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灵应传说:敕封与象征建构

飞山公信仰能跨越族群及其地域边界,成为湘黔桂界邻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神明之一,是中央王朝与地方社会在飞山公神明“标准化”“正统化”下为达到地方社会稳定的目的而不断互动的结果。

中央王朝为了维护湘黔桂界邻边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神明“标准化”“正统化”的目的下不断将飞山公“刻画”为“忠于朝廷”“助朝平叛”“保境安民”“有求必应”等符合国家与地方共同需要的形象。在神明“标准化”“正统化”的过程中,国家主要对飞山公进行了多次敕封,而地方官员、士绅等精英群体则借助战乱等灾难性事件创生飞山公“灵应”神迹以配合神明的“标准化”“正统化”。地方志书、碑刻等关于飞山公受中央王朝敕封有不同的记载。《杨再思氏族通志》称:

杨再思一生劳于边事,德泽湘黔,被历代朝廷树为教育边州藩臣、护国安邦、拓疆辟土的楷模。逝世后给予追封、诰封王宫侯爵,抚慰百姓。继宋太祖追封“英惠侯”之后,续有仁宗皇祐六年(1054),诰封诚州飞山“威远广惠王”。

而宋对神明敕封有严格规定,北宋将男性与女性神明以及道教仙真分成三个系统,所加封爵也各异。 元丰三年(1080),太常博士王古制定了不同神祠封额爵号的相关顺序。对于男性神明,无爵号之神祠者赐庙额,已赐庙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原有爵位者从其本。妇人之神首封为夫人,再封为妃。封号者初为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凡古所言皆当,于理欲更增神仙封号,初真人,次真君。 到南宋时,凡是有灵验的供奉男性神明的神祠,先赐额,次封侯,每加二字至八字止;次封公,每加二字至八字止;次封王,每加二字至八字止。 所以在神明分类及封号上,在宋时期都没有改变,只是南宋时封号字数有所增加,并且对字数有所限制,北宋封号规定为四字,南宋则规定不超过八字。《通志》所称飞山公于至和元年(1054)就被敕封为“威远广惠王”,而《碑记》及明《靖州洪武志》等绝大部分碑刻、地方志都称元丰六年(1083)才“赐庙显灵”。同时,飞山公被封为“威远广惠王”后才被封“威远侯”,其敕封字数、等级皆下降,这有悖于宋朝敕封制度。又《弘农杨氏族史》载:绍兴三年(1133),宋高宗为感怀飞山神显灵救驾南渡而追谥为“阴助侯”。 虽然提及了敕封缘由,但缺少其他文献佐证。

据《飞山神祠碑记》载:宋绍兴三十年(1160),封威远侯,宋淳祐间,已加为英惠公;此祀作于前,故只称侯。 明《靖州洪武志》亦载:绍兴三十年(1160),封威远侯,淳熙十五年(1188)加号英济,嘉定十一年(1218)加广惠为六字侯,淳祐九年(1249),加英惠公。 《碑记》和《靖州洪武志》所记相同,或者可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增补。按上面所载,飞山公于宋被敕封四次,经历了由“侯”到“公”,展现了中央王朝对飞山公神明的不断“标准化”“正统化”的努力。只是飞山公多次受封的具体事迹没有明确记载,民间族谱等有载飞山公被敕封为威远侯是因其维护统一,开化诚州功绩显赫,威名远播。

而地方志书及碑刻等对元时期有关飞山公的情况基本无载,而只有湘黔桂界邻地区部分《杨氏族谱》称元时期中央王朝又有两次敕封。其称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诏封飞山公为宣明助顺王;延佑六年(1319),元仁宗诏封飞山公为诚州威远广惠王。其诏封“诚州威远广惠王”的内容为:

敌王所忾,世选尔劳,有功于民,死当庙食。以尔西秦望族,当代元勋,率子姓以辅朝廷,纠家众而鼓忠勇。偏州坐镇,五省蒙休;屡世宣猷,百年不坠,自非素以忠义固结民心者不能。及身既殁矣,犹思造神于民。故祷雨祈晴,御灾捍患,默佑一方,叩之无不响应。虽前赐尔侯,封谥尔广惠,仅足酬广石柳庆、比沙渠之功也。今部者以缺典,请加尔王号,可特封飞山威远广惠王,汝其益赫厥灵,勿昧尊主庇民之志,钦哉。

此处仍然强调飞山公“率子姓以辅朝廷”“御灾捍患,默佑一方”。而此敕封内容中“以尔西秦望族,当代元勋,率子姓以辅朝廷,纠家众而鼓忠勇”较显著的宗族话语,其出处也为民间杨氏族谱,所以其存在较明显的建构性。又据康熙《靖州志》载:

飞山庙,祀古诚州刺史杨通宝之祖再思者,常有功于郡,宋绍兴三十年封威远侯,淳熙十五年号英济侯,嘉定十一年加广惠侯,淳祐九年乃加英惠侯。正统十年郡守苏忞重建……,岁时旱潦民疫厉,祷之辄应。每六月初六日侯生辰,十月二十六侯忌辰,有司具太牢祀之庙宇。

该志在对飞山庙记载时对其敕封也进行了记载,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其中了解到清康熙年间,每六月初六日侯生辰,十月二十六侯忌辰,有司具太牢祀之庙宇。乾隆年间,威远侯庙已与火神、龙神、马祖、八蜡等庙共同享受官方祭祀多时。 而光绪《黎平府志》又称:铜仁飞山庙,古为苗地,自宋代杨家军征服铜仁,苗、汉方始共居,皆为巫而迷信鬼神,传言令公一度显灵,庇佑社稷,故清嘉庆二年(1797)八月,奉旨赐“宣威顺助”匾额一张,悬于庙内。 同治七年(1868),因飞山公自咸丰以来,屡著显灵,迭保危城,所以巡抚刘奏请,奉旨列入祀典至今,春秋二届及六月六日神诞,州牧咸致祭焉。 从这些记载来看,自宋到清末,飞山公神明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宋朝敕封神明的条件是“祈祷灵应”,建中靖国元年(1101)规定:所祈累有灵应、功德及人、事迹显著。淳熙三年(1176)规定:功绩显著、惠利及民者,非泛常应验。 飞山公神明的“祈祷灵应”事情往往为地方官员、士绅等精英群体“亲身实践”,以配合中央王朝的敕封,进而实现神明的“标准化”“正统化”。而湘黔桂界邻边疆社会又具有创生飞山公“灵应”故事的“沃土”。宋以来中央王朝对该区域的控制日益加强,冲突也日益严重,导致宋至清战乱不止。飞山公第一个“灵应”故事就是助江陵驻扎统制率逢源平定淳熙三年(1176)靖州姚民敖之乱。如《飞山神祠碑记》称:

淳熙三年,来威中洞姚民敖作过,朝廷调发江陵驻扎统制率逢源提兵收捕,密祷于神,既与贼战,觉空中飞沙飘石,奔风急雨,贼皆股慄,望风而退,由此获捷。率乃答神之赐,增修行祠,易以竹瓦。

时隔六年,太守孙公传就对外称:“雨赐时若,年谷屡丰,赖飞山公之神佑,乃出己俸,取新去故……举酹而祀之。” 到了元、明时期,湘黔桂界邻区域仍然时有战乱。《元史·顺帝纪》载: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今藕团乡三桥村一带)少数民族首领吴天保反抗元朝的残酷军事统治而起义,先后攻占武岗、黔阳、沅州、辰州、靖州等地,震动元廷。明洪武十一年(1378),潘老乡中兰侗人“刬平王”吴勉反抗“拔军下屯,拔民下寨”的明朝屯田制度,先后攻下永从、黎平、古州、靖州等地。 明正统十年(1445),知州苏忞重修飞山庙。也就在这一年,苏忞被黄柏寨苗民联合黎平勾猛、绞桥及广西蒙顾、拜洞的苗侗人民起兵所杀。

湘黔桂界邻边疆社会历经不同朝代战乱,地方官员、百姓无不深受影响,这进一步促使地方官员将飞山公塑造为“有功、勤民、捍灾、御患”等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神明形象。明倪镇所记《重修飞山神祠碑记》载:

按礼有功勤民御灾捍患者,祀之。不然为淫祠也。吾郡之飞山神生以威德服溪峒苗夷而民受其福。终则精夹不昧民立祠以祀。凡水旱灾,历有祷,克应。虽深山穷谷中,莫不有庙,事皆载古志及谢繇碑文中……

越嘉靖丙申(1536),实今清平云崖金公分守之,明年一夜梦神,素服、白马相谒,问其姓,答曰:木姓也。及谒庙,宛如所梦,因悟杨从木从易,是为神姓,见其倾圮,捐俸修之。 金公梦神,意在扩大飞山公神明的影响。又邓锺在《二王庙碑记》称:

郡志飞山神杨公讳再思,宋诚州刺史,杨宗保之祖。常有功于郡,绍兴年封威远侯,祀之飞山,有祈则应。其二王无所考,旧有飞山庙祀二神焉。万历庚子春,值郡苗猖獗,戕我官军,夺我囤房,毁我庙宇,尽人神共愤久矣。余自惠州三檄征播,事后复有征苗之役,值中右告急,乃以偏师三道进发,一日遂破草坪,平黄菖蒲上下,洪州诸寨中右易危为安,尽是岁之阳月念廿日也,时值大兵未集,驻营郊外飞山庙址在焉,因忆兴师之夜,梦三神自云中夹山而飞,其一赤面,其二面白,呼曰:吾来助战。余觉而心异之,其赤面吾知其为关汉寿亭侯也,其白面不可知,然知其缴神之惠也,比谒飞山二神,恍如梦中所见,遂卷金属材官胡朝文兴其庙貌,适副将右山陈公良玭游戎翼所,陈公策后先继至,各助金若干,不日告成。余重有感焉,昔田安平以一卒而为神,人而托之神也,张睢阳为厉鬼以杀贼,神而托之人也。乃不托之人,不托之神,而托之梦寐之间。如造父梦驾江淹梦笔,远如晋文之梦抟楚子,大如傅岩之人梦高宗何异。大都天地有正气,鬼神得其正气,其精爽神明,常与人之精诚相感召其形,诸梦寐类如此,何足异哉。

邓锺所创生的飞山公“灵应”神迹,将飞山公与关公联系起来,足见其提升飞山公神明地位的意图。明万历四十年(1612),铜仁知府陈以跃于东山飞山庙 诏告,其称:

百官奉朝廷之命,所以利尊元元(民众),保固疆土;百神奉上帝之命,阴助官司,保土安民。幽民合德,辅正凡平,理有固然。铜仁府数年被苗残虐不忍见闻,近本府莅任,登东山之土,见一庙宇颓塌,问之,曰:飞山神庙也。复询之,缙绅父老云:飞山神在先朝有功德于兹土甚巨,无不血食之。若然,则尊神为斯民之保障甚久矣。聪明正直之谓神,聪明则奉若天道,惠利生民……。正直则必佑助良善,芟除叛乱,秉安内攘外之权,除非淫秽之祀。本府睹兹庙貌之颓,深咎我官民之不能祀神,甚而有冀于神之来福佑我土也,用是捐资修葺,腐者易之,妆饰大像,整备祀器,岁奉诞日,用陈明礼,仍引各属境,在所供祀……。神其鉴本府之虔悃,念郡境之残破,从今以起,专力庇佑护,永绝苗患,如内境水良等山,苗之有敢蠢动,亟其枭魄,夺其逆志,动辄失利。如外境细苗或欲入犯,更祈遏绝其路径,縻挚其手足,小劫则小败,大劫则大败。我营兵卒,每出必提。我乡寨民,随守必固,四封之内,民乐其业。如此,则尊神保障之恩,愈久弥烈……。凡官兹者皆藉吾神相助,得臻熙宁之绩,以报朝廷。行将敕祀无穷,与宇宙长存矣……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作为知府的陈以跃认为本地数年多被苗残虐不忍见闻,乃是飞山庙宇颓塌,本地官民没有祭祀飞山公的原因,于是修葺飞山庙,并大力倡导本地官民信奉飞山神,以得其神佑,远离苗乱等灾难。其意在强调飞山公维护边疆稳定的神职,为神明的敕封创造条件。正是因为历代地方官员、士绅等精英不断创生飞山公各种“灵应”神迹,才提升了飞山公神明的地位,助推了中央王朝将飞山公神明“标准化”“正统化”的实现。 L0YT4WJsxKraBzJEjy8SxQJ+OJYKzdwDlLPXLbC/PbrVjUXhWc/+aAcQUhVGlG7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