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逻辑

1.研究内容

为提升创新团队合作质效,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成果的价值、提升其实际贡献率以及现实转化率,使科研成果由传统的理论导向转变为现实需求导向,克服创新团队成员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弊端,必须提升创新团队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效率。为辨析不同类型创新团队管理效率的内涵差异,分别从层式型创新团队、工作组型创新团队以及网络型创新团队三种主要组织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并考虑到创新团队合作过程中团队成员能力差异、成员角色认知以及资源整合效率对创新团队管理效率的影响,分别从团队能力视角、组织公民行为视角以及资源观视角分析创新团队管理效率内涵以及评价方法。为此,本书主要从以下章节开展相关研究。

第一章,绪论。首先,从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国际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难题三个层次系统化阐述本书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凸显出本书研究的现实价值。其次,通过从创新团队、管理效率、效率评价三个维度整体性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相关主体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厘清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难点,为本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炼出本书研究的理论价值。在此基础上,明晰本书研究的目的、意义,归纳出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最后,对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阐述,绘制出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并总结出本书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创新团队管理效率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本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对创新团队内涵、特征以及类型进行分类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团队成员关系灵活、集成创新性强、不确定性程度高等固有特征给出关于创新团队的内涵界定,并根据创新团队组织结构的差异划分为层式型创新团队、工作组型创新团队以及网络型创新团队,分别针对不同类型创新团队的组织架构以及差异化特征,提出了从团队能力、资源观以及组织公民行为三个视角对创新团队管理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将其管理效率进一步细分为结构效率、关系效率、融合效率,并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拓展了相关概念的认知深度、广度,为下文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评价方法的确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层式型创新团队的结构效率。本章为有效刻画层式型创新团队管理效率评价的结构化投入产出参数,引入团队能力视角的能力本体与功能对应分析策略,形成了针对其“角色倾向、技能匹配、任务协作”三方面特征的效率评价要素解析维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效率形成、交互与转化过程中衍生的角色、技能与任务维度投入产出要素需求差异,提炼给出三种结构效率的评价概念,并创新性地融合DEMATEL方法与DEA/AR方法构建了能够整合要素复杂作用关联、反映偏好约束的结构效率综合评价模型。

第四章,工作组型创新团队的关系效率。为有效刻画工作组型创新团队管理效率评价的多性状微观投入产出参数,引入组织公民行为的泛化关联行为效应分析策略,形成了针对其灵活性强、机动性高和整体意识清晰三方面特征的效率评价要素解析维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任务属性、合作周期与创新不确定性对任务、角色及其交互的复杂影响,提炼给出交叉效率、汇聚效率和平行效率三种关系效率评价概念,并创新性地融合ANP方法与DEA方法构建了能够探析关系效率形成、提取与测度的系统评价方法。案例应用结果表明,以上所提出的理论及方法有效、可行,对深化认知创新型组织管理效率评价内涵、针对性地梳理投入产出要素和关联、增强结论参考价值,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五章,网络型创新团队的融合效率。为有效解析网络型创新团队融合效率的动态特征,引入能够解析融合效率动态不确定性的资源观视角,整合资源融合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任问题、团队不同时期的信任类型和团队所需资源的差异性,形成针对其灵活适应强、不确定性程度高和任务技能角色组合多样特征的融合效率三维度解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提炼网络型创新团队资源融合过程、团队生命周期、信任演变三维度之间的耦合关系,给出用以表征不同融合效应的“放大型、稳定型、削减型”三种融合效率内涵,构建了包含专家决策信息能够实现网络型创新团队未来资源融合效率动态评价的MAGDM-DEA方法。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有效、可行,对于认知该类型创新团队三维度之间的耦合关系、提高团队远期管理效率、指导团队管理策略调整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第六章,面向某烟草企业团队的多维不确定效率关系整合评价。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面向多类型团队实现综合效率评价,在此针对多类型效率导向关联的不确定效率关系整合问题提出了一种探索评价方案。选定云南某烟草公司创新团队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前文提出的效率评价方法进行尝试性融合应用,选取来自该公司的11个创新团队,结合前文对三种类型创新团队的研究选出9个评价要素,应用能够有效应对复杂情景下多维效率内涵提取、转换与融合需求的ANP-DEA方法对案例团队的管理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对结果进行针对性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提高案例创新团队微观管理效率并构建团队和谐管理机制的完善对策。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章主要综合上文论述,分别从层式型创新团队结构效率、工作组型创新团队的关系效率以及网络型创新团队的融合效率三个层次对相关概念的界定融合效率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以及实施步骤等方面的主要结论进行了简要阐述,提炼出本书的主要结论。另外,针对本书研究在相关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详细叙述,以期为往后研究者确定关于创新团队管理效率评价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2.研究逻辑

创新团队类型的多样化为团队微观管理效率的评价增加了阻碍。在此情况下,考虑到创新过程实质上是不同技能、不同背景和不同专业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和协作交流过程,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创新团队的类型在组织结构层面进行了划分,划分依据的是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巴纳德在组织信息传递方式方面的理解。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创新团队在这种导向下可以划分为层式型(第三章研究内容)、工作组型(第四章研究内容)和网络型(第五章研究内容),而不同类型的创新团队并无优劣之分,都具有各自的特征、优点和缺点。本书针对不同类型团队展开深入系统的效率评价研究,具有如下研究逻辑。

(1)本书研究主题既不是团队绩效问题也不是团队治理成效问题,同时与传统的经济效率评价也有所不同,研究的是因纯粹的管理投入所带来的团队效率改变即创新团队微观管理效率评价。

(2)三种创新团队类型的研究是逐渐复杂的过程,现实中可能并行存在多种团队类型属性。层式型创新团队是垂直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工作组型创新团队是局部的交叉管理,网络型创新团队是全局的交叉管理。本书开展分类评价的目的在于增强同种类型团队管理效率评价的系统性与可比性,同时为了增进多类型共存的一般情况,在案例应用中采取了“整合评价”方法,力求通过高层级评价内涵统一多类型间的效率差异与潜在导向。

(3)三种创新团队类型研究的是针对其不同特征的效率问题。层式型创新团队具有明显的效率结构化属性,结构组合繁杂多样,因此研究的是结构效率问题;工作组型创新团队是具有显著“攻关”特色的一类团队,其内部的横向协调以及与不同工作组之间的竞争合作更具“小集体”姿态,因此工作组型创新团队的管理效率主要体现在团队的关系效率方面;网络型创新团队是具有显著“融合”特色的一类团队,融合结构动态多变,因此研究的是融合效率问题。

(4)三种团队类型的不同效率分别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方法。层式型创新团队中创新性地融合DEMATEL方法与DEA/AR方法构建了能够整合结构效率影响要素数量、种类与关系复杂作用关联、反映偏好约束的结构效率综合评价模型。工作组型创新团队中创新性地融合ANP方法与DEA方法构建了能够有效应对复杂情境下要素关联辨别、探析关系效率形成、提取与测度的综合评价模型。网络型创新团队中构建了包含专家决策信息能够实现网络型创新团队未来资源融合效率动态评价的MAGDM-DEA方法。

(5)三种团队类型解决的是团队不同层面的问题,是逐渐全面的过程。层式型创新团队着眼于团队的日常运作问题;工作组型创新团队研究的是团队协作攻关问题;而网络型创新团队则主要研究团队面向未来的问题即远期指标对预期效率的影响。

(6)本书研究关注的为一般化的创新团队,既可以是高校创新团队也可以是企业创新团队,在团队所属研究领域方面并无区别,即并未将指标差异作为本书的着眼点,而力求从评价内涵与过程的一致性层面提升效率解读的有效性。基于这种认识,本书第六章是在结合作者实践经验和前文研究基础上选择的企业创新团队案例应用,其中既有研究型的团队、也有承担具体运作职能的团队,具备一般化案例研究的特性。诚然,高校和企业的创新团队在管理风格和人员配备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但不能因此否认文化差异并不是某个层面效率比较的决定性因素,比如同一高校内的不同学科中,工科、理科和文科虽然具有文化差异但面向学校整体发展而言是具备效率可比性的,本书选择案例的出发点即是如此。本书关注的团队效率是在更高层面发现其相似之处找到合理视角实现效率的横向可比性,是在相对范围内的公平合理性评价,因此本书研究具有普适性,既适用于高校,也适用于企业或科研院所。

基于上文对本书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逻辑的详细阐述,总结提炼相关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绘制出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技术路线 vWVCTOT5otgRundTMEbFDoGUjE2c6Y8W5oSELz5zcwmXZfUdWrAO7s+YDxaUbu6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