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R.2 中国公共卫生投入增长状况综合评价
——2000~2017年分析与2017年检测

王亚南 刘婷 陈勇强 魏海燕

摘要: 20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总量由494.26亿元增至14450.63亿元,年均增长21.96%,进展十分显著。各个五年规划期以来纵向测评的综合指数最高值均出现在2017年,逐年增长检测却显得起伏不定,并非连年持续向好;横向测评距离理想值的差距一向非常明显,综合指数不时略有下降。深入检测卫生投入与经济、财政相关背景,与教育、科技、文化投入相邻关系,检测各类数据人均值演算的地区之间均衡性,可以揭示其间进展与差距所在:①卫生投入增长显著高于产值增长,也明显高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增长,同时明显高于教育投入增长,但较明显低于科技投入增长,而显著高于文化投入增长;②除了文化投入以外,其余各类数据的地区差皆呈现为缩小态势,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缩小24.70%。全国各地经济、财政“协调增长”,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投入“均等增长”,正在逐渐成为现实,而不再仅仅是一种追求中的理想。

关键词: 全国 卫生投入 增长检测 综合评价

国家早已公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落实均等化目标必然涉及服务范围和内容、服务质量和条件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均等化都需要公共财政投入的均等化作为基础保障。各类基本公共服务为宪法保障公民社会权利平等“国民待遇”范畴,因而属中央事权;国家应制定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统一标准,方能切实落实均等化目标。基于《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分析检测成果的内参《基本公共服务目标倒逼文化投入均等化》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2017年第32期全文转报,导致“国办发〔2018〕6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67号”文《医疗卫生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相继出台,表明这一方面已经出现值得高度关注的有益进展。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国家明确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势在必行,必不可少与之配套的公共财政政策必然是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公共卫生投入是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方面。公共卫生投入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条件,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需要公共财政投入的均等化加以保证。

衡量公共卫生投入增长,首先当然看总量增长,总量增长具有规模扩增效应。其次要看人均值增长,在各地之间人均值才具有可比性。这两点已经成为常识,但远远不够。再次需要放到经济及公共财政发展的相关社会背景中,放到教科文卫投入增长的相邻同步关系中,放到居民文化消费占收入、支出比的同构可比关联中加以检验,形成多重关系交叉定位。最后还应该基于产值、财政收入、支出及教科文卫投入各类人均值演算地区差指数,这对于检验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成效至关重要。本项研究测评已经实现了这一应检测演算,基础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卷。因基础数据未提供卫生投入的城乡投向,故缺反映“中国现实”极为重要的城乡比指标,留下遗憾。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正是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方面。

一 全国卫生投入及其相关背景基本态势

公共卫生投入增长检测不能孤立进行,应从全国经济、财政背景分析开始。

(一)经济财政基本面背景状况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增长及相关背景关系态势见图1。

图1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增长及相关背景关系态势

左轴面积:财政收支预算赤字(国债等)、教科文投入、卫生投入、其他支出总量(亿元转换为%),(2)+(3)+(4)=财政支出总量,(2)+(3)+(4)-(1)=财政收入总量,各项数值呈直观比例。右轴柱形:产值总量(10亿元,增长演算取亿元)。限于制图空间省略若干年度,后台演算历年增长变化包括省略年度,后同。

2000~2017年,全国产值总量由100280亿元增至827122亿元,总增长724.81%,年均增长13.21%。同时,财政收入总量增长1188.49%,年均增长16.22%;财政支出总量增长1178.31%,年均增长16.17%;教科文卫综合投入(图1教科文投入与卫生投入之和,后同)总量增长1919.11%,年均增长19.34%;教科文卫综合投入之外财政支出统归为“其他支出”,其总量增长1024.13%,年均增长15.30%。

在此期间,全国财政收入总量年均增长高于产值总量年增3.01个百分点。这就是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产值(体现社会总财富)增长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利润总收益增长高于总产值增长,由此必然挤压居民收入增长应有的初次分配“蛋糕”份额。

同时,全国财政支出总量年均增长高于产值总量年增2.96个百分点。这是公共财政支出持续加大的体现,其间包括公共服务投入持续加大,属于二次分配再转向民生。同期,全国其他支出总量年均增长高于产值总量年增2.09个百分点。

至此转入分析重点。同样在此期间,全国教科文卫综合投入总量年均增长高于产值总量年增6.13个百分点,同时高于财政收入总量年增3.12个百分点,亦高于财政支出总量年增3.17个百分点,也高于其他支出总量年增4.04个百分点。

如此详尽比较下来可见,“十五”以来,全国教科文卫建设作为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确实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优先发展地位。尤其应当注意,“十一五”以来,全国教科文卫综合投入总量增长高于产值、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及其他支出总量增长的情况更加明显。

(二)卫生投入总量增长状况

卫生投入总量增长体现规模扩增效应,有利于宏观把握总体情况。但是,各地存在省域大小、人口多少的差异,地区经济规模、产业基础等也都有巨大差距。因此,总量数据在各地之间不具备很好的可比性。本项研究主要在全国层面考察卫生投入总量增长及教科文卫相邻关系变动态势,对于各地则侧重于分析其所占全国份额变动情况。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增长及相邻关系变动态势见图2。

图2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增长及相邻关系变动态势

左轴柱形: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投入总量(亿元转换为%),各项数值呈直观比例。右轴曲线:卫生、教科文投入年增指数(上年=1,保留4位小数,正文转换为2位小数增长百分比,后同)。后台数据库包含未出现的1999年数据,以测算2000年增长变化,后同。

20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总量由494.26亿元增至14450.63亿元,总增长2823.69%,年均增长21.96%。其中,在2001年、2003年、2005~2011年、2014~2015年11个年度超过15%,在2003年、2005~2011年、2014年9个年度超过20%。最高增长年度为2007年,增长50.73%;最低增长年度为2017年,增长9.82%。在此期间,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年均增长高于产值总量年增8.75个百分点,同时高于财政收入总量年增5.74个百分点,亦高于财政支出总量年增5.79个百分点。

检测其间历年增长相关系数,卫生投入与产值增长之间为0.5429,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为0.5106,与财政支出增长之间为0.6443,即分别在54.29%、51.06%、64.43%程度上成正比,同步增长相关性较低。这表明,全国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卫生投入增长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多重“协调增长”关系。

同期,全国教科文三项投入总量增长1719.86%,年均增长18.61%。进一步细分来看,教育投入总量增长1604.73%,年均增长18.15%;科技投入总量增长4086.06%,年均增长24.57%;文化投入总量增长1029.50%,年均增长15.33%。

在此期间,全国教科文三项投入总量年均增长高于产值总量年增5.40个百分点,同时高于财政收入总量年增2.39个百分点,亦高于财政支出总量年增2.44个百分点,也高于其他支出总量年增3.31个百分点。

与之相比,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年均增长高于教科文三项投入总量年增3.35个百分点。显而易见,在2000年以来全国教科文卫综合投入优先高增长当中,卫生投入增长处于良性平衡状态,卫生投入增长与教科文投入增长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从图2亦可清楚、直观地看出,卫生投入所占面积呈逐渐拓宽之势,表明其在教科文卫综合投入中的比例份额持续增高。

最后还需要重点检测2007年以来卫生投入增长情况。众所周知,2003年“非典”在部分地区流行,我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提上议程,2007年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保障民生,覆盖全民的医保体系建设迅速起步。2007年以来10年里,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年均增长达到21.93%,高于产值总量年增10.09个百分点,高于财政收入总量年增9.04个百分点,高于财政支出总量年增6.83个百分点,高于其他支出总量年增7.38个百分点,高于同期教科文三项投入总量年增6.60个百分点。

(三)人均值增长及其地区差变动状况

卫生投入人均值演算结果是衡量均等化的重要基准,只有基于人均值才能检测各地卫生投入高低,进而得出各地之间的地区差指数。更为重要的是,逐步缩小直至消除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距,实现公共卫生投入、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势在必行,唯有实现卫生投入人均值的均等化,才谈得上卫生服务条件和服务质量的均等化。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人均值增长及其地区差变动态势见图3。

图3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人均值增长及其地区差变动态势

左轴柱形:卫生投入人均值(元)。右轴曲线:人均值年度增长指数(上年=1,由于历年人口增长,人均值年增指数略低于总量年增指数);人均值地区差指数(无差距=1,保留4位小数检测细微差异,后同)。

20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人均值由39.14元增至1042.32元,总增长2563.06%,年均增长21.30%,其中在2003年、2005~2011年、2014~2015年10个年度超过15%,在2003年、2005~2009年、2011年、2014年8个年度超过20%。最高增长年度为2007年,增长49.94%;最低增长年度为2004年,增长9.19%。

与此同时,全国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由1.6569缩小至1.2477,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缩小24.70%。全国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指数历年起伏变化,2001~2003年、2005~2014年13个年度地区差缩小,2000年、2004年、2015~2017年5个年度地区差扩大,前后对比总体处于缩小态势。最小地区差为2014年的1.2200,最大地区差为2000年的1.6569。

如此细致检测全国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变动状况,并非一种奢望的空谈。实际上,自2000年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国家、各级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已经做出了应有努力,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重大进展。就以此处涉及的产值、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及教科文投入数据展开分析。

2000~2017年,在卫生投入的相关背景方面,全国产值人均值地区差前后对比总体呈现为缩小;财政收入人均值地区差前后对比总体呈现为缩小;财政支出人均值地区差前后对比总体呈现为缩小。

在卫生投入的相邻关系方面,全国教育投入人均值地区差前后对比总体呈现为缩小;科技投入人均值地区差前后对比总体呈现为缩小;文化投入人均值地区差前后对比总体呈现为扩大。

全国产值、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及教科文卫投入各类人均值地区差变动态势全面检测结果:除了文化投入以外,其余各类数据的地区差皆呈现为缩小态势,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缩小24.70%。全国各地经济、财政“协调增长”,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投入“均等增长”,正在逐渐成为现实,而不再仅仅是一种追求中的理想。

全国公共卫生投入地区差不过是各地既有地区差的集中反映,而历史遗留的各方面既有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比较大,构成中国“非均衡性”社会结构体制鸿沟。为了全面揭示当前各地此项地区差距现实状况(遗憾的是无城乡分类数据测算此项城乡差距),特附2017年全国及各地卫生投入人均值及其地区差,见图4。

图4 2017年全国及各地卫生投入人均值及其地区差

纵轴坐标:全国及四大区域之下,省域按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从小到大顺序自上而下排列。横向柱形:左为卫生投入人均值(元),右为人均值地区差(无差距=1)。上下对比各地人均值,形成直观比例关系,可清晰看出地区差距。

各地数值形成直观比例体现地区差距,其间西部整体人均值超过全国人均值,甚至超过东部,显然得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扶持。由此却导致西部地区差指数极大,而这是一项“减分”逆指标。

2017年,全国公共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为1.2477,即31个省域人均值与全国人均值的上下偏差绝对值之平均值为24.77%。四大区域整体地区差取相应省域人均值与全国人均值的上下偏差绝对值之平均值演算。东部地区差为1.2625,大于全国地区差1.19%;东北地区差为1.1757,小于全国地区差5.77%;中部地区差为1.1013,小于全国地区差11.74%;西部地区差为1.3265,大于全国地区差6.32%。

23个省域地区差小于全国地区差,按地区差指数从小到大依次为湖北、浙江、广西、吉林、江西、福建、四川、陕西、江苏、新疆、甘肃、安徽、云南、重庆、天津、广东、河南、山西、贵州、湖南、山东、河北、内蒙古。其中,湖北地区差1.0007处于首位,仅为全国地区差的80.20%。

8个省域地区差大于全国地区差,按地区差指数从小到大依次为黑龙江、辽宁、海南、宁夏、上海、北京、青海、西藏。其中,西藏地区差2.6942处于末位,高达全国地区差的215.94%。

各地地区差以全国人均值为基准值1演算上下偏差绝对值,绝对偏差值加基准值1即为当地地区差指数,指数越接近1意味着越趋近全国人均值。就理想状况而言,假设各地绝对均等无偏差,全国及各地地区差指数皆为1。

图4清晰可见,全国各地卫生投入的地区差距赫然在目,人均值首位西藏为末位辽宁的3.65倍,显然难以保证这两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缺陷甚至在公共服务领域也有明显体现,至今全国尚无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国民待遇”统一标准。国家已经确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其实基本社会保障直接落到每一公民头上更应当尽快实行均等化,期待在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之际实现,这一点恰好就是“现代化国家”国际通例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必要明确一下,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属于现代共和制国家宪法保障公民平等社会权利之“国民待遇”范畴,公共投入均等化正是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基础条件。诚然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投入均等化不能绝对画等号,但可以更为准确地判断,相近水平的公共投入标准才有可能保证相近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在能够进行数学抽象精确测算的方法意义上,以公共投入来检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差距无疑最为简便。

据既往历年动态推演测算,2020年全国公共卫生投入地区差将为1.2413,相比当前略微缩减;2035年全国公共卫生投入地区差将为1.5420,相比当前显著扩增。这是长期预测的理论演算值,基于既往增长态势合理推演供参考。

二 全国卫生投入相关协调性态势

(一)卫生投入相关背景变动状况

卫生投入增长的协调性检测首先在于与经济、财政相关背景关系的考察。历年卫生投入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卫生投入绝对值及其增长的基础上,卫生投入与产值、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历年相对比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相关背景比值变动态势见图5。

图5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相关背景比值变动态势

左轴面积:卫生投入与产值比、占财政收入和支出比(%),各项比值历年升降呈直观比例。比值过小保留4位小数演算,正文按惯例保留2位小数。

1.卫生投入与产值比

20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年均增长高于产值年增8.75个百分点。由历年二者不同增长关系变化所致,全国卫生投入与产值比从0.49%增高至1.75%,上升1.25个百分点。

分时期考察,全国此项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与2005年)对比,上升0.06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后(2005年与2010年)对比,上升0.6096个百分点(保留4位小数分析细微变化);“十二五”以来(2010年与2017年)对比,上升0.58个百分点。最高比值为2016年的1.77%,最低比值为2000年的0.49%。

2.卫生投入占财政收入比

20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年均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年增5.74个百分点。由历年二者不同增长关系变化所致,全国卫生投入占财政收入比从3.69%增高至8.37%,上升4.68个百分点。

分时期考察,全国此项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与2005年)对比,下降0.41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后(2005年与2010年)对比,上升2.51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2010年与2017年)对比,上升2.59个百分点。最高比值为2017年的8.37%,最低比值为2004年的3.24%。

3.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

20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年均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年增5.79个百分点。由历年二者不同增长关系变化所致,全国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从3.11%增高至7.12%,上升4.01个百分点。

分时期考察,全国此项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与2005年)对比,下降0.06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后(2005年与2010年)对比,上升2.29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2010年与2017年)对比,上升1.77个百分点。最高比值为2017年的7.12%,最低比值为2002年的2.88%。

以上分析检测表明,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增长显著高于产值增长,也明显高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增长,卫生投入与经济、财政“背景协调增长”已经得到充分体现。

(二)卫生投入相邻关系变动状况

卫生投入增长的协调性检测其次也在于与教育、科技、文化投入增长相邻关系的考察。教科文卫本身就可视为一个整体,卫生投入的重要性究竟如何,与教育、科技、文化投入的历年相对比值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相邻关系比值变动态势见图6。

图6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相邻关系比值变动态势

左轴面积:卫生投入与教育、科技、文化投入比(%),各项比值历年升降呈直观比例。

1.卫生投入与教育投入比

20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年均增长高于教育投入年增3.81个百分点。由历年二者不同增长关系变化所致,全国卫生投入与教育投入比从27.94%增高至47.92%,上升19.98个百分点。

分时期考察,全国此项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与2005年)对比,下降1.86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后(2005年与2010年)对比,上升12.20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2010年与2017年)对比,上升9.64个百分点。最高比值为2017年的47.92%,最低比值为2002年的24.01%。

2.卫生投入与科技投入比

20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年均增长低于科技投入年增2.61个百分点。由历年二者不同增长关系变化所致,全国卫生投入与科技投入比从284.74%降低至198.85%,下降85.89个百分点。

分时期考察,全国此项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与2005年)对比,下降18.30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后(2005年与2010年)对比,下降118.63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2010年与2017年)对比,上升51.04个百分点。最高比值为2000年的284.74%,最低比值为2007年的111.60%。

3.卫生投入与文化投入比

20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年均增长高于文化投入年增6.63个百分点。由历年二者不同增长关系变化所致,全国卫生投入与文化投入比从164.60%增高为426.03%,上升261.43个百分点。

分时期考察,全国此项比值“十五”前后(2000年与2005年)对比,下降17.20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后(2005年与2010年)对比,上升164.01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2010年与2017年)对比,上升114.62个百分点。最高比值为2017年的426.03%,最低比值为2004年的145.56%。

以上分析检测表明,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增长明显高于教育投入增长,但较明显低于科技投入增长,而显著高于文化投入增长,教科文卫投入“相邻协调增长”尚未得到应有体现。

此外,对照图5中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与图6三项比值,分别推算其间商值百分值,即得出教育、科技、文化投入各占财政支出比。这样就可以检测教科文卫各项投入占财政支出比历年变化相关系数:教育投入占比与科技投入占比之间为0.9160,与文化投入占比之间为-0.7808,与卫生投入占比之间为0.8617,即分别在91.60%程度上成正比,78.08%程度上成反比,86.17%程度上成正比。对此不妨简化理解为,教育投入与卫生投入二者之间占财政支出比历年变化在86.17%程度上呈同步关系,其余类推。这表明,全国教科文投入各占财政支出比之间协调性不佳,而与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之间协调性较好。

三 全国卫生投入纵横向双重测评

综合以上分析,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总量年均增长21.96%,人均值地区差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缩小24.70%;卫生投入增长显著高于产值增长,也明显高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增长;同时明显高于教育投入增长,但较明显低于科技投入增长,而显著高于文化投入增长。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卫生投入增长综合指数测评演算之中。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增长综合指数变动态势见图7。基于不同时间段、不同基准值的各类综合指数测评结果均落实在2017年之上。综合指数取百分制,以便横向衡量百分点高低,纵向衡量百分比升降。

图7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增长综合指数变动态势

左轴柱形:左横向测评(无差距理想值=100);右纵向测评(1),上年=100。右轴曲线:纵向测评(起点年基数值=100),(2)以2000年为起点,(3)以2005年为起点,(4)以2010年为起点。

1.各年度理想值横向检测指数

以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无差距状态为“理想值”1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增长状况此项综合指数为91.57,低于无差距理想值8.43%,也低于上年测评指数0.74个点。

各年度(包括图7中省略年度)此项综合指数对比,全部各个年度均低于无差距理想值100;2003年、2005~2009年、2011年、2013~2014年9个年度高于上年指数值。其中,最高值为2014年的94.67,最低值为2004年的82.23。

在此项测评中,全国总体的总量份额值、人均值、各项背景关系比值、相邻关系比值作为各地基准“定盘星”,同样也自为基准不“加分”也不“减分”,人均值地区差、同构关联占比倍差就成为变化衡量指标,全国总体“失分”全部来自人均值地区差、同构关联占比倍差的存在及其扩大。只要人均地区差、同构占比倍差缩小,全国总体综合指数就能够上升;只有彻底消除人均地区差、同构占比倍差,全国总体综合指数才能够达到“理想值”100。

2.2000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检测指数

在此项测评中,全国及各地卫生投入总量份额值、人均值,各项背景关系比值、相邻关系比值,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各项增长率比差,一概以自身2000年相应演算数值为基数值加以衡量。无论是全国总体还是各地,各项指标测算值优于2000年“加分”,逊于2000年“减分”,最终加权平衡各项指标间分值升降得失。这样有利于检测对比各地在不同时间段综合测评指数的提升程度,使“基数低而进步快”的欠发达或次发达地区有多种机会登上排行榜前列。以下各类纵向测评同理,区别仅在于起始年度不同。

以“九五”末年2000年为起点基数值1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增长状况此项综合指数为678.56,高出2000年起点基数578.56%,也高出上年测评指数47.67个点。

“十五”以来各年度此项综合指数对比,全部各个年度均高于2000年起点基数值100;2002~2003年、2005~2017年15个年度高于上年指数值。其中,最高值为2017年的678.56,最低值为2001年的103.00。

3.2005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检测指数

以“十五”末年2005年为起点基数值1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增长状况此项综合指数为383.68,高出2005年起点基数283.68%,也高出上年测评指数23.09个点。

“十一五”以来各年度此项综合指数对比,全部各个年度均高于2005年起点基数值100;全部各个年度均高于上年指数值。其中,最高值为2017年的383.68,最低值为2006年的107.80。

4.2010年以来基数值纵向检测指数

以“十一五”末年2010年为起点基数值1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增长状况此项综合指数为146.86,高出2010年起点基数46.86%,也高出上年测评指数4.52个点。

“十二五”以来各年度此项综合指数对比,全部各个年度均高于2010年起点基数值100;全部各个年度均高于上年指数值。其中,最高值为2017年的146.86,最低值为2011年的111.42。

5.逐年度基数值纵向检测指数

以上一年(2016年)为起点基数值100,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增长状况此项综合指数为101.73,高出2016年起点基数1.73%,但低于上年基于2015年基数值的测评指数0.92个点。

逐年度此项综合指数对比,全部各个年度均高于自身上年起点基数值100;2001年、2003年、2005~2009年、2011年、2013~2014年10个年度高于上年指数值。其中,最高值为2009年的116.82,最低值为2004年的100.10。

2000年以来,全国卫生投入增长进展十分显著。各个五年规划期以来纵向测评的综合指数最高值均出现在2017年,逐年增长检测却显得起伏不定,并非连年持续向好,卫生投入增长的协调性欠佳是其主要原因;横向测评距离理想值的差距一向非常明显,综合指数不时略有下降,原因在于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扩大,卫生投入增长的均衡性欠佳。

四 全国卫生投入均衡增长差距测算

按照各项数据增长及其间各类关系值变动,对全国卫生投入增长的“实然”状况做出综合评价,这还不是此项研究测评的最终意图。由此发现增长效益可能存在的不足,深入检测数据背后的现实问题及其“应然”差距,依据2000年以来相关方面增长的基本态势,就可以推演测算各种“或然”的、“应然”的和“理想”的增长目标。

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总量、人均值增长差距测算见图8,其中包括“最佳比例值”“最小地区差”“全国均等化”三项,前两项属于协调、均衡增长“应然目标”(依据曾经出现的历年最佳关系值)测算,后一项属于全国各地完全实现均衡发展“理想目标”测算。各地依此类推。

图8 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总量、人均值增长差距测算

实线:现有实际值;虚线:目标测算值。最小地区差测算:假设全国及31个省域公共卫生投入以人均值计算实现2000年以来各自历年最小地区差;最佳比例值测算:假设全国产值—财政支出—教科文卫综合投入—卫生投入间均实现2000年以来历年最佳比值;全国均等化测算:假设全国及31个省域公共卫生投入以人均值计算实现均等化(均取北京人均值)。

(1)最小地区差目标:假设全国及31个省域卫生投入同步实现2000年以来各自历年最小地区差,即高于全国总体人均值各地取向下最接近全国人均值的“最小地区差”反推当地演算值,而低于全国总体人均值各地取向上最接近全国人均值的“最小地区差”反推当地演算值(上下偏差皆为偏离全国人均值基准的差距),最后按31个省域“最小地区差”偏差演算全国总体地区差,再反推全国演算值。按照这一“应然目标”测算,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人均值应达到1045.83元,总量应达到14499.38亿元,为现有实际值的100.34%。

(2)最佳比例值目标:假设全国产值—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教科文卫综合投入、教科文卫综合投入—卫生投入之间均实现2000年以来历年最佳比值,以三项最佳比值叠加演算。按照这一“应然目标”测算,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人均值应达到1113.09元,总量应达到15431.86亿元,为现有实际值的106.79%。

(3)全国均等化目标:假设全国及31个省域卫生投入同步弥合既有地区差实现均等化(取北京现有人均值),即高于北京人均值各地向下趋同一致,而低于北京人均值各地向上趋同一致。按照这一“理想目标”测算,2017年全国卫生投入人均值应达到1970.06元,总量应达到27312.78亿元,为现有实际值的189.01%。

实际上,以上假定测算得到重要发现:如果各地普遍实现“最小地区差”增长目标,那么卫生投入人均值地区差将普遍明显缩小,各地卫生投入人均值将会逐步趋近(详见技术报告最后一个表格里各地测算数据),为今后实现全国卫生投入均等化(以人均值衡量)奠定良好基础。最终达到全国各地卫生投入均等化正是公共财政、公共卫生服务追求的理想目标。 0hmmX8QDMH8GjROY9NvuV85EXWie7z2FxEV53vWu2u+1XJ/GjIyuE8kNvKDpiO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