,法国工业生产增加了1倍多,其中工业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超过了英国和德国同期的增长速度。20年代,法国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地崛起,传统工业逐渐没落。1924年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农业生产逐渐走向现代化。国内贸易十分活跃,外贸总额1913~1929年增长了50%。当时法国外贸总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921年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的46.4%,1931年提高到51.2%。20年代,法国已经从农业-工业国一跃而为工业-农业国。

1920~1924年,由右翼政党组成的“国民联盟”执掌政权。该联盟对内实行反动的政策,禁止公务员参加工会和罢工,拒绝实行8小时工作制,反对劳资签订集体协议。在对外政策上,该联盟推行反苏抑德的政策。法国反对修订《凡尔赛和约》,坚决要求德国赔款。当得不到满足时,法国联合比利时于1923年1月强占了鲁尔区(Ruhr)。

国民联盟的内外反动政策激起了法国劳动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行动起来进行抵制反动政策的斗争。1920年2月至3月,法国工人发动罢工,参加者达百万人之多,罢工者要求增加工资和实行8小时工作制。与此同时,法国社会主义运动也出现了新的潮流。1920年12月在图尔召开的社会党代表大会上,以加香(Cachin)为首的多数派投票赞成加入共产国际,并拉出队伍来成立法国共产党(简称法共)。1922年,法国总工会中的革命少数派经过长期斗争,另成立统一总工会。法共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法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924~1926年,“左翼联盟”上台执政,对部分人实行大赦,从鲁尔区撤出了法国占领军,承认了苏联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24年8月,法国被迫接受振兴德国经济、复活德国军火工业以保证赔款支付的“道威斯计划”。1925年10月,在美国幕后支持下,协约国与德国缔结了《洛迦诺公约》。“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法国丧失了对德国的一张王牌,削弱了法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

“左翼联盟”推行强硬的殖民主义政策。他们于1925年春伙同西班牙共同发动殖民战争,经过一年的血战绞杀了法属摩洛哥和西属摩洛哥交界处的里夫共和国。他们还于1927年秋出兵镇压了叙利亚的民族起义。殖民战争使法国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左翼联盟”政权终于在1926年7月寿终正寝。法国各个右翼政党联合起来,组成了国民联合政府。它实际上是“国民联盟”政府的翻版。

20年代,法国文学和艺术有了新的变化。在文学方面,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达达”(Dada)思潮,由于它的反理性和反传统的虚无主义的特征,在20年代丧失了市场而走向没落。以阿拉贡(Aragon)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兴起。他们试图挖掘和解放被理性和传统所压抑的意识和感情,捕捉人们思维活动的原始状态和梦幻。与此同时,批判现实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也开始出现,其代表人物是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20年代是法国戏剧繁荣的年代,特别是喜剧题材的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先锋派”电影的影响不断地扩大。在绘画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立体派艺术。

三 30年代的法国(1929~1939年)

1930~1936年,法国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激化了法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并在德国法西斯的影响下,法国极右势力抬头,法西斯组织纷纷出现,如产生了“法兰西行动”“火十字团”“法兰西团结”“法兰西主义”“爱国青年”等10多个组织。其中,“火十字团”是当时最大的法西斯组织,共有30多万成员。这些极右组织反对多党制和议会制,反对传统的民主制度,主张在法国建立个人专制独裁。它们还宣传反犹太主义,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希特勒在德国的上台对法国的法西斯主义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法西斯威胁的紧急关头,法共、社会党、激进党抛弃前嫌,逐渐地联结起来。它们于1935年7月共同组织了50多万人参加的游行示威,接着建立了人民阵线全国委员会,联合了法国所有的左派力量。人民阵线(Front Populaire)正式成立了。人民阵线在1936年议会选举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议会的559席中占有337席。接着,人民阵线组成了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法共虽然没有入阁,但公开发表声明表示将全力支持左翼政府。

勃鲁姆政府主持劳资谈判并达成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的《马提翁协议》(Matignon),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职工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制度,完善集体合同制度。勃鲁姆政府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对部分军火工业实行国有化,对法兰西银行实行监督,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勃鲁姆政府还下令解散所有的法西斯组织。在对外政策方面,勃鲁姆政府纵容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绞杀西班牙的民主革命运动。它极力回避与苏联就《法苏互助公约》具体化问题达成协议。它还极力寻求与德国的和解,以让步和妥协来换取德国的谅解。

1938年4月,激进党人达拉第(Daladier)组成以激进党为主体、吸收中派和右翼人士参加的政府。达拉第抛弃了人民阵线纲领,实行货币贬值,增加直接税和间接税,取消了每周40小时工作制,从而导致物价上涨和人民购买力下降。与此同时,激进党千方百计地寻求机会断绝与人民阵线的关系,于11月正式宣布退出人民阵线。自此,人民阵线彻底瓦解了。在对外政策方面,达拉第政府与美英一起推行“不干涉主义”,即“绥靖政策”。它于1938年9月与德国、英国和意大利举行四国首脑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该协定使捷克丧失了1/3以上的经济资源,并为德国法西斯向东欧和东方的扩张扫清了道路。

当1939年希特勒先后吞并捷克、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变成德国的附庸之后,当希特勒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达拉第政府才打破了祸水东引的幻想。但是为时已晚,一场灾祸即将降临到法国国土上。

30年代,法国自然科学的研究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原子物理学和现代数学等某些领域仍然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如约里奥·居里夫妇(Joliot Curie)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它是人类改造微观世界的一个突破。他们因此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文学方面,关心“人类处境”的小说应运而生。以萨特(Sartre)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开始出现。

四 二战中的法国(1939~1945年)

1940年5月,希特勒在欧洲西线发动强大的攻势,在占领荷、比、卢之后,用装甲部队绕过法国的“马其诺防线”(Maginot),从北面长驱直入法国。5月法英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6月14日,巴黎沦陷。6月16日,刚刚上任的贝当(Pétan)总理代表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根据法德双方签订的《法德停战协定》,法国的东部和北部约占全国面积2/3领土归德国占领。贝当政府偏安维希,改称“法兰西国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65年后寿终正寝。

正当法国的大半壁江山遭受德国法西斯蹂躏时,曾任雷诺政府(Renaud)陆军部副国务秘书的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只身飞往伦敦,于6月18日发表了《告法国人民书》。在讲话中,戴高乐高举争取民族独立的大旗,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抗战到底。他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自此,戴高乐及其领导的“自由法国”(后改为“战斗法国”)的影响迅速扩大,并赢得了国内尤其是海外的支持。到1940年底,“自由法国”领导的殖民地人口已超过1200万。法国的抵抗运动依靠法属非洲的辽阔土地和丰富资源进行斗争。“自由法国”还在法国本土开辟战场,团结和协调法国本土的抵抗运动。到1942年,“自由法国”的军队已达到7万人以上,并拥有空军和海军。他们在北非和法国本土同德国法西斯的军队浴血奋战。

在法国本土,从德国法西斯占领开始就产生了自发的、各自分散的抗德斗争。到1940年末,已经出现了许多抗德的组织,各个阶层都有人参加。这些抗德组织散发传单,出版地下刊物,收集德军情报。从1941年夏季起,法国本土的各个抵抗组织加强了相互间的联系,建立了地区性和职业性的民族阵线委员会,从而使国内的抵抗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43年9月,科西嘉岛的抵抗组织发动起义,赶走了德军和意军,解放了全岛领土。

为了统一领导法国本土的抗德斗争,戴高乐指派代表让·穆兰(Jeans Moulins)于1943年5月成立全国抵抗委员会。在全国抵抗委员会领导下,各省和地方也相应建立了省和地方抵抗委员会(又称解放委员会)。全国抵抗委员会还于1944年3月宣布了其纲领:惩办卖国贼,保障民主自由,实行一系列改革。同年,法国本土的所有抵抗组织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军队,即“法国国内战斗部队”,简称“内地军”,其数量已达到50多万人。在内地军中,法共领导的“游击队和自由射手”占一半。在海外,戴高乐于1943年6月建立了“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作为法国的中央政权机构,从而使法国国内和国外的抗德斗争有了一个领导核心。“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于8月获得苏、英、美的承认,先后与2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44年6月,戴高乐宣布将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领导国内外的抗德斗争。此时,法国临时政府已拥有23万野战军、15万殖民地军、5万海军、32万吨位的舰队、3万空军和500架飞机。

当苏军对德国法西斯的军队展开全面大反攻时,美英联军于1944年6月6日在法国西北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8月,美英联军又在法国南部的土伦、马赛登陆。此时,法军与美英联军在法国国土上与德军共同作战。内地军也在加紧打击敌人,并解放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领土。同年8月19日,在法共推动下,全国抵抗委员会和巴黎解放委员会通过举行起义的决议。8月25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并解放了巴黎。法国临时政府迁往巴黎并进行改组,吸收国内抵抗运动成员参加。戴高乐回到法国后立即解除法共领导的武装,于8月28日下令解散内地军,9月19日又命令内地军与正规军合并,并解除了所有抵抗组织的武装。此时,临时政府继续对德作战,直到1945年法国全部解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许多文学家投身抵抗运动,如萨特、阿拉贡等。他们一扫以往颓废的气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抵抗文学作品。 ZdewBKVMd52IpKxtQQVz8MWZVH8oSZ3DbRw5WysYSbEx1jZ73CghR26KS8AuHjK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