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传统农业孕育现代企业

农村综合改革总体任务要求着力实现“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困局、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农村资源环境瓶颈、农村要素市场体系弊端”四大突破。面对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增强农村发展潜力的时代命题,新兴县的诀窍在于:打破对农民的束缚,激发农民作为微小单元的经济活力,充分利用传统的农业积淀孕育出现代农业的“龙头”企业。

1.农村吹来改革东风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改革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命题。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要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跻身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全面深化的改革与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仅能够切实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能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等文件也逐渐下发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讨论和试行,意味着改革发展的触角向下延伸到了基层农村,也意味着对农业发展的关注与扶持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因此,“怎样解决农村问题”成为摆在时代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以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将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自主经营,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弊端,而且纠正了以往管理中过分集中的缺点,释放了农村社会的自由经济空间,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新兴县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以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启农村改革的新篇章。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节了新兴的农业经营体制,为农、林、牧、副、渔生产全面发展的多元经营格局奠定了基础,那么1984年9月19日新兴县颁发的《关于我县改革、开放,松绑、放权的试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则为农业企业的崛起提供了保障。《规定》着眼于农业、工业、商业的改革,逐步实现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生产社会化、集约化的商品经济转变,促使新兴县从生产型、内向型向生产经营型和经营外向型发展转变。同时,此举也促使新兴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发展农村经济谋得了新出路。

1979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阐明了发展社队企业的重大意义。1984年,《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将农村的“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同时指出:“乡镇企业是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至此,乡镇企业在政策层面上获得了认可与支持,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1979年,新兴县内社队企业(乡镇、村、生产队、联户、个体等单位创办的各类企业)的特点是规模较小,工艺落后,技术水平及产品档次较低,其中搬运队、建筑队、食品加工厂、粮油加工厂、凉果厂等十余个社队企业最为典型。1981~1983年,社队企业试行厂长(经理)承包责任制,原本由集体经营控制的企业进一步放活,承包经营使社队企业开始走上了转型之路。至1985年,包含转型成功的社队企业在内,全县共有乡镇企业6902家(不含新城镇),总产值8072.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9.34%,这足以说明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剂“强心剂”。在新兴县社队企业的转型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股份制企业的发展道路尤为典型。如在1989年,洞口镇政府便与肇庆羚羊化工厂联办起该镇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洞口羚羊化工厂,树立了股份制企业的发展标杆;而后崛起的顺达塑料制品厂、广东温氏饲料厂、裕丰不锈钢制品厂、路路通加油站等股份制企业更是“全面开花”,成为全县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典型。发展至1996年,新兴全县共有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191家,但由于处于发展初期,管理尚欠规范,仍然存在资源开发局限和环保低效等弊端。因此,在1997年12月,新兴县提出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和扶持私营企业发展的战略,各类工业园区兴起,且产业分类越来越明显。以翔顺、万事达、凌丰等为代表的私营不锈钢产品企业,以东宝、马林为代表的凉果加工企业,以温氏为代表的畜牧企业,从全县各个乡镇片区兴起,形成强大的经济合力。总之,新兴县通过承包给个人的方式对集体企业进行改革,将个体的经济活力注入企业发展,转型盘活农村经济,构建出以经济微小体撬动经济大格局的“新兴杠杆”,真正实现了“一包就活”,增利共生。

翔顺集团是当下新兴县建筑业龙头企业之一,而其前身仅为一个小小的稔村建筑队。追本溯源,一个村级建筑队如何在改革的大潮中成功转型,最终成为引领县域经济的强劲力量呢?稔村建筑队同样运用了“新兴杠杆”,在改革的推进中激发村集体产业活力,在1996年就将建筑队转型成为新兴县第七建筑工程公司,开始市场化经营。翔顺集团抓住浩荡时代中的每一个机遇,迎接挑战,不断通过战略调整实现转型,2003年升格为新兴县第七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又于2008年9月转型为广东翔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翔顺集团”)。同时,立足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发展战略也促使翔顺集团积极拓展新领域,不断向第一和第三产业延伸发展。根植稔村,以建筑队发家,短短十多年时间,翔顺集团发展成为一个以房地产开发与建筑施工为主,以物业、茶叶、酒店、旅游服务及餐厨具制造等多种产业为辅的多元化发展企业,形成了企业内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大型集团,更发展成为新兴县乃至云浮市多元化发展之路较宽的大型民营企业。纵观其发展过程,市场化经营有效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促使翔顺成为新经济环境下的“弄潮儿”,树立起县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无独有偶,如今在全国范围内都赫赫有名的新兴县农牧业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集团”)——也是乡镇企业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温氏集团的前身是簕竹鸡场,同样是一个依托村集体发展的小型鸡场。其紧紧跟随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改制,将集体村社企业承包到个人,同时开展社会化养殖扩充规模、股份制改革全员持股、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以保障技术及人才供给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打破原先集体企业的发展壁垒,激发活力,成功地摆脱了技术扩张、人才瓶颈的桎梏,拓宽了发展道路。最终,“温氏”成为新兴县最亮眼的一张名片,温氏集团也成为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畜牧集团,走出了企业发展的新道路。总而言之,温氏集团发展的最大秘诀在于:它比别人更早地转型,勾连市场,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从而更好地占领资源,占领市场,迅速扩展。

由此可见,在改革的大潮中,新兴县将“村社企业转型为乡镇企业”这一政策纲领迅捷化、深入化、持续化地贯彻落实,是促使本土企业立足自身优势更快更好走上转型之路,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的不二法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乡镇企业也紧跟时代发展方向,不断推陈出新,积极调整经营方向,以不断创造的新业态重塑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从而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在农业中汲取养分

“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既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推动了农业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兴县就是我国“公司+农户”农业经营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公司+农户”这种经营模式创造性地将“大公司”与“小农户”联结起来,在新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农民学习生产技术、规避市场风险和规模经营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兴县,“公司+农户”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的温氏集团、温木辉公司、多威公司、万益公司,都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由企业为农户提供种苗、饲料、养殖技术、药物防治、灾害保险和产品收购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二是以加工果产品为主的东宝、马林食品有限公司和共成实业发展总公司实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挂钩形式,把基地、专业户和重点产区的水果产品按合同预约生产、收购,统一由企业进行加工、销售。“公司+农户”模式的运行,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有效聚合了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农户的劳动力优势,为新兴农业产业崛起提供了“养分”,其中最主要的“养分”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给予土地支撑,为企业扩规筑保障。据统计,2016年,温氏集团实现上市肉猪1713万头、肉鸡8.19亿只、肉鸭2626万只,而温氏集团名下却仅有239家控股公司,如此庞大的养殖量仅仅依靠这239家企业是无法生产的。况且养殖量的扩大需要相应的养殖场支撑,企业自身缺乏土地资源,因而养殖量的扩大最紧要的就是解决土地问题。温氏集团对养殖牲畜有完整的标准体系,以鸡舍选址为例,温氏集团对此有三个要求:第一,在地势及位置选择方面,平原地区应选择地势稍高、平坦、干燥、土质良好,向南或东南的缓坡(坡度以不大于25度为佳),山坡丘陵地带应选择山坡的南面建场。第二,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鸡场的供水量应以夏季最大供水量来计算,鸡群饮水量约为采食量的3~4倍左右,且水质要符合饮用水标准。第三,用电、交通方便,但应远离村庄、公路干线、化工厂和兽医站等污染源,鸡舍间应相距100米以上,最好有自然隔离带,有利于疫情的控制。据此标准,一个村庄范围内能符合鸡舍条件的地址有限,最多不过十余处。且每间鸡舍的批饲养量仅为5000只,要实现一年8.19亿只的饲养量需要成千上万间养殖棚支撑。而企业成本有限,获取土地的资金力度不足。倘若企业直接与村集体沟通协调进行土地租赁,其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不可估量,企业无法支撑租用大量土地的运行成本。与此同时,农民拥有大量分散土地,但是大多数农民因农业生产效率低而选择外出务工,土地多荒置,利用效率低。而与企业合作,既能提高农民土地的利用效益,也可为企业提供大量土地资源,可谓双赢。

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在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正如中泰证券的研报《深度解读温氏的成功: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成就中国农业霸》指出的: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模式扩张优势明显。“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不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更容易做到迅速规模化,比起散户养殖,该模式在成本控制、养殖效率和疫情控制等方面占据优势。温氏集团充分利用此优势,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培育家庭农场5100余个、种养大户1.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15个,企业发展后劲十足。

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扩大生产的保障。不论是温氏集团的畜牧产业,还是马林公司的凉果产业,基地都是生产的关键要素。仅靠企业自身一个工厂几条生产线是远远不能满足庞大市场需求的,而散落在各个乡村的土地就成为可利用的资源。与村民或者村集体合作生产,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规模扩展用地问题,筑牢生产基地。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软件”,而农户自己则事先需准备好场地、购买设备等“硬件”,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土地问题。企业以与农户合作为基础,将养殖场地扩充的压力解构分散到农户,为企业的规模拓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另一方面,给予劳动力支持,为拓展市场添动力。不论是萨伊的“三位一体论”,还是马歇尔的“四位一体论”,劳动力始终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而且亚当·斯密也认为财富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新兴县探索的“公司+农户”模式之所以能够创造大量财富,为县域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究其根本就在于该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投入,是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的。因而农业企业在追求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有丰富的劳动力投入,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市场。以新兴县最典型的“公司+农户”养殖模式为例,一个农场至少需投入2名劳动力,而一个农场的养殖量每年在2万~3万只,根据统计,2016年度温氏集团上市肉鸡为8.19亿只,那么达到该养殖量则需要5万~8万名劳动力。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无法吸纳如此庞大的劳动力数量,但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将劳动力压力分散化,只需寻找3万~4万余户合作农户即可,劳动力压力大大降低。

而企业与村民或者村集体的合作也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土地出租和承包的表层,更密切的合作在于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将农民纳入企业的生产过程,成为生产环节中的一环,承接部分生产环节,在更密切的利益关系中实现共赢。正如工业企业要用车间化来缓解生产压力一样,农业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合作农户作为生产链条的一节。如温氏集团有扩大养殖量的需求,马林食品有限公司有扩大青梅种植和加工的需求,而农户则有追求经济效益的需求,一拍即合的方式使基地与农户实现对接,也为企业的扩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新兴,农户若计划与温氏集团合作,温氏会先派出工作人员进行评估,评估通过之后便可筹资建设场地及设备。在合作过程中,温氏集团采取“包办”的方式尽可能为合作农户减轻压力,提供技术、服务、启动资金等。养殖周期结束之后,根据协议价格进行年底清算,其销售量可达30万元,其中农户纯收入约在3万元左右,且不受市场波动影响。可以这么说,只要按照公司规定要求的饲养步骤和程序操作,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就能获得稳定的收益。对于企业而言,在合作过程中,温氏集团虽然投入大量服务成本,却解决了劳动力的瓶颈问题。

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与农户实现了优势互补,通过资金、劳动力、场地、技术、管理、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将松散的劳动力进行整合,使其发挥出最大效应,同时也实现了专业化技术的提升。依托产业化的经营,新兴县已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市级30家,并涌现出翔顺象窝茶业、天堂紫米、禾泰农庄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特色农业企业,形成了强而有力的农业产业带,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3.走向市场的新产业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而农业也是新兴县国民经济的基础。通过龙头企业、中介、专业市场等组织,把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是新兴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尝试。为突破传统农业低效低能的发展壁垒,现代农业应运而生。新兴县企业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科学加以组织管理,打造面向市场的新产业,保障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新兴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从培育主导产业入手,将规模农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突出区域特色,以高效农业规模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据统计,2015年,新兴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21.53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98亿元,增长4.5%,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33亿元,而第一产业的经济崛起也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目前,新兴县内已形成畜牧、凉果、水产等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支柱型农业产业。

(1)畜牧产业

新兴县共有畜牧加工企业27家,其中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新兴县的畜牧龙头企业,也是立足于肉鸡、肉猪、山羊等的畜牧生产基地,是一家以畜禽养殖为主业、配套相关业务的跨地区现代农牧企业集团。温氏倡导自动化的养殖理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在生产、养殖、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引入科技元素,以此实现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从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温氏出产的农产品在养殖过程中都采用温氏自行研发的饲料和疫苗,自动喂养的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10年前,合作农户的养鸡规模为0.5万~1万只,现在已扩大到了1.5万~3万只,农户自身在合作中也实现了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而服务部定时对接农户也能迅速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减少养殖过程中的风险。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能够在养殖过程中调节养殖环境的温度与湿度,还能实现农户手机的“一键化”操作。据统计,“温氏”出产的养殖鸡在香港市场的占有率达40%,在澳门市场则占有70%,这得益于大量的科学技术的投入带来的养殖效率的提升。温氏将农户纳入产业链条,直接以订单方式规定产品数量及质量,无须农户自行判断市场需求,成功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农民收益。2016年,温氏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93亿元,使畜牧业成为新兴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2)凉果产业

新兴县以凉果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且该农产品加工已从初级简单的农产品生产向现代化、集约化的农产品精细加工发展。“前店后厂”式的凉果加工企业如今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发凉果品种达130多个,年加工1万多吨。目前新兴县成为全国主要的凉果加工和集散地之一。缘起于青梅种植传统的新兴现如今已经成为青梅加工的重点产业集聚地。新兴县共有龙头企业80家,其中种植加工企业35家,而广东马林食品有限公司就是最典型的凉果企业。广东马林食品有限公司始创于1980年,主要经营凉果的加工与销售,青梅加工制成的“话梅皇”“霜梅”“雪花梅”等10多个品种均成为市场的畅销产品。“马林”食品同样根植于市场的需求进行发展,实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形式,将村集体打造成青梅种植及加工基地,并针对青梅种植加工专业户和重点产区按合同预约生产、收购,统一由企业进行加工、销售。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生产的发展,新兴县的青梅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青梅产量也随之提升。目前,新兴县已形成了以东成镇新兴县凉果加工产业城为核心,以广东马林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凉果加工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了“基地连片、特色成带、块状辐射、集群发展”的凉果生产新格局。

(3)水产产业

新兴县位于西江流域闻名的鱼米之乡,水产养殖业昌盛,自1978年兴办塘虱鱼苗繁育基地以来,短短几年的发展就使新兴县成为全国最大的塘虱苗繁育基地。发展至200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44754亩,总产量15246吨,总产值10645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83倍、13.49倍和34.6倍。根据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广东明基水产品有限公司于2006年3月15日应运而生。明基水产充分利用了新兴县水产基地的优势条件,定位于主要加工生产冷冻水产品,且水产品以出口为主,市场广阔。而明基水产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公司+基地+标准化管理+市场”的经营方式运营,即充分面向市场,把握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同时在全县形成以新城、车岗、东成、太平、六祖为主的新兴江流域沿岸优质水产养殖产业带,保证市场的供给。如今,明基水产已成为新兴县甚至云浮市首屈一指的水产品公司,而以其为代表的生态水产也成为新兴县的“六大特色产业”之一。

新兴县的传统农业在新时期重新焕发生机的秘诀主要是四个字:转型升级。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传统农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大型超市+合作社+农户”等,甚至更短的产业链条(“中央厨房”模式)缩短产业链,并集生产、销售、消费于一体发展,实现了传统农业大步迈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如今的新兴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而是附加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工业生产方式与理念的高效率、高产出的现代农业产业。 D/a0bQQKvmSEubML7kFzinkq+p9E3/4fY6pkfZXeRSSpQT/WTues9DnLmqi64sT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