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黄金发展史

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只有客观变化的事物,黄金发展史和货币体系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从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仅仅只有120年的历史,而后转入黄金非货币化阶段。在这种发展史中,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够像黄金那样有魅力。

1.金本位体系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识别了黄金。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枚金币,而一般平民很难拥有黄金。黄金矿山也属皇家所有,当时黄金是由奴隶、犯人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开采出来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黄金培植起了古埃及及古罗马的文明。自此就与人类的发展形影不离地交织在一起。黄金凭借其耀眼的光彩,成为人们用于装饰的首选材料。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逐渐告别自给自足的年代,迈向商品经济时代。当人类需要钱币来作为交易的媒介,使买卖进行得更简便时,黄金自然成了最优的选择。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可以算得上金本位制的一个契机。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美洲的金矿银矿并没有被开发利用,世界上的货币量也达到瓶颈,特别是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根据数量方程式,货币数量等于物价水平与产品数量的乘积再除以货币流通速度,当基础货币供给数量远远少于生产力所能提供的产品数量的价格之和时(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值),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下跌,而人民群众也必将产生物价水平下跌的预期,一旦有了这种预期,人民群众自然而然地就会抑制自己当期的消费,以便在未来获得更好的补偿,这样一来又必将导致目前的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产量过剩又必然影响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经济的大幅衰退。因此,提高金银货币的供给便是当时迫在眉睫的挑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的贵族会这么渴望到传说中的东方去寻找那“遍地的黄金”。

自此,黄金产量不断增加,人类增加黄金需求才有了现实的物质条件,以黄金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类进入了一个金本位时期。货币金本位的建立意味着黄金从帝王专有走向了广阔的社会,从狭窄的宫廷范畴进入了平常的经济生活,从特权华贵的象征演变为资产富有的象征。金本位制即黄金就是货币,在国际上是硬通货,可自由进出口,当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可以用黄金支付;在国内,黄金可以做货币流通。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等三大特点。金本位制始于1816年的英国,1816年英格兰正式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该法案认可并通过了以黄金为货币本位来发行纸币。不久,英格兰正式采用“金本位制度”,英镑成为英格兰的标准基础货币,并规定1英镑等于7.32238克黄金。踏上“金本位”之路的英格兰如同插上了一对翅膀,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路飙升,坐稳了“日不落帝国”的宝座,而英镑也成为欧洲地区影响力最大的货币。除了英国,欧美其他国家也开始陆陆续续跟风似的走上了金本位的道路。1873年,以银为本位的法国遭遇了白银价格大跳水,当它看到老邻居英国炒“黄金”炒得很红火后,开始限制银币的铸造数量,逐渐引入金本位。由于黄金价格持续坚挺,最终法国也开始实行金本位制度。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刚刚经历了南北战争的阵痛,迫切需要一场货币变革及时“止损”。因此1873年,美国也开始限制银币铸造数量,以保持国会政府的声誉。但是此举严重损害了南部农场主的利益,并直接导致共和党惨败给农场主一方的民主党……经过无数次波折后,1890年3月14日,美国终于通过了金本位制法案。金本位后的美国经济也开始复苏,资本市场也渐入佳境。除此之外,日本也在19世纪末走上了金本位的道路。而中国由于长期受制于闭关锁国以及银本位的影响,并未真正走上金本位的道路,痛失了经济腾飞的机遇。

随着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功能,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黄金的社会流动性增加。黄金市场的发展有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经济需求。在“金本位”时期,各国中央银行虽都可以按各国货币平价规定的金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但实际上仍是通过市场吞吐黄金,因此黄金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必须指出,这是一个受到严格控制的官方市场,黄金市场不能得到自由发展。因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只有唯一的英国伦敦黄金市场是国际性市场。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严重地冲击了“金本位制”;到20世纪30年代又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各国纷纷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公开的黄金市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伦敦黄金市场关闭。一关便是15年,直至1954年方重新开张。在此期间一些国家实行“金块本位”或“金汇兑本位制”,大大压缩了黄金的货币功能,使之退出了国内流通支付领域,但在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黄金仍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1914~1938年,西方的矿产金绝大部分被各国中央银行吸收,黄金市场的活动有限。此后对黄金的管理虽有所松动,但长期人为地确定官价,而且国与国之间贸易森严,所以黄金的流动性很差,市场机制被严重抑制,黄金市场发育受到了严重阻碍。

2.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2年起,有关国家特别是英、美的一些专家就在考虑重新构建国际货币体系。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划皆是应对金本位制瓦解、建立统一国际货币制度的产物。两者的共同之处是仍然对于黄金这一金本位时期的国际货币存在依赖,通过与黄金相联系或挂钩,来建立一种新的用于国际结算的货币单位,借以弥补国际货币的缺失,完善金本位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实质仍然是利用黄金这一世人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的惯性,来构造一种新的金汇兑的国际货币制度。最终,怀特计划因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占据上风,并以其为基础开始了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其内容是:各国货币确立对美元的固定汇率,而美元确立以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固定兑换价格。各国的官方储备既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美元资产。美国承诺各国以美元兑换黄金的权利。同时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两大机构以促进国际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调控短期国际收支失衡,而世界银行则向国际社会提供长期发展资金。不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一个艰巨任务,这个任务就是帮助战后国家恢复战前水平。起初美国人还是很仗义的,向世界各地挥洒着大量的钞票。在美国的帮助下,欧洲的各个国家、亚洲的日本等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许多资本大鳄也纷纷走出美国,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进行疯狂投资,同时,又将“土特产”大量运抵国内,表面看上去十分繁荣。不仅如此,在冷战时期,美国还承担了对抗苏联的大部分费用,并拉拢日本、欧洲诸国一起对抗苏联。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执行中的效果是美元借着黄金主导世界金融。作为储备货币的发行国,美国需要确保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平价,并保证外国央行以固定价格用美元兑换黄金的权利。理论上这些要求给美国的货币政策施加了约束。而实际上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对内实施福利主义的“伟大社会”,对外实施军事侵略与扩张,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实施高度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了黄金储备,一方面导致美国黄金外流,另一方面导致伦敦黄金市场上金价屡屡冲破35美元官价。为了维持伦敦市场黄金官价而在1961年建立的“黄金互助池”,也在1968年因难以为继而解体。

1968年,危机再次出现。经过又一轮疯狂的“抢黄金”的游戏,美国有些撑不住了。同年3月,美国黄金储备继续疯狂流失,于是,美国不得不强行关闭黄金交易市场,甚至有些官员说:“再这么下去半个月,恐怕美国积攒下来的百年基业将彻底垮塌。”不久,美国在华盛顿举行十国会议,这个会议的目的就是减少黄金流失、稳定美元汇率。但是这一年,美国的外汇储备又下降了一半。1971年,美国又与其他9个国家签订了一个《史密森协定》,然后又把美元兑换黄金的比率提高了一些,达到38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不过这时的美元已经严重缩水!恰如大江之水东流去,美元的时代似乎永远不会再回来……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如同一个孱弱的病人开始进入慢性衰亡期。表面上看是战争拖了美国的后腿,但实际上许多崛起的国家不愿意遭受美国的控制才是最根本的。这些国家,比如日本、法国、联邦德国等宁可撕破脸皮也要大量购买黄金,不肯再买美国的账了。

俗话说,乱世黄金。震荡期,大多数人通过购买黄金避免通货膨胀。在那个特殊时期,似乎也是如此。人们不断地购买黄金,与黄金挂钩的美元迅速贬值。1972年,伦敦黄金交易市场的黄金交易价格翻了接近一倍,交易价格达到64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美元即将变成一堆废纸,美国已经无法掌控局面了。就连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是焦头烂额,先是水门事件,而后又要想办法从越南撤兵……什么首访中国、乒乓外交也没能让布雷顿森林体系起死回生。

黄金也好,美元也罢,或是股票、债券、房地产,玩到最高境界,都是玩信心!

——宋鸿兵 《货币战争》

1973年,美元兑换黄金又翻了一倍,如此下去,美元就要分文不值了。美国的黄金储备也由“二战”结束后的245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屋漏偏逢连夜雨,又是这一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石油危机”开始了。作为“国家生命线”的原油价格由每桶3美元狂涨到每桶13美元!这个危机给了货币贬值、经济衰退的美国一记致命重拳,让美国彻底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放弃了美元按照固定汇率兑换黄金的政策。

3.黄金非货币化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从此也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但从法律的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6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6年以多数票通过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该协定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的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帮助低收入国家建立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IMF之间的某些支付等。根据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各国成员签订的《牙买加协议》,1978年黄金正式让位于信用货币,从此国际货币体系采用了完全信用本位制度,黄金成了一种商品。各国政府摆脱了黄金产量限制于经济发展的束缚,可以根据实际经济的需要决定基础货币的供应量。

在黄金非货币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美元为代表,日元、欧元、英镑等为补充的全球信用货币体系,这个过程也是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相辅相成的阶段,其背后的主要推手是美国。与此同时,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迅速跌落,一些国家央行开始不断地抛售黄金储备,导致黄金持续低迷,投资者也开始疏远黄金,黄金仅作为一般的大宗商品在首饰和工业领域发挥作用。

但信用货币的致命缺陷在欧美国家不断量化宽松下愈发严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一次又一次把黄金从边缘推向前台。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受到欧美游资的强烈冲击,尤其是韩国在清偿国际债务的压力下,号召国民捐献黄金为国解困。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对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发展给予了相当的重视,黄金储备作为一种备选方案进入央行的视野。

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发达国家面对作为外汇储备的美元和欧元不断贬值的严峻现实,不得不重新审视黄金在特殊时期所具有的避险功能。鉴于全球金融系统在次贷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20国集团决定重塑全球银行的监管体系。

2010年9月,全球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银行监管部门代表就《巴塞尔协议Ⅲ》的内容达成一致。根据该协议,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从4%上调至6%,提升了银行吸收经济衰退时期损失的能力。黄金所具备的货币属性在国际储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黄金协会的统计数据,在经历了长达21年的净减持后,2010年起全球央行成为黄金的净买家,黄金重新发挥其作为金融稳定“锚”的作用。

当今的黄金分为商品性黄金和金融性黄金。国家放开黄金管制不仅使商品黄金市场得以发展,同时也促使金融黄金市场迅速发展起来,并且由于交易工具的不断创新,几十倍、上百倍地扩大了黄金市场的规模。现在商品实物黄金交易额不足总交易额的3%,9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黄金金融衍生物,而且世界各国央行仍保留了高达3.4万吨的黄金储备。在1999年9月26日欧洲15国央行的声明中,再次确认黄金仍是公认的金融资产。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将黄金市场的发展原因归结为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也不能把黄金市场视为单纯的商品市场,客观的评价是:在国际货币体制黄金非货币化的条件下,黄金开始由货币属性主导的阶段向商品属性回归的阶段发展,国家放开了黄金管制,使市场机制在黄金流通及黄金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日益增强的作用。但目前黄金仍是一种具有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所以不论是商品黄金市场,还是金融性黄金市场都得到了发展。商品性黄金交易与金融性黄金交易在不同地区、不同市场中的表现和活跃程度有所不同。 a4uEV1u5fksrLDqOVLneDvA9+APq66TaU2cKbSzHQjMJ3vsnM9Ylo1JqrAokiP1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