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从人到神:飞山公信仰的形成

飞山公,又称飞山爷爷、飞山太公、飞山侗王、飞山土主、飞山大王、威远侯等,即民间所称唐末、五代时期“飞山蛮”首领之一杨再思。唐宋以来该区域社会有记载的正史文献并未对其记载,明清以来的不同版本的《靖州志》《黎平府志》等地方志书以及散藏于苗乡侗寨的清以来的不同版本的《杨氏族谱》等谱牒文本对其多有记载。明《靖州洪武志》对飞山庙进行了介绍,而对杨再思具体生平等没有明确文字表述,只称飞山庙所祀神明或为诚州刺史杨氏之祖讳再思。清康熙《靖州志》称:

飞山庙,祀古诚州刺史杨通宝之祖再思者,尝有功于郡,宋绍兴三十年封威远侯,淳熙十五年号英济侯,嘉定十一年加广惠侯,淳祐九年乃加英惠侯。正统十年郡守苏忞重建……,岁时旱潦民疫厉,祷之辄应。每六月初六日侯生辰,十月二十六侯忌辰,有司具太牢祀之庙宇。因岁久倾圮。

提及杨再思因“有功于郡”而受不同敕封并其灵迹明显受到较为隆重的祭祀,而未对其他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乾隆《直隶靖州志》、道光《靖州直隶州志》等地方志书亦如此。光绪《靖州直隶州志》称:杨再思,州人,五代末为五溪长,宋初纳土归诚,始命诚州刺史,征蛮尽节,州属建飞山庙祀之。 又据会同县沙溪乡地区《杨氏族谱》称:

杨再思,汉太尉关西夫子,功封镇国将军,后讨贼有功,授左仆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公卒立祠于靖州飞山寨,民间岁时祭之,感皇恩诏赐谥灵侯,大宗遇灾渡江,以阴功助国,诏赐谥阴护侯。宋绍兴三年赐谥威远侯,元文帝赐谥宣明顺助王,明世宗嘉靖八年诏赐飞山土主阴济广惠侯王。

该类族谱对飞山公杨再思功勋及其受敕封事宜进行了简要记叙,与地方志书等记载存在一定的出入。清同治三年(1864),举人龙昭讷(字木斋)所编辑《龙氏族谱》中手稿《遗文卷》载《威远侯传》称:

公,见事不谐,亡走楚,至诚州,时朱氏篡唐,天下无主。马殷据长沙,称楚王,虎视滇黔。众举公为诚州刺史,称令公,公奉唐正朔,结营飞山寨拒之,保固滇黔,滇黔之民,得以安居乐业六十余载。此后,公屡著灵显,居人神之。为建祠堂于飞山之麓。

而光绪《靖州乡土志》亦对杨再思进行了简略记载,其称杨再思于唐昭宗时由淮南丞迁辰州长史,结营靖州飞山,与李克用同受昭宗绢诏征兵,道长梗阻,众奉为诚州刺史,威名日著,称令公焉。 这些地方志书及其族谱等民间文献相关叙述相互之间多有出入甚至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对其从人到神明的演变未有详尽记述,只是简单提及其有恩于民而殁后为神且灵迹凸显。

飞山公作为“飞山蛮”首领之一,何时得以成神并建庙祭拜?据城步县《杨氏通谱》称,早在显德元年(954)当地人就于飞山建“飞山令公庙”祀之。会同县广坪镇杨家渡村《杨氏族谱》却称宋高宗时期,侯显灵护驾其南渡,特敕建祠于飞山,赐额显灵。光绪《黎平府志》记载了明万历年间邓锺《二王庙碑记》中朱凤翔谒飞山祠诗“刺史神灵肇有梁,重新松桷镇东冈” 又表明飞山公成神始于唐末五代时期。最早的官方记载为宋朝谢繇于淳熙甲辰年(1184)所记《飞山神祠碑记》(后文简称《碑记》),谢繇于宋淳熙间曾担任靖州录事、参军兼司法福唐。此《碑记》于明嘉靖丁酉年(1537)由靖州右参将金章重刻。据《碑记》载:飞山之神,自有靖州以来,已著灵迹。元丰六年(1083)赐庙显灵,血食此土,福庇一方,于今八十余年。岁时水旱,祈求验如影响。正庙在飞山绝顶,一州之民凡有祷祀,皆登陟于高峰之上(图2-1)。 该记载是有关飞山公信仰最完整的记载,如按谢繇生活年代与飞山赐庙时间接近,《碑记》内容又多载于《靖州乡土志》等地方文献中,故相较于前面杨氏谱牒中的两种说法更为人们所认可。

图2-1 靖州飞山头宝鼎飞山庙旧址遗存

如以《碑记》所载为准,则说明在元丰六年(1083)前,飞山公已由人变神,且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一段时间也就是杨再思逝世的后周显德元年(954)到北宋元丰六年(1083)。那么飞山公何以于此时段由杨氏祖先成为飞山地区的重要神明呢?宋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据《楚书》云:

马氏(楚王马殷)偏霸之初,飞山洞(峒)蛮酋潘全盛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马氏遣邵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乾化元年(911),吕师周扳藤缘崖入飞山洞袭全盛。师周得平地数处趣(趋)军人,布立栅一日而毕。全盛大骇曰“此兵从天而降也”,命杨承磊率兵千人出战。师周为散星炮破其军,缚降者为向导,直至洞前,杀承磊……擒全盛,送武冈斩之,并斩三千人,尽毁其巢穴,承磊族人杨再兴(杨再思之误)以其地附于楚。

正是“飞山之战”后,飞山公才成为“飞山蛮”“十峒”之真正首领,成为该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这为飞山公“殁后成神”奠定了基础。飞山公杨再思作为曾经的该区域社会诸多蛮酋首领或刺史之一,何以能殁后成神,且并未像该区域其他诸多殁后为神者被淹没于历史之中,苗乡侗寨大建飞山庙而专门祀之,这主要是缘于中央王朝的边疆开拓及其杨氏“巨族”的历史及地方社会结构特点。

《宋史·蛮夷列传一·西南溪峒诸蛮》载:西南溪峒诸蛮,楚庄既霸,遂服于楚。后汉建武中,大为寇钞,遣伏波将军马援等至临沅击破之,渠帅饥困乞降。唐置锦州、溪州、巫州、叙州。 这表明早在战国时期,楚人势力就延伸到了西南溪峒诸蛮地区,汉、唐以来王权进一步渗入。而“唐季之乱,蛮酋分据其地,自署为刺史”又表明该地区实际上是被地方“蛮酋”掌控,飞山公、潘全盛等人亦属此列。中央王朝热衷于拓疆开土,而又受军力、物力等限制,多遵行“树其酋长,使其镇抚”“以蛮夷制蛮夷”的边疆羁縻统治策略。始创于唐的羁縻制度规定:羁縻府、州、县,按其旧俗进行管理;各酋首受中央王朝册封,享有世袭权,贡赋版籍可不直接上报户部,定期纳贡于朝廷;酋领需镇守边疆,接受朝廷征发调遣。宋则继承和发展了唐的羁縻政策,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及《文献通考卷》记载:

南方溪峒蛮居住地区,据其疆域,参唐制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峒)。任用原有溪峒蛮酋为土官,并全面推广,州有刺史,县有县令,洞有洞官,以下又设头目等。原则上,刺史须由中央封赐,允许其自辟吏属,县令多为各氏族酋领,洞官及头目为部落首领及族长,土官可以世袭。

宋初,中央王朝就将羁縻制度推向了湘黔桂界邻边疆社会,以加强该地域的管理。飞山所在的诚州就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被正式设置为羁縻州。 羁縻政策起到较好的效果,出现了“土酋归附”的盛况,如:熙宁中,南江之苏氏、梅山之苏氏、诚州之杨氏相继纳土,创立城砦,使之比内地为王民。 但是王朝对该区域的统治基本还是处于“入版图者存虚名,充府库者无实例”的状态。

随着中央王朝统治的不断推进,其与边疆社会的矛盾不可避免。其设置诚州、沅州等,设官屯兵,布列砦县,“募役人,调戍兵,费巨万”,社会矛盾激化,曾使“公私骚然”。诚州侗人首领杨晟台于元祐元年(1086),联同融州(今广西境内)侗人首领粟仁催,举旗反抗,迫使宋哲宗“调兵屯渠阳至万人”,但也无法平定,只好废砦堡,撤戍兵。乾道三年(1167),靖州中洞里(今新厂乡下戈村)苗人首领姚民敖(《宋史·蛮夷传》又作徭人姚明教),为抗服劳役,不输田赋,率众起义,杀靖州屯戍官员田琪。淳熙三年(1176),姚民敖再次起义,提出“民不服役,田不输赋”的口号。

中央王朝的边疆开拓与民众的不断反抗相伴而行,推行文化、思想一统的维护地方统治的举措势在必行。再结合湘黔桂界邻地区诸多族群的“多神信仰”特点,推行神明信仰成为维护地方社会统治的最佳方式之一,这也是宋朝地方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韩森(Valerie Hansen)在其《变迁之神》的研究中指出了北宋时期中央王朝就开始大量敕封地方神明以加强地方控制。 而飞山公杨再思会被选为敕封的对象,这主要是因为杨氏宗族作为湘黔桂界邻区域“巨族”与中央王朝不断的互动。

绥宁县东山横坡村《杨氏族谱》,靖州县《杨氏族谱》《杨氏宗谱》,会同《三公合谱》,贵州凯里《杨再思氏族通志》(后文简称《通志》)等文献多有关于“飞山公十子”的记载,即政隆、政韬、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钦分别驻守武冈、罗蒙(今通道县)、真良(今绥宁县)、辰州府(今阮陵县)、绥宁县东山、贵州湖耳(今黎平县)等地区;这些族谱皆称飞山公为一世祖,各地杨氏多为其十子后裔。族谱中,十子多为地方首领,各镇守一方,虽多有美化宗族之嫌,不可全信,但仍反映了唐末宋初,杨氏宗族在湘黔桂界邻区域内的势力,非其他姓氏可比。

《宋史·蛮夷传》亦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据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太平兴国五年(980),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这开启了杨氏宗族与中央王朝之间的首次互动。淳化二年(991),其刺史杨政岩复来贡。是岁,政岩卒,以其子通盈继知州事。熙宁八年(1075),有杨光富者,率其族姓二十三州峒归附,诏以光富为右班殿直,昌运五人补三班奉职,晟情等十六人补三司军将,光僭为皇城使、诚州刺史致仕。光僭之子昌达,元祐五年(1090)复羁縻诚州时为刺史。 与此同时,掌管徽州之地的杨氏宗族也与中央王朝开始了密切的互动。杨通汉,庆历元年(1041)入贡。杨光倩,杨通汉子,嘉祐五年(1060)被命为知州。杨光衔,熙宁九年(1076)以知州纳土,被命为内殿崇班。

可以说,唐末宋初,杨氏族人即雄踞诚、徽州等地,对“十峒”地区实行“子孙相继”的世袭统治。杨氏族人世代充当刺史、洞官,受朝廷敕封或自封,他们既是行政长官及军事首领,又是杨姓氏族某宗支头人。中央王朝与杨氏的不断互动,促进了飞山公神明的形成及地方化,调动杨氏宗族的强大势力,以达到通过地方神明实现国家文化的大一统的目的。诚如光绪《黎平府志》所称:梁杨公再思据诚州称刺史,有功于民,因建祠于飞山之麓。其孙曰通蕴、通宝,通宝美丰仪,娴词令。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纳款京师,太宗召见,以为贤,乃授诚州刺史。后敕封再思为英惠侯,诏封威远侯,吾司旧有祠祀。通蕴、通宝而以吾始祖…… 又如清道光年间湖南提督杨芳拜谒靖州飞山庙,自称飞山公后代,并题联:当唐世瓜分威镇飞山六十余载为民生保障边境;助圣朝于舞神留长岭亿万斯年励臣节垂裕后昆。正是在杨氏与宋王朝的互动中,飞山公有了“保境安民”“忠于朝廷”的初步形象,这有利于湘黔桂等界邻地区的社会稳定(图2-2)。

图2-2 靖州飞山 7pC8b4s1DKAySHuFZ1gHgJRaTtE0w5JaVd3Dp+zD6o5JaYyk8aj8Y+aJ8dT6jPO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