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报春梅花第一枝
——滇剧表演艺术家王玉珍速写

尽管早已感知王玉珍女士的表演魅力的强大与艺术影响的久远,但是,对于她的艺术生涯和生活现实,我缺乏深入了解。当半年多前她请我为她的艺术画册写序的时候,老实讲,我是心下犹豫的。而且我明白表示,自己并非最合适的人选,我建议她,滇剧界行家里手,戏剧界名宿专家,也都可以再作选择。但是,王玉珍女士一再坚持,我就不好一味拒绝。她是我历来尊重的滇剧名家,那么言辞恳切地敦请,那么不容商量地坚持,让我自己先自觉得不好意思,只好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但是君子协定,容我多一些日子,以不催逼稿件为前提。这样约定,不为别的,只为更多一点时间去了解王玉珍女士,思考斟酌这篇序言的写作角度。王玉珍女士承诺了,就安静地等待着,果真没有催过我。一直到半个多月前,一次看演出,王玉珍女士跟云南省滇剧院确定召开“王玉珍从艺60周年纪念演出暨研讨会”,希望我能出席的时候,她仍然没有说稿子的事情。倒是我主动说,序言已经写好,研讨会上我就用为她写的序言内容去发言。

王玉珍女士,是云南当代滇剧界承上启下的重量级演员,是云南省在全国戏剧演员争奇斗艳的“梅花奖”群芳谱中含笑绽放的一枝梅花。这是云南的第一枝梅花,之后,一枝、两枝、三枝……一直到九枝!还会更多,毕竟,报春梅花第一枝,启开春色,启开的是花放满园的春色!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杂志为表彰奖励戏剧表演艺术家而创设于1984年的一个奖项,一经面世,获得广大艺术工作者的拥戴,而变为中国戏剧家协会进而成为中国文联的一个影响巨大的全国性奖项。这个奖项致力于奖励那些在戏剧表演上造诣深厚、功夫独特、在观众中享有广泛影响、在剧种上有代表性的德艺双馨的演员。这是中国当代戏剧演员梦寐以求的奖项,它标志着评奖机构对获奖者德艺双馨品行的认可,也标志着戏剧界对获奖者艺术造诣的肯定,同时标志着获奖者在观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奖项的“梅花”二字,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寓意,对于概括表演艺术家们的成功之路,十分贴切。而对于王玉珍女士的学艺成艺成名成家的从艺经历来说,“梅花香自苦寒来”,简直可以说是传神的精彩概括了!

1992年,第九届“梅花奖”评选中,王玉珍以三个剧目展示了自己的精湛表演技巧和成熟的表现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毫无争议地获奖,载誉而归。尽管,在全国戏剧界,20世纪50年代初滇剧的《牛皋扯旨》《打瓜招亲》就已经颇有名声,被当时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在讲述全国地方剧种的创作成就的时候提及,后来也有滇剧多次进京演出的影响,但是,这是王玉珍女士艺术生涯的“登顶突破”也是地方剧种众多的云南戏剧在这个奖项上的“零的突破”,更是滇剧在新时期的中华戏剧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次明艳亮相。紧跟着,各种各样的奖励、社会兼职、荣誉称号纷至沓来。这没有让王玉珍女士沾沾自喜、飘飘然,而是充满了感恩地总结自己的成长。她说:“我感恩党、感恩各级领导、感恩我的恩师和同行,是党把我培养成人,给了我许多荣誉。”

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艺术家,比起那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老师培育辅助下、在同行同伴帮助下成长成才、成名成家却毫不感恩的明星大腕来说,比起那种炫目光环稍纵即逝、自我炒作得令人生厌的从艺匠人来说,我深深觉得王玉珍女士不张扬、不做作、不矫情、不伪饰的本色可贵。这正是王玉珍女士艺术生命长久、生命之树常绿的力量所在。从她身上我读懂了:懂得感恩的艺术家,首先是懂得感恩的人,其中的逻辑关系指向,就是做人的成功,搭建稳健的道路通向了艺术追求的成功和艺术生命的绵长。

王玉珍女士正是这样的艺术家。

在研究工作和戏剧节活动中断断续续接触王玉珍女士,算起来该有将近20年了,虽然了解不深不透,但是一些活动相遇、常常开会见面,留下的印象总是有的,收拾起这些印象碎片来,大致就是上述情况。但是,一些更重要的信息,不来自印象。

我有幸读过王玉珍女士写的艺术简历,8页多的文字,却有六页的文字是关于恩师关爱培养生活的,有一页是提及恩师教诲指点的。感恩,成为王玉珍女士人生履历的主线与艺术简历的主要内容。平实、朴素、诚恳、踏实、质朴,一如她平时给人留下的印象。

她平实地表达自己的刻苦努力,因为没有什么好凭借的。

1958年进入云南省文化干部学校(后更名云南省戏曲学校)的王玉珍,又瘦又小,三个月学习后的甄别期,汇报演出,因为紧张,该开口演唱却又唱不出来,自然被判断为没有嗓子没有外形条件了。她被甄别分流,判了演员前途“死刑”,去改学打击乐。结果是年轻时工刀马旦的老师梁德祥一家给她了悉心的呵护和严格的训练。勤学苦练一年多之后,在一次汇报演出的折子戏晚会上,她获得了一次临时顶替角色的机会,扮演《快活林》中的小店老板娘巧二,武旦应工,科主任亲自指导,头天苦练,第二天晚上演出。大家都为她捏着把汗。结果,上得台去,居然唱念做打般般到位、身台形表件件出彩,一夜之间,幼小的王玉珍就从待淘汰的丑小鸭变成了受瞩目的白天鹅了。在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赞扬声中,她知道自己必须更加努力。那次机会靠的是抓住,靠的是平时的努力积累。于是,她更加刻苦努力,埋头勤学苦练。

她朴素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成长。因为在学戏练功的当时,除了后来被老师发现一副好嗓子好音色之外,她几乎一无所有。

但是也恰恰因为有一副好嗓子,可以为刀马旦添彩提神。招式规范,技巧到位,剩下的,就等候清脆甜润的嗓音驾驭着那几句有板有眼的唱腔推送出来的彩头了。平平实实的努力,扎扎实实的积累,朴朴素素的表达,在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基本能力之上,天赋的甜润嗓音为她的表演插上了翅膀,她获得了成功。但是成功的她,记得的是学校班上的大姐姐手把手教基本动作,大姐姐帮化妆、包头、穿服装的细节;记得的是恩师梁德祥家温暖的火炉、经常的营养餐、扫雪陪练的恩师梁德祥;记得的是为她规范吐字、喷口、行腔、归韵的恩师熊林。两位恩师改变了她的命运,丑小鸭拼命划水,顽强展翅,终于起飞,成为白天鹅。

她诚恳地感恩,因为,她深深地知道,除了在恩师的指导下刻苦用功,严格身体塑形能力的训练之外,她的嗓音天赋要得到正确指点与精准调教,否则,自己一事无成。

王玉珍女士的艺术生涯里最重要的两位恩师起了关键作用,梁德祥老师给了她最严格规范的训练,让她在日后的舞台招式上彰显手、眼、身、发、步的娴熟技巧;熊林老师则提升她作为刀马旦所具有的自身优势,在念白唱腔里体现精、神、气、力、功的深厚积累。两个恩师,分别负责王玉珍的造型能力与语言能力,这就成为王玉珍女士舞台创作能力最充足的底气,成为王玉珍女士表演艺术的个人魅力最醒目最悦耳的高光点。中国传统戏剧的身体能力,无动不舞;语言能力,无声不歌。最终,在舞台程式的唱、念、做、打、舞中又荟萃一体,熔为一炉了。王玉珍女士回忆两位恩师为她选排《百花张四姐》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动例子,两位老师为学生选排既充分展示武功实力又发挥演唱能力的剧目。练肿了腿,唱麻了嘴,萦萦于怀的是师姐们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要想人前夺萃,就得人后受罪”的格言警句!王玉珍女士到现在都有一口好唱腔好口齿,就是那时熊林老师给她打下的厚实基础。咬字、吐气、喷口、归韵、行腔、传声……严格的训练,基于王玉珍女士的自身条件,使得优长的更优长:那就是好嗓子的自然条件被好“唇齿舌喉嗓”的语言发声能力所托举,嗓音的甜润清亮与行腔的稳沉精准,吐字的铿锵有力与音韵的清晰绵长,就成为王玉珍女士名演员的实力招牌。

她的命运改变,是从恩师们看出她身上的踏实精神、可堪造就开始的。

特别意味深长的命运故事是:她被甄别为没有演员前途,改行学打击乐。这里。教师的甄别眼光没有错,因为她没有外在条件的优势,没有那种有表演天赋的孩子常有的“人来疯、自来熟”的特点。但是,两位恩师又觉得她可以学习做演员,也没有错。从她勤学苦练打击乐的踏实精神中,觉得她可以学戏;一次雪天空地上的剧目排练中,教师临时有事走开,同学都歇下等老师的时候,只有她跪在地上沉浸于情境、人物、情感的仔细体会和反复练习,回到排练地点的老师眼中,那个跪在雪地上对身边事物浑然不觉的瘦小身影,幻化成一个终会成角儿的形象。于是,指点她从扎实的基本功开始,从下腰、压腿、吊嗓、喊嗓开始点点滴滴学起,自然而然地迎来了一年多后的那次“一鸣惊人”,机会的偶然中显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必然。这里,老师的眼光也是对的,因为她有一种倔强执着、质朴单纯的学艺精神,老师挖掘了幼小的王玉珍的潜质,因势利导,因人施教,成就了一个看起来“不是那块料”“祖师爷不赏饭吃”的学戏的女孩。一路行去,巩固基础、提升能力,甚至拜师京剧名家关肃霜学习“扎大靠打出手”,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与拓展戏剧的表现技巧,特别是提升好嗓子好音色的“咬字行腔”的口齿能力,成就了一代滇剧名家。老师的眼光和调教,更是对的。因为老师因势利导提升了她的表演能力,放大了她演员素质中的天赋特点。这种人才培养的成功事例,给后人提供了教书育人辨人识才的经验。实际上,三个层面对王玉珍女士的培养,完全可能造就三个层次的演员王玉珍——打击乐演奏员王玉珍、刀马旦演员王玉珍和滇剧名家王玉珍。

有趣的是,在王玉珍的艺术生涯里,不变的是她踏实追求的精神,变化的是教师们为她选择的艺术道路、给她提供的成长条件和因人施教的具体作为。踏实精神,遇合了恩师们的引领指教和呵护帮扶,王玉珍便迅速地成长成就成功、成名成家了。她的成长经历,对我们的艺术人才培养规律来说,启悟多多。尤其在今天艺术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特别给我们艺术教育以反思性的触动。

王玉珍质朴却丰富地生活,因为,从恩师们继承来的精神财富文化气质,使她在舞台上精彩,在生活中质朴。

王玉珍女士身为滇剧名家,坐科8年,担纲20多个全本剧目的主角;1965年毕业分配到滇剧院后,又主演过几十个剧目。1992年获梅花奖的时候,被称为“一人千面”的好演员,这是对她的人物塑造能力的高度肯定。其实,演员职业,提供了演员在生活当中遇不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生处境,扮演这些情境中的各种各样的角色,在各种各样的人物命运中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意志、品性、思想、人性内涵……由此得到人生修养和人格完善。走心的演员,往往最终得益于所扮演人物思想情操、所演绎故事意蕴的滋养,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经典剧目训练人培养人,学习积累和经验沉淀,就在大量的剧目排演当中获得了,文化内涵、人物性格、人物类型、情感范式、艺术风格等潜移默化地成为王玉珍艺术素养当中的深厚内涵。这是演员成才的前期准备,是表演艺术成功的必要准备。她的成长,也促使我们反思当下艺术表演人才培养的状况,对那种急功近利的人才速成、表面文章的培养方式的反思。学表演的学生进校后,在一种不正确的人才观念支配下,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变成了“毕业大戏”排演的分段与准备,这样一来,王玉珍女士这样的厚实基础成长经验在当下教育当中就被削弱打薄了。

王玉珍女士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对艺术的追求却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正因为这种特点,我感到,生活中她是一个所求不多的内敛的人。似乎,她的艺术能力发挥在舞台上,在生活中她不表演,没有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表演型人格的那种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和真假难辨,而是保持自己的本真状貌,朴实、本色、安静。“文革”当中她被剪光过头发,被打断过手骨,伤心痛哭过后,她居然避开躁动的人群和涌动的戾气,找地方偷偷练功。她质朴地认为,学校里老师教的做人做戏的道理是正确的,正确的道理就应该坚持。于是,质朴的真理战胜了炫幻的生活。当社会动荡稍歇,可以演出的时候,功力不减、水准不降的王玉珍自然登台亮相,担纲演出。那些年王玉珍女士专注于舞台艺术,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滇剧剧目、移植剧目王玉珍都演了,就在这些演出当中她保持了演员的活力和魅力,延续了演员的青春,精进了演员的艺术修养,提升了演员的舞台水准,于是,粉墨衣冠,戏剧人生,演出一台台剧目,塑造一个个角色,翻阅一年年春秋,一步步走向1992年梅花奖的领奖台,走向了荣誉纷至沓来的巅峰时刻和功成名就的精彩人生。

检视王玉珍女士的艺术生涯,觉得王玉珍女士是幸运的。她的艺术追求道路上,尽管从学校毕业不久就遇上了“文革”动乱,但是,从学校学戏排戏,到滇剧院当演员演戏,她担纲演出的剧目算起来也有几十出。戏是磨出来的,演员是演出中成长起来的。王玉珍女士的成长,除了学校的培养、老师的栽培之外,还有院团的演出。没有剧目演出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演员艺术水平的质的提升。一个剧院的社会影响和艺术成就也是这样。对于今天的院团生存,对于当下的演员成长,王玉珍女士的成长也是一个鲜活的范例。剧团的存在意义在于演出,演员的生命意义,也在于演出。王玉珍女士成长、演出的岁月里,她和她的剧团,也证实了这样的艺术规律。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戏剧院团的生存发展根本,也是极富于启发意义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王玉珍女士的艺术生涯真正实践了这一诗句中的生活真谛。报春梅花第一枝,是一枝而不是一朵,是因为,这梅花奖的鲜艳色彩中,有辅佐、帮助、提携和成就王玉珍女士的老师们、同学们、同行们和慧眼识英的戏剧界、文化界的同人的生命颜色。我想,这也是王玉珍女士总结自己艺术生涯时最想表达的意思吧!

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昆明,森林湖
(刊《中国戏剧》2018年第8期) AGn3EMw3JOmCY8yeMnqs4gozG4MQWvXnXsZKYPlyZEGy9Z8PMMmauRT2WBcMXe4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