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结

飞山公信仰于唐末宋初肇迹于湖南靖州飞山,即唐末宋初“飞山蛮”活动的中心地区。而后经历了自宋到清末不同朝代的中央王朝基于维护边疆社会稳定目的之下的神明“标准化”“正统化”过程。飞山公完成了从杨氏祖先到地方神明再到湘黔桂界邻地区侗、苗、瑶、汉等不同族群广泛信奉的区域性神明的转变。这是中央王朝、地方官员与士绅等精英以及民众、杨氏宗族等不同群体在不同朝代下长期互动的结果。杨氏作为湘黔桂界邻区域“巨族”,再加上与中央王朝之间的不断互动,助推了其祖先杨再思由人到神的转变。飞山公在历代中央王朝不断地敕封下日益被“刻划”为“忠于朝廷”“保境安民”等神明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官员与士绅等精英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借用“战乱”等因素不断创生飞山公神明的“灵应”神迹,为中央王朝将飞山公神明“标准化”“正统化”创造了极佳条件。而杨氏宗族以及普通民众则扮演了飞山公神明“标准化”“正统化”下将飞山公信仰向其他地方传播的角色,并结合地方社会特点赋予其丰富的地方保护神等神明形象。

诚然,如华生等学者所讲的神明“标准化”“正统化”有利于国家与地方的和谐相处,飞山公神明为湘黔桂界邻地区的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沿海等地的区域性神明妈祖不同的是飞山公兼具亦神亦祖两重身份,所以在其神明“标准化”“正统化”下具有不同的特征。湘黔桂界邻地区居住着苗、侗、瑶、汉等不同族群,又历经了不同朝代的开疆拓土历程,这一特殊的地域社会造就了飞山公神明“保境安民”“忠于朝廷”以及“地方保护神”等多元的神明身份。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飞山公信仰的区域化过程,其实是王权所主导,而其代言者则是地方官员。官方掌握着文字话语权,通过碑刻或早期地方志书不断讲述其灵应历史传说,所以我们基本看不到民众层面相关的早期灵应传说,民众层面出现有关飞山公灵应传说的时间较为晚近。而民众有关飞山公最早的传说则为“杨令公大破飞山寨”,主要讲述在靖州的飞山寨盘踞着一个名为“潘老虎”的“蛮王”,因其持有天书和宝刀,而且还有三千乌鸦兵和九十九只老虎为其所用,为霸一方、无恶不作。飞山公杨再思捉了“潘老虎”。从前迫于“潘老虎”淫威的百姓又回到了飞山寨,并公推杨令公做了飞山峒主。后来人们为了缅怀令公功德,修建起飞山生庙永远供奉。 而另外一个有关飞山公的历史传说则为杨太公居溆州北方峒寨,此外,一个叫作潘大虎,居溆州东南八峒,一个叫杨雷神,居溆州西南五峒,一个叫作姜士奇,居西方三峒,四人结拜为兄弟,誓同生死,但后来潘大虎等为朝廷所灭。杨太公则保护了峒民、维护了地方稳定,因此被建庙祭祀。

可以看到民众讲述的飞山公早期传说要么较为神化,要么就是讲述民间故事,基本没有如地方官员所讲述细致入微的诸多灵应传说。所以官方文字书写肯定早于民间故事讲述,且基本形塑了飞山公的神明形象。对于飞山公“保境安民”“忠于朝廷”及“地方保护神”等形象,民众及杨氏人群基本也是认同的,民众也期许生活的区域社会能和谐稳定而无战乱的侵扰,当然杨氏人群也更乐意接受“正统化”的灵神与贤祖。 QU1lpE/MZOb50DKXayLoEAf9aG8+z7/pq7RERSWyH2nJ2cJhoyLdBZv82Hvp2+S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