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神话是人类发展史中较早产生的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早期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在这种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它承载着民族古老的文化记忆,它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律法、道德等多学科于一体,是人类早期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今天人类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神话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中国神话整体研究,不能忽视少数民族神话这个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很难给中国神话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位。鄂伦春族神话是中国神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鄂伦春族神话具有积极意义。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鄂伦春族神话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是十分有限的,一些涉猎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的专家、学者和部分著作者出版的诸如调查报告、著作、论文等,对鄂伦春族神话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也仅限于局部领域,涉及最多的是鄂伦春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萨满教的相关内容,并且大多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例进行解读和阐发。把鄂伦春族神话作为一个整体给予分类、细化,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综合研究和论述的论著迄今为止还未曾见到。吕大吉、何耀华主编的《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 收录了我国东北、西北地区8个民族的原始宗教资料,内容包括天体崇拜、自然崇拜、鬼魂观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该书的资料来源于实地调查、考古发现、历史文献记录,以及口口相传的民族史和民间传说等原始记录,书中附有珍贵的彩色、黑白照片200余张,均属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另外,书中还收有国外学者的调查报告。该书不仅是研究这些民族原始宗教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民族历史、民族关系史的珍贵资料。汪立珍教授所著的《鄂温克族神话研究》 ,对鄂温克族神话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和理论上的阐释与总结,这是我国第一部深入研究鄂温克族神话的学术专著,书中很多章节涉及了东北三个少数民族神话以及与赫哲族、汉族神话之间的比较,是民族文化比较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有益借鉴,为进一步研究鄂伦春族神话提供了素材。王宪昭教授所著的《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该编目类型主要参照了目前世界民间叙事学研究中,阿尔奈—汤普森的AT分类法、阿尔奈—汤普森—乌特的ATU分类法等编目体例的研究成果,以及美国世界民间故事母题体系创建者汤普森《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母题代码设定的基本形式” 。著作中母题的提取以中国各民族12600篇神话文本为基础,直观展现了十大类型三个层级的33469个神话母题,并附有汤普森(TPS)《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母题代码对照。该著作在中国神话母题编码的方法、结构、功能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的相应探索,为中国神话宏观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为中国神话母题分析研究和多学科数据库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将鄂伦春族神话和周边鄂温克、赫哲、满、锡伯等民族神话给予综合梳理,比勘异同,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十分不足。

基于以上原因,本书选择鄂伦春族神话进行研究,对鄂伦春族神话故事进行类型划分,既强调神话故事量的积累,又注重其代表性;既对神话故事文本进行内在情节内容、结构形态等系统分析,又关注其外部思想意义及文化史意义的探究,相信这些将有利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学术史的建构,有助于推进中国神话学理论体系的建设,为民间文学提供新的材料。这便是本书写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其意义所在。

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研究鄂伦春族神话需要跨学科的视角,既是对众多神话文本类型进行的分析,也是对鄂伦春族文化进行的全方位透视;既是对人口较少民族鄂伦春族神话的梳理整合,也是对整个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体系、中国神话体系乃至世界神话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整合。

本书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类型学研究方法。神话类型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先辈及前辈学者经典性的研究和总结,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观点和方法。产生了诸如斯蒂·汤普森所著的《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 、丁乃通编著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王宪昭教授所著的《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 等经典著作。本书在前人的类型研究基础上,对鄂伦春族神话进行类型确定。

比较研究方法。研究一个民族神话的类型、文化内涵与精髓,只把研究视域局限在本民族神话范围内还远远不够,还不能准确揭示这个民族神话的全貌。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研究一个民族神话的产生和演变,把一个民族的神话和其他相关民族的神话进行比较,通过在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意象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才能更加客观地廓清该民族神话的本质。本书在把鄂伦春族神话分类论述的同时,将鄂伦春族神话与周边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满族、蒙古族以及汉族等相应类型神话故事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异同。同一民族中不同类型的神话也可以进行母题、情节结构等微观视角的比较,进而发掘鄂伦春族神话故事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的独特发展轨迹。

母题分析方法。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讲述了母题分类的相对性问题,指出“一种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当然它也可能偶然地与另一个故事合在一起讲,但它能够单独出现这个事实,是它的独立性的证明。组成它的可以仅仅是一个母题,也可以是多个母题。……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绝大多数母题分为三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第三类母题是那些单一的事件” 。本书借助斯蒂·汤普森等学者关于“母题”的分析法研究鄂伦春族神话,一是以母题为重要分析单位或标准洞察该民族神话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轨迹,也可以通过横向比较,梳理鄂伦春族和邻近民族相同神话母题的关系,进而凸显民族特点和文化差异。同时,也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母题研究体系的完善添砖加瓦。二是通过母题分析,进一步凝练出该民族神话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以此确立鄂伦春族神话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学人类学强调文学与人类学彼此间的互相作用,它既注重从文化视野的角度对原有学科知识进行梳理综合,又注重从史论结合、中外结合的角度追溯文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本书尝试借鉴文学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对鄂伦春族神话进行研究,借助诸多鄂伦春族神话文本内容,结合类型的划分,挖掘隐含在其神话文本背后的文化信息,如宗教、习俗、仪式、禁忌等,追根溯源,使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相得益彰。

本书由六章内容组成。

第一章为鄂伦春族及其神话研究。首先从民族名称的来源、社会沿革、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萨满崇信观念四个方面概述鄂伦春族历史文化;其次是研究综述部分,重点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以文献检索为依据,总结目前学界对鄂伦春族神话研究的综合状况,按照时间顺序,对鄂伦春族神话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概括;最后按照类型学研究方法将纷繁复杂的鄂伦春族神话分为创世神话、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英雄神话和萨满神话四种类型进行研究。

第二章为鄂伦春族创世神话。该章将鄂伦春族创世神话研究限定在宇宙起源神话和自然现象起源神话范围内,重点阐述了鄂伦春族关于宇宙三界的观念、创世前天地的“混沌”状态、天帝/神如何创造大地,以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和其他万事万物的产生,并分析其基本内涵,同时通过与其他民族创世神话主题、情节结构、母题类型等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鄂伦春族创世神话的民族性特征。

第三章为鄂伦春族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该章主要借鉴《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中国各民族神话母题研究》等神话理论与主张,将鄂伦春族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分为人类起源神话、人类再生神话和族源神话等母题类型。同时,每一母题类型又分为若干小类,作为二级类目,二级类目下又分若干小类,作为三级类目,依此类推。人类起源神话侧重于宏观上的整体的人类的诞生,即人类的初次诞生。人类再生神话主要讲述洪水、火灾或其他劫难过后人类的再生和繁衍,它重在强调人类的第二次产生。在人类再生神话和族源神话中,除采用人类起源神话的母题类型分类外,还进行了相应的文化和叙事结构方面的深入分析。整体上,该章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运用哲学思维,采用历史和考据的方法,发掘某一类型神话的产生和演变,讲述的内容都是一种朴素的原始状态,不涉及文明社会所具有的人伦关系和道德标准。

第四章为鄂伦春族英雄神话。该章首先对本书涉及的“英雄”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界定:一是在时间上,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时期,人类的自我意识已觉醒,部落意识出现并成为传统;二是呈现的状态是半人半神,或者是受到了神支持的人;三是氏族或部落的始祖神、保护神已从动物身上转移到了男性身上,这些英雄行为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带有较多的社会属性;四是在上述时间段内,一切对氏族、部落或者是对鄂伦春族历史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有一定的影响,包括那些在拯救氏族、部落,为人们争取生存环境、空间,捍卫民族尊严过程中获得爱情和婚姻的人,都在本书的“英雄”之列,他们的故事同样被视为英雄神话故事。据此,将鄂伦春族英雄神话分为英雄拯救氏族或部落神话、英雄的爱情与婚姻神话以及其他英雄神话等类型,并对英雄神话中的母题、英雄形象、恶魔形象、宝马形象等进行了分析解读与比较。

第五章为鄂伦春族萨满神话。在鄂伦春族民间信仰世界里,“萨满”是有着能够沟通人与神、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特异能力的“特殊人”。该章主要研究鄂伦春族萨满治病救人、彼岸追魂、斗恶魔等神异能力和萨满神灵的基本情况,从而探索建立在萨满崇信基础上的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鄂伦春族萨满神话故事的情节结构特征、程式化特征、世俗化特征和精神内涵,并通过与其他民族萨满神话的比较,揭示鄂伦春族传统萨满教思想的文化特征。

第六章为鄂伦春族神话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当代传承。该章对鄂伦春族神话蕴含的主要社会文化价值,即古朴的哲学思想、唯美的人文精神、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价值观等进行了总结,并以审视的角度考察神话在当代的传播。利用鄂伦春族神话中积极健康的因素进行民族舞台剧展演、动漫、电影、电子游戏、产品广告等神话创意,拓展神话在当代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将神话进行传统与现代的追溯和对接。

整体上,本书以搜集整理的鄂伦春族神话文本资料为研究基础,结合与鄂伦春族神话研究密切相关的国内外著作、论文等学术资料,运用类型学研究、比较研究、母题分析以及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借鉴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鄂伦春族神话进行类型划分,并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典型母题和结构分析及其内涵挖掘。同时,通过鄂伦春族神话同其他民族神话的母题、情节构成等方面的比较,对鄂伦春族神话的体系、结构模式和神话的象征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对鄂伦春族神话做出系统深入的探讨。 qeXu9SJFsXQPMip1lCW33T57/9UTH7j0K+LkQKdRDOQ9A64zF3c+gyX+abVA/I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