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 章节安排

除导言和结语之外,本书正文由六章构成。

第一章为南江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历史变迁和人群构成的述论。虽是立足当下之研究,但当下之情景却源自一个生态的、动态的背景。河流带来的贸易与人口流动、自然生态影响下的生计、人群身份的变化和认同都需要交代。同时款也被一并纳入这一部分中,款毕竟是当地人群活动的一个基底,这一区域社会文化之变迁,与款和人群的变迁相伴始终。同时,我将结合历史文献、口传资料对南江河流域的“四脚牛”款组织以南江为中心的分拓过程进行梳理,最后关注南江人如何通过他们自身的历史话语解释区域中的人群关系。

第二章延续第一章对变迁的关注,但将重点放在国家政治和村寨内的微观政治上。土地改革以来的国家政策和对基层组织、政权的建设,不断重构着岑吾寨人群生活的组织方式。本书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恰是当地人的人群结合与组织。由于国家之强势,尤其是集体化时代对地方的严格管制,人们当下的生活很可能源自那时的经验,但决然不是延续或继承,而是因新的政治、社会背景产生变化,故必须将当下村寨内、行政村、镇与村寨之间的管理和权力运作与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国家之政治过程联结起来,梳理出一条脉络。

第三章是基于岑吾寨来讨论寨里寨外的人群结合的结构性范畴:房族、寨集体、年龄群体。其涉及的是不同的人群的聚合方式,亦是一个人所处的多重的人际关系运作的规则。现实情况是这重重范畴是叠加在一起发生作用的,个人的行动就处在这样一种并不清晰的状态中。如何去定位自己,或者借着诸多原则赋予自身选择之意义,是我关注的另一个方面。

第四章算作一个整体性的个案研究,以岑吾寨自2012年初开始的历时近一年的集体活动——起古楼、修球场展开。活动中有太多的争执与矛盾,却将寨众之集体观、平权观,基于各类原则聚合的人群之运行规则,人们爱争吵、讲闲话、讲礼性、爱面子的“细碎”文化,通过具体的日常实践展现出来。对实践的参与观察和理解,更有益于把握这诸多方面缠绕在一起而带来的复杂性。

第五章我将通过个人经历和许多小故事,来展现我所谓的“细碎”之文化。言其细碎,是因为对侗人的理解,通常建立在宏大的款之运作和民族特色(如古楼的功能意义、萨信仰及其功能、婚姻、习惯法等)之上。而我想说明正是这些细碎的文化,在具体的日常实践中发挥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制约着每一个人的言行,从而影响到集体和政治生活的运行。甚至所谓的“款之运行机制”也受缚于其间。

第六章开始涉及近20年的新变化,这是随着当地人外出打工开始的。岑吾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有了改变,因为走出了村寨,对外界的了解、生活阅历也使他们对于村寨生活的看法有了变化。那么这种改变是什么?具体的过程如何?是这一章要探讨的问题。我从口述史展开,对岑吾寨的外出打工者或有打工经历的人开展有关他们打工历程之访谈;通过在广东打工地的调查来展现他们在广东的生活;也会关涉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心态、观念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他们生活实践的影响;继而关注他们原有的人群关系如何跨空间地将打工者和他们的家乡联系起来。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遇到怎样的限制,当下的生活状态如何?这是这一章要逐一讨论的问题。

有关第四章的写作,我想在这里做一个简要的说明。与本书的其他章节不同,这一章我采取了一种故事过程式的连续叙事方式。之所以不能详细地区分章节并设立不同的论述主题,在于事件本身的连贯性和其中每一个环节的复杂性所拥有的展现侗人生活世界的重要意义。它几乎是有关侗人社会观念、结群活动、人群互动、外部影响、正在发生的变迁多方面不停相互作用的集合。一旦对之拆解,也就失去了连贯的事件所拥有的丰富的说明力。在此,我并不是要追求一种“深度个案”或是“拓展个案”的方法,相反,其实是对于民族志写作的还原,是一种比较“老派”(old school)的民族志呈现方式。在思考如何写作这一章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马林诺斯基随特罗布里恩德岛民乘着独木舟在西太平洋中完成“库拉”交易的航行过程,这样的民族志呈现方式的意义,早在田野调查奠基之初,便由马林诺斯基指出,其在于唯有将那些体现着不同的行动者的目的、动机和按照一定规则的行动进行整合,对之加以前后一致的诠释,才能够获得一个有关他们社会制度/结构的整体性的图景。 我对于岑吾寨古楼建造过程参与式的述论,正是抱持着这样一种目标的尝试。 /pkoNHTcrHO2W8Qhqk1NUFiAeOXqS7GD5Zes0cgpDiTyx95qSsqN6ekEPzHIgO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