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困境中的选择与探索

新兴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案的形成,“新兴共生”创新探索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一个战略规划、战略框架的,而是依据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依据中央政策的指引,通过总结自身发展经验,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逐步完善的。“新兴共生”的实践探索与整体思路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产业化为核心的农业增长期

毗邻港澳、邻近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使新兴县能够较早地接受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时,新兴县的农民首先抓住了这一历史发展机遇,开始在自己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上寻找新的发展希望。1978年下半年,广东省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发展权,可在自己耕种的土地上自主调整农作物的布局。这就为农民寻求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看到现代市场发展前景的新兴县农民,在完成公购粮任务、留足口粮的基础上,开始逐渐减少水稻播种面积,扩大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至1982年,新兴县全县柑橘橙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从1978年的0.28万亩、313吨增加到0.51万亩、1817吨。到1984年底,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85∶15调整到79∶21。农民也开始从土地上获取经济发展效益,农民一亩地的产值也由最初的100元左右,上升至2000元左右,户均3亩地左右的农户,一年至少可以收入6000元,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甚至可以收入上万元,原来“一穷二白”的农民中开始涌现出第一批“万元户”。除了种植业发展外,新兴农民开始探索发展养殖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兴县石头冲村的8户农民就开始试养群鸡。1982年冬,该村养鸡专业户温木辉联合本村10户人组成养鸡联合体。1985年,温树汉从温木辉的养殖户中脱离出来,自行养群鸡。1986年,温北英等8人联合办起了簕竹鸡场,后来,古章汉建立万益养鸡公司。由此形成了新兴县“三温一古”四大养殖企业,引领了改革开放初期新兴县养殖业的发展风尚。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浪潮,确保县域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新兴县紧跟农民自主探索发展的步伐,确立了市场化取向的农村、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并将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新兴县政府:一方面调整农业发展战略,推进农业商品基地建设(自1985年始,新兴县就开始着手建设糖蔗、蚕桑、水果、药材和水产五大农业商品基地,大力推进农业的商品化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兴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调整到了55∶45,农业商品化程度得到了极大提升);另一方面,转变乡镇企业经营方式,扩展农业发展面,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依据现代市场发展趋势改制及转型发展,创新股份合作及“公司+农户”等现代经营模式,为县域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党的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决策,更是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更加坚定了新兴县市场化、商品化农业的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新兴县进一步提出了“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极大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阶段:以工带农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期

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市场取向的农业商品化、产业化为核心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极大的阶段性成果。不仅有效地改变了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面貌,也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深入,这一发展战略的问题也开始不断显现:一是传统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差,市场波动大,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数次自然灾害和禽流感病毒对新兴县的农业生产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大受震动;二是传统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价值产出低,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以农业为主的单一产业发展格局难以适应现代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传统农业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各方经济主体间缺少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经济行为随意性很大,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凸显让新兴县政府不得不正视传统农业的发展弊端,重新定位和思考县域经济的发展布局。

新兴县政府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产业发展经验,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来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变革。新兴县政府决定,发展上“换个兵器”,管理上“换个套路”。2003年始,新兴县政府结合当地实践经验及发展需要,开始提出“三化一游”发展战略,即“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旅游业”。以工业为核心,是在区内农业劣势倒逼与同时期全国各地“工业化”浪潮席卷的影响下,坚持“工业立县、项目兴县”,内部整合县、镇、村三级的优势资源向重点骨干企业和行业集中,外部努力向上争项目,广泛引入项目,综合打造一批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单打冠军”;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即坚持培育温氏集团等龙头企业,把扶持农业的重点都转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上来,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既保证农民增收,也提高全县的农业生产水平;旅游业则作为新资源着力开发。简单说就是:发展靠工业;治理靠农企;宣传靠旅游。

“三化一游”的发展战略贯穿了整个新兴县的“十一五”规划时期,反映了这个以“工业”为产业经济发展核心时代的共同特点,极大地壮大了新兴县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新兴县开始萌发系统化的产业发展布局思想,在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并没有丢掉农业,还着重挖掘和培育旅游业的发展,在各个产业领域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如凌丰集团、温氏集团、翔顺集团等,都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随着该战略的深入发展,其所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产业间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县域经济结构明显失调;资源消耗日趋紧张,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新兴县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陷入了沉思:新时期新兴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底该何去何从?怎样才能确保经济、社会与生态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从以往的发展经验来看,单一的农业发展之路很难适应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所带来负外部效应也是显著的。

第三阶段: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政策调整期

经济社会的发展失衡促使新兴县政府领导班子开始探索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011年开始进入“十二五”规划阶段,新兴县在“三化一游”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文化引领、优势集聚、特色主导、服务均等”四大发展战略,力求经济、社会、生态的健康协调发展。新兴县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调整期。

首先,文化引领,是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把文化摆在引领地域发展的地位,突出文化的作用,以弘扬禅宗六祖文化为主题,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创新经济发展形态。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扼住时代脉搏,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拓展社会经济发展途径;另一方面是以六祖包容、共济的文化底蕴为纽带强化社会连接,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润滑剂”。

其次,优势集聚,即由分到和,聚集整合优势产业。新兴县充分吸收云浮市委“主体功能分区”的政策智慧,将畜牧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等6个主导性指数位居前6位的行业作为新兴县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县域优势资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对优势产业的招商引资,引领优势产业集聚,提升县域已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特色主导,是实施特色发展主导战略,使地域特色发挥主导力量,对新兴下属各区镇进行功能划分,统筹规划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构建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抓好以温氏生物科技园为依托的生物制药研发和生产基地,以不锈钢制品创业园为依托的百亿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以弘扬六祖文化为主题的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

最后,服务均等,即加强服务均等化建设,着力抓好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配,弥补城乡发展失衡的鸿沟。这一时期,新兴县在云浮探索的经验下结合自身县域发展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如2011年9月29日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绿色增长、城乡统筹、共建共享、服务均等”的科学发展新模式,确保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这一阶段新兴县的发展重心是对原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但并未形成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系统、完善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突出表现为其尚未形成明确的发展主线、要点及核心理念。

第四阶段:以创新融合为核心的共生发展期

正当新兴县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为新兴县未来发展忧心忡忡的时候,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提出了发展多类型的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创新产业链和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三个着力点。随即,全国各省区市也开始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兴县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新兴县又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也将是新兴县未来发展的方向所在。新兴县政府抓住机遇,在系统全面梳理县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于2016年4月率先提出了《云浮市新兴县建设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总体方案》,并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展至实现“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创新产业发展形态,重塑产业发展模式,将实现县域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新兴县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此,新兴县重回起点,从县域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农业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与基点,实施以“农业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战略。即通过以温氏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同时,基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创新产业发展业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从而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破解产业难协调、农民难增收、县域难发展的“三难”问题。

一是优先一产,借力以温氏等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农业合作生产,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升级打造现代农业。如温氏集团利用自身资金、技术等优势,将农户传统养殖场棚改造为现代家庭农场,形成了信息化、自动化的“车间”;同时,基于农业升级的内生需要及其功能的拓展,创新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仅就农产品加工来说,目前,新兴县已经发展并形成畜禽加工、水产品加工、凉果加工、粮油加工等多个产业园区,全县年农产品加工总量22万吨,产值超过20亿元。

二是企业主导,引导企业在“公司+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等已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农企合作生产机制,农民变身为企业的“一员”,农业成为企业的“一环”;同时,引导企业创新企业风险先担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为农民分担投资风险、降低经营风险、化解市场风险,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农企权力共享、收益共享、发展共享,构建起紧密的农企利益共同体。

三是机制协调,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县政府也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导向作用,通过创新标准引导、特色引导、文化引导等机制,明确企业、农民等主体的行为边界,确保各产业持续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各产业的可持续融合与发展。

新兴县基于产业内生发展需求,以一产带动二三产发展的形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产业融合模式但符合我国“三农”实际的新道路。不仅创造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共生”的中国样本,也创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kJp7hrR96L9Y25Xzzwv6G6gVOJrqF7x3TfIMwwDZZXo5TOK4+10GQ8K1Abkqa6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