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山川河流的产生

鄂伦春人的信仰是建立在复杂的信仰观念——万物有灵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崇拜的对象包括自然、图腾以及以祖先魂灵为主体的多种神灵。所以,他们认为山川河流等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这些自然物加以人格化、神秘化、神灵化。

(一)山水的形成

在鄂伦春族神话中,山水的形成是伴随天神创造大地的过程出现的。如《额尔德穆》的故事,天神看到世上什么也没有,便派巨灵额尔德穆莫日根下凡,造了山川,治理了河水。

又如《达公射太阳》,达公有超人的体力,他用大兴安岭特有的依其松做了大弓,拔下白桦树做了大箭,一口气射下了十一个太阳,太阳掉在地上砸出深坑,水从坑里冒出来,形成了河和湖。

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神话故事《山水是怎样形成的》,讲述了山的形成:

很早时候,喀尔末大草原上没有山,没有树,大一点的鸟兽也少有。这里有一群流落人,日子过得极其艰难。老人们说,在很远的地方,有一只巨鹿,它头上的角能通到天上。一个鄂伦春小伙子听说了,决定找到这只巨鹿,借助它上天请恩都力帮忙找个好地方,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小伙子踏过九十九个大草原,趟过九十九条大河,克服万千险阻,最终见到了巨鹿。听了小伙子的来意,巨鹿提出条件:“你给我割三堆像山那样高的草,足够我三年吃的。”小伙子照做了。巨鹿又告诉小伙子:“你上天后喊我一声。”小伙子满心欢喜地答应了。他爬了九十九天,刚摸到天顶,就高兴地喊起来,巨鹿以为他上了天,就趴下了。可他没有抓住天顶,摔了下来。后来,这个小伙子和巨鹿瞬间变成山和树。于是,喀尔末大草原从此有了山,也有了树,野兽也渐渐地多了,鄂伦春人过上了快乐日子。后来,人们狩猎前,经常用酒肉祭祀祈祷,以表达对变成了山神的小伙子的敬仰。

考察上面三则神话,无论是巨灵额尔德穆,还是具有超人体力的达公,还是作为一心为百姓解困的鄂伦春小伙子,他们都是大千世界的创造者,在他们的超人行为下,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得以形成。但三者也有区别:额尔德穆是有意造山、治河;达公和鄂伦春小伙子则在一定程度上是误打误撞,河、湖、山、树的出现不是他们的原初目的,达公是在射落十一个太阳时,太阳落在地上不经意砸出了深坑,形成了河和湖;鄂伦春小伙子本来是想上天找到恩都力,求助恩都力为百姓安置一个好一点的地方生存,可他“刚摸到天顶,就高兴地喊起来”,导致“他没有抓住天顶,摔了下来”,他和巨鹿都变成了山和树。这也更增加了创世神话的文化魅力。有专家指出:“山川湖泊的形成与制造天地中的失误联系在一起,显示出神话作为文化创造的艺术魅力,由发散思维而形成的创世画面不再是枯燥的事件的表述,而是像蒙太奇一样有血有肉的场景组合。天地是主体,但山川湖泊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这些自然环境更让人觉得有一种人文的亲近感。”

(二)山神神话及其内涵分析

鄂伦春人对山神“白那恰”特别崇拜。凡是遇到崇山峻岭、悬崖绝壁、洞窟巨石等地方,鄂伦春人往往认为是山神所居,大家便肃然起敬,不敢大声喧哗,否则认为会招致山神不满,给狩猎带来不利。猎人在远出狩猎之前,都要向山神致祭,以求保佑。

山神“白那恰”的形象在鄂伦春人的心中呈现复杂的形态。第一种是对象化形象,包括鄂伦春人最崇拜的虎、熊、奇树异石等。第二种是梦幻形象,这种形象常常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在人们的梦中出现,指示迷途,解救人的危难,使人获得猎物等。第三种是物化的实体形象,就是把白胡子老头的形象刻在树上,成为物化的山神象征。

很多鄂伦春族神话故事都讲到了人无意中施恩于虎,虎又救助人于危难或困境:

几个人出猎,打了几天,有的人打到很多貂皮,只有一个小孩什么也没有打到。他们每晚夜宿时,都有一只虎在他们周围,他们认为,在他们中间一定有和虎有仇的人。于是大家商定,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帽子扔到离宿营地不远的地方,如果虎衔去谁的帽子,虎便和谁有仇。第二天,其他人的帽子都在,只有这个小孩的帽子被虎衔去了。于是大家逼着小孩留下,然后各自走开了。小孩很害怕,爬到了一棵树上。瞬间来了一只虎,嘴里衔着一只鹿,引诱小孩下树,小孩不敢下来,虎将鹿放下就走了。虎走后,小孩下树蹲在鹿身上大小便,然后又上树了。虎又背来一只豹,虎叫豹上树把小孩衔下来。当豹要上树时,走到树下鹿身旁闻到臭味,豹认为虎在骗它,就把虎咬死跑掉了。小孩下树后,把鹿皮扒了。小孩在回家途中,又遇到一只虎,虎掌上扎了刺,一瘸一拐地走到小孩身旁,但虎并不吃他,而把掌子伸给他,让他给它拔刺。小孩给它拔了刺、包扎好。虎给小孩抓来很多野兽,让他驮回家去。小孩拿不动,虎就让他骑在自己背上,又驮上帮他抓来的野兽,一起送到了家。相传这只虎就是“白那恰”变的,从此,“白那恰”成了鄂伦春猎人世世代代崇拜的山神。

这则神话,小孩随猎人出猎→小孩什么猎物也没有打到→众人将其抛弃→小孩遇虎→小孩给虎拔刺救虎→虎帮小孩抓野兽→送小孩回家。一连串的情节,诠释着这样一个认知:人类同其他事物共同生长在一个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与其他动物之间也是如此。当豹认为虎骗它时,它把虎咬死了。虎让小孩帮它拔刺,小孩尽管害怕,还是帮助了它,于是,虎打来更多野兽,回报小孩,他们之间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小孩最终在虎的帮助下带着猎物胜利到家。这只虎(“白那恰”)也成了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崇拜的山神。这是鄂伦春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朴素的认识,是他们在长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中体验到的人生智慧。

流传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神话故事《为啥崇拜白那恰》,讲述了山神的来历、山神的形象以及山神的文化内涵。

很早的时候,生活在内外大、小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人,受到一群魔鬼的侵扰,魔鬼们占领了鄂伦春人打猎的地方,将其当作它们自己的乐园,它们还扬言要吃掉兴安岭所有的鄂伦春人。有一个到处游猎的部落,年迈的莫日根老爷爷带领大伙与魔鬼斗争,但无济于事。就在部落要被魔鬼吃掉的时候,忽然从天上下来一位白胡子老头,他告诉莫日根爷爷,要制造弓箭,用弓箭射死魔鬼。莫日根老爷爷听从了白胡子老头的话,领着全部落的人用弓箭驱逐魔鬼,有的魔鬼被射死,有的魔鬼身上带着箭头,狼狈地逃到大海边去了。

事情过后,白胡子老头再次从天上降临,他告诉莫日根老爷爷:“你们就住在兴安岭的大森林里吧!你们有了弓箭,可以用它射野猪、黑熊,射豹子、罕达犴、飞龙。你们可以吃兽肉、穿兽皮,可以在大森林里生存下去。你们还要保护好自己的地方。”莫日根老爷爷带着众人住进了森林。大家带上弓箭,骑着猎马,一起出猎。大家吃兽肉,穿兽皮,住“撮罗子”,过着游猎生活。他们把那位指点、保护他们的白胡子老头奉为“白那恰”,把“白那恰”看作是赐给鄂伦春人勇敢智慧的神灵。

这里,山神是以白胡子老头的形象出现在鄂伦春人的梦幻之中的。神话以“大兴安岭受到魔鬼侵扰→年迈莫日根率众与魔鬼抗争无济于事→白胡子老头突然从天上降临→白胡子老头教授莫日根老爷爷除魔法→莫日根老爷爷率众造弓箭驱逐魔鬼→魔鬼清除→白胡子老头再次降临→授意莫日根老爷爷等众人住进兴安岭大森林生活→白胡子老头被奉为山神”等一系列情节链组成。从表面上看,神话只塑造了“白胡子老头”这个神奇的形象,但他给我们的信息却是很多的,他对兴安岭发生的一切无所不知,他对莫日根等行动了然于心,他明确地告诉莫日根老爷爷如何才能驱逐魔鬼,他再次回来,为了普度众生,为了莫日根老爷爷等人不愁吃穿、长久地生存在大兴安岭。他已远远超出了“白胡子老头”这一个简单形象,他成为鄂伦春人心中一个极度人格化、神灵化、救民于水火、无所不能的神灵。

鄂伦春族神话中的山神从天上降临人间,不仅掌管山林,还掌控着猎人的命运,保护着生长在这里的人们的安宁、幸福,他寓人性和神性于一体,他是正义的化身,他是关爱自然、维护和谐的力量。再看下面一则神话:

七八个人自愿组成一个狩猎组去打猎,几天后猎获很多野兽,但其中的一个人一无所获,因此被排挤出狩猎组,无奈他只好单干,但仍然什么也没有猎获到,导致他每天闷闷不乐。后来他被山神发觉,山神看他很可怜,山神就装扮成七八十岁的老猎人,去帮助他狩猎,几天后,他们猎获很多野兽。有一天,老人在他出猎前,再三嘱咐说:“你今天采木柈子时,要选好烧的,可不要采回那些迸火星子的木柴。”恰在晚间老人回来了,两人开始交谈这一天打猎的情况,交谈中这个猎人故意把迸火星子的木柴点燃,不一会就迸出火星子来。老猎人说:“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你太不忠实了。”说完这些话后,老人就消失了。猎人对老猎人突然消失并没在意,他转身去拿兽皮,可连半张兽皮也见不到了。

这则神话,一猎人随集体出猎一无所获→山神出手相助→获得众多猎物→山神嘱咐猎人不要采迸火星子的木柴→猎人故意不听山神之言→山神感到猎人不忠实→收回所有猎物。猎人打不到猎物,山神出于关爱,出手相助,但猎人不听劝告,不守承诺,最后山神拿走所有兽皮,弃他而去。这样一个情节链,它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建立在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在这一过程中,一旦有一方打破规矩,相互信任的关系将无法维持下去。这又体现了鄂伦春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最真诚、最忠实、最朴实的人格与行为。

以上两则神话,揭示了鄂伦春族质朴的文化内涵:在自然界,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只有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才能长久地存在于自然界这一空间中,才能共同发展,共创和谐。

1980年黑河地区新生乡的一些鄂伦春人在拆除旧房时出土一套神像。其中山神“白那恰”的画面主体是一个面带笑容的慈祥老人,他身着清代服装,端着茶杯坐在椅子上,两边各有一童男童女侍立,一个端托盘,一个端酒杯,画面正前方有一条狗,后面是长满树的土山。 这是神像中的“白那恰”形象,也就是人们梦幻中的白胡子老头形象。

对山神“白那恰”的崇拜,现代鄂伦春人有两种供奉方法:一种是用一块白布画一只虎,一个山神爷,两侧站着两个小鬼,供在山岭上木制的小庙里;另一种做法是选择林中或路边一棵粗大的老树,在其近根处砍去一块树皮,砍出光滑的白茬,在白茬上用炭钩出个脸型,用红布遮盖,猎人路过这里时,要给它装烟、敬酒、叩头,要用打到的猎物给它上供,还要将马尾或马鬃割下几根系在附近的树上,出远猎的人都要供它。 fhBgyl01Eu7K1YRtLz5bZ0JTg2NRb3l6OlabfjPg0hehwszPf+Tc/3xaRVn8VD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