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多元族群汇融与边疆治理

曾任北宋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职的苏辙在其《论唐义问处置渠阳事乖方劄子》中称:

臣窃见朝廷近差唐义问处置渠阳事,议者以为,义问无他才,不习边事。去年受命废渠阳军,为彝人所围,困危蹙迫,计无所出,时知沅州胡田在围,为设诡计诈欺诸彝,言义问当为奏复军额,及乞酋长加官,彝人信之,义问假此仅得脱归,寻遣急迎还前奏……义问所遣东南第七将王安入界阵亡,其陷没将校非一,方知众议果信不妄,兼访闻见,今作过杨晟台等,手下兵丁五六千人,虽种族蟠踞溪峒,众极不少。晟台桀黠,屡经背叛,贯得奸便,加以山谷重复,道路险绝,汉兵虽有精甲利械,无所施。若措置得所,本无能为,或计划乖方,实未易扑灭。义问前奏妄动,已为彝人所轻,今复经败衄,实难倚仗,盖古今命将,必因已试之效。内则兵民所信,外为彝蛮所畏,威名已著,古功效可期。今紧急屡闻,死伤已甚,理宜别加选任,以遏寇攘。臣切见知潭州谢麟,屡经蛮事,颇多勋绩,溪峒之间,服其智勇,众议皆谓欲制群蛮,未见有如麟者。伏乞指挥密院,检会麟前后履历功状。如众言不虚,乞赐委用,庶几蛮事可速平定……

兼臣访闻渠阳诸彝,蟠踞山间,道路险绝,中国之兵,入践其地,虽硅步不得便。昔郭逵知郡州,困于杨光潜,李诰从章惇自沅州入境,过界取之。逵诰皆西北战将,然并有败而无成者,地形不便也。今朝廷已指挥诸道发兵,数目不少,然非其人,臣恐既不得战,又不能守,老兵费财,渐至腹心之患,深可虑也。今朝廷欲弃渠阳,然其中屯戌之兵不下数千,义无弃之。群蛮为鱼肉,要使略行讨定,使之畏惮,首出渠阳,兵民然后可行。臣访闻湖南北士大夫,皆言群蛮难以力争,可以智伏。欲遣将相兼守镇,必用士人,欲行窥伺攻讨,必用士兵。舍此,欲以中国强兵敌之,终不能成其算。然此可以智伏,临事制宜,难以度也……。又闻渠阳诸蛮,与宜州群彝相接,宜蛮部族众多,与渠阳诸彝合谋作过,势必猖炽,卒难剪灭。乞指挥广西预行招抚,虽不得其用,但勿与协力,亦不为无益……

苏辙向宋哲宗上奏的目的在于举荐“屡经蛮事、颇多勋绩”的潭州谢麟,代替“并无他才且不习边事”的唐义问以平定诚州“蛮人首领杨晟台”之乱,因其地理特征及其多元族群聚居,建议对渠阳等地诸彝蛮不应力争,而应智伏。从其奏疏内容可知代表“正统”身份的官员“所闻”的湘黔桂界邻区域的地理特征、多元族群及与中央王朝之间关系等。

湘黔桂界邻区域历史上多称“洞”“峒”等,起源于隋唐时期。朱辅在《溪蛮丛笑》就描写了蛮人的居住环境:巢穴外虽峙险,中极宽广……周数十里皆腴。《隋书·地理志》亦载:南蛮杂类……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也。为了不使人们将“洞”理解为山洞或洞穴,所以也用“峒”“峝”代替。 该地区的民众因生活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之中而多被称为“峒民”。

这些“峒民”在历史文献中据其居住地域又被以“武陵蛮”“辰州蛮”“五溪蛮”“飞山蛮”等指称,而这些“峒民”及各种“蛮”所指称的族群也就是历史上的侗族、苗族。宋代之前,有关其记载并不多见,到了宋代,关于“峒民”的记载多了起来。宋人朱辅在其《溪蛮丛笑》中写道:五溪之蛮,沅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苗、曰瑶、曰僚、曰仡伶、曰仡佬。宋人陆游所著《老学庵笔记》卷四亦称:在辰、沅、靖州蛮有扢狑、有扢獠、有扢偻、有扢榄、有山猺,俗亦土著,男未妻者,手相握而歌,数人吹芦笙前导之。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已有姓氏载,其称:南宋乾道七年(1171),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吴自由。 到了明清时,对侗、苗等族群称为伶、峒蛮、峒人、洞苗、侗家苗等。而侗族在民国时期被称为仲家、侗家,侗族自称为“更”或“拉更”。

这些记载中所指称的人群更多与今天的侗族有关。而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苗族,大约于汉代以后,已从黄河流域迁徙至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界邻地区居住,当时统称为“武陵蛮”;东汉时期则将苗、侗等族群统称为“五溪蛮”。唐代樊卓著《蛮书》卷十中就较早有关苗族记载,称:黔、泾、巴、夏,四邑苗众。唐宋时期,部分苗族已定居于清水江下游等区域,《渠阳边防考》对苗族多有记载,其称:渠阳治境诸夷种落,有生苗、熟苗、峒蛮。 元、明、清的官私著作都称其为“苗”。官府把侗苗杂居地区连称为“洞苗”,明代对会同县清水江十八寨,即今之杨家、中寨、岔处等地区,通称为“苗里”,称其民众为“苗民”,而远口乡第七里,即今之远口、地湖、大样等地的苗人,因通汉语,官称“汉里”、民称“汉民”,从而对不同族群进行了一定的区分。

本书故事的主人翁即民间文献记载及传说中的飞山公杨再思就与该区域历史上的“飞山蛮”等有着重要的联系。“飞山蛮”又称“叙州蛮”,应为秦汉以来“五溪蛮”的一部分。 叙州为唐大历五年(770)年初设,原为巫州,唐贞观八年(634)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天授元年(690)改称沅州,开元中重改为巫州。叙州辖潭阳、郎溪、龙标三县。潭阳即今芷江地区,郎溪为今洪江市,龙标属今靖州(亦说黔阳)地区。 潭阳,即镡成,汉、晋皆属武陵。唐先天元年(712),析龙标置潭阳县,隶黔中采访使。后梁杨再思据潭郎,称诚州。潭朗云者,潭阳、朗溪二县也。镡成,或以为今之潭溪。缙绅于靖州则冠以镡成,于黎平则冠以诚州。参互观之,大约在黎、靖之间者近是。而潭溪适介黎、靖之间,且镡、潭音同,则以为潭溪司者,固非附会之说也。汉《地理志》云:“镡成县玉山,潭水所出。”郡志谓潭水在广西柳城潭中县,玉山即古州司之宝唐山。据此,则去靖二三百里。镡成之名,非靖所得专也。该志又以为汉时黎、靖皆镡成地,而独属之靖;亦如宋时黎、靖皆诚州地,而独属之黎耳。 靖州会同县,乃古郎溪之地,郎溪之源出黎平湖耳司境。

“飞山蛮”主要是中央王朝或地方政府对曾居住、活动于靖州飞山地区或飞山附近或其酋首势力所及范围区域内“蛮酋”领导下的侗、苗、瑶等民族群体的代称。“飞山蛮”之称则与湖南省靖州县飞山有密切关系。宋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载:“据《图经》,飞山在州北十五里,俗呼为胜山,比诸山为最高峻,四面绝壁千仞。其颠甚平,且广宽,今置飞山堡。群峰特秀,高追霄汉。” 人们据险于此,曰“飞山蛮”。《舆地纪胜》靖州景物马王城条云:今环飞山有壕堑,而“飞山之战”遗址尚存,其遗址即马王城。 潘全盛原为叙州蛮酋,后盘踞飞山以抵御楚王马殷。《十国春秋·武穆王世家》载:后梁开平四年(910),叙州蛮潘全盛寇武冈。

飞山公信仰的发源地飞山即今靖州,唐宋时期有诚州、渠阳军等名,这也就是上文苏辙上奏的背景,即北宋时该区域社会的族群治理。明洪武《靖州志·历代沿革》载:

靖州,唐为溪峒诚州,犹在羁縻化外之外,其域视今不及十一,溪峒所谓一团一堡之大者,非中国所谓州也,元和中,会溪蛮,南钩牂牁……五代之乱,盖附于楚,有宋建隆三年,节度使周行逢死,诸酋始各以其地自为长雄,太平兴国四年诚州十峒酋杨通蕴钦附,五年杨通宝来贡,以为诚州刺史,诚州通中国自此始矣,后杨通严及其子继替。章子厚开梅山之岁,两路招纳后五年,当熙宁九年始得诚州焉,诚为中国州自此始。

以上文字对中央王朝与该区域的早期接触及后面初步将其纳入中央王朝控制的状况进行了介绍,说明早期诚州之地是中央王朝所不能辖制的区域。如乾隆《靖州直隶州志·沿革表图案》所称:诚徽州,其名起于蛮首之自治置,未尝奉朝廷命也。 其主要的表现就是该区域族群唐末宋初以来反抗中央王朝统治的事件多有发生。以该区域的靖州为例,据清光绪《靖州直隶州志》《靖州乡土志》等记载,靖州不同族群与中央王朝间的斗争在15起以上。据《洪武靖州志》载:靖州中洞里苗民首领姚民敖组织苗民,习兵练武,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起兵抗服劳役,不输田赋,杀了催粮官员。元末,靖州苗族首领吴天保和杨留总聚众六万余人,先后攻克黔阳、溆浦、沅州、辰溪、辰州、武冈、广西等地,地方官员纷纷上奏,朝廷命湖广右丞沙班率师征剿,吴天保杀死湖广行省右丞沙班。明洪武十一年(1378),靖州民众参与到五开(今黎平)侗族首领吴勉的反抗斗争之中。

宋代以来,中央王朝为加强对该区域的管理及平定此类反抗,一方面以靖州为中心对周边族群实施安抚政策,另一方面运用军力实施镇压。北宋崇宁二年(1103),朝廷改诚州为靖州,下辖今黎平、锦屏、天柱、绥宁、通道、会同等地,州治为渠阳镇,驻防戍靖官兵3000余人。元至元十二年(1275),朝廷于靖州设立安抚司,翌年改为靖州路总管府。元大德十年(1306),靖州路总管府指挥驻州、县戍兵及屯兵达两万余人。明至正二十五年(1365),朝廷于靖州设军民安抚司,洪武十八年(1385)设靖州卫、五开卫(今黎平)、铜鼓卫(今锦屏),皆隶于州,官兵在万人以上。而诸如此类的屯兵及武力镇压,其实效果还是有限的。代之而来的是地方蛮酋“自署为刺史”,谭其骧对中央王朝对该区域的开拓及其地方蛮酋自治进行了简单梳理,其称:

迨至唐末,中原方疲于内争,自无力以统治边疆,一时蛮中酋豪渠帅,遂纷纷崛起,斥逐官吏,割据郡县,小者称雄侗寨,大者率仿中朝制度,自署为知州刺史,叙置属吏。朝廷因其成局,往往假于符命,于是湘西一带归于土司统治者,垂数百年。宋熙宁、崇宁间,新党用事,开疆拓土之议兴,章惇辈数用兵以征不服,而南江诚、徽、梅山诸蛮,遂复为王土;独北江因仍未革,历元明二代,至清雍正间始改土归流。

可以看到中央王朝因无力统治该区域,地方蛮酋凭借其自身实力而积极参与到“自治”的地方管理中,并得到中央王朝的默认,以借其力实现对该区域的管理。

其中田氏酋长据今芷江、新晃、麻阳一带;舒氏酋长据今黔城、安江一带;杨氏酋长则据今靖州、会同、通道、绥宁、黎平一带。据清乾隆时期所修的《开泰县志》称:后梁,杨再思自称为诚州,后周,杨正岩自称徽、诚二州。

清时期所修的《亮川集·诚州考》亦称:诚州之名始于后梁,杨威远据镡郎称诚州,潭郎之地,皆诚州之地。 至此,湘黔桂界邻区域开始了以杨姓为代表的地方蛮酋为主要管理者的时代,飞山公杨再思的神明传说叙事实践由此开始。从地方志、民间杨氏族谱等记载的“飞山蛮”“五溪蛮”等活动区域和建有飞山庙的区域,可知道其大致分布区域,即当下的湖南省绥宁、通道、靖州、会同、黔阳、新晃、芷江、溆浦,贵州省黎平、榕江、锦屏、天柱、玉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等地区。虽历经多个朝代的更替,飞山公香火延绵不绝,并流行于明清以后且被远播至重庆南部及湖北部分区域等,但湘黔桂界邻区域飞山公信仰氛围最为浓厚,不管是作为其信仰载体的飞山庙宇数量,还是信仰之魂的相关灵验历史传说的丰富性等,皆是其他区域不能比的。 f4tfENwhjrav92chjnYycgxU7Ab4I0p/aWLh4oP6ca6Xx3i0dxJsqLtU/cNCKE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