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在政策引导中促进全面发展

新兴县政府坚持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服务理念,以政策引导促进多元经营主体和多样化产业的全面协同发展。首先,强化民生服务,从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主导精准脱贫三个方面出发,实现从生活到生产,从脱贫到致富的全域发展。其次,协调社会服务,改善金融环境、引入人才智慧、准确衔接政策三项措施并举,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增加全县经济竞争优势。最后,引导企业服务,在扶持企业发展的同时注重敦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拉动企业参与社会公益建设和慈善事业。借此,新兴县巧妙规避了山区县财政不足的先天劣势,链接上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司,整合利用各方资源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全景式服务,推动了新兴县的全面发展。

1.强化民生服务,促进全域发展

民生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密切关注的共性问题,只有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切,才能实现全域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群众所盼正是改革所向。”新兴县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建设,通过推动政企合作来优化生产生活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镇;通过培育新型产业人才,加强产业特色创新,扩大产业规模,创造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互联网+劳动就业”等扶贫长效机制,帮助弱势群体脱贫致富。新兴县以民生服务惠及全县的各个角落,实现了不让一位百姓掉队的共同发展目标。

(1)创新政企共建,优化人居环境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专门强调: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事实上,人居环境作为一项公共物品,过去通常由政府独立承担供给维护责任。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成为社会共识和主流,这也是新兴县的一大特点。新兴县政府先行一步,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和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动员企业、群众等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动城乡人居环境的整治与维护,在多主体融合中打造宜居环境。

新兴县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不断发挥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性功能,改造村容村貌,配套完善农村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农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新兴县大力推进名镇名村、宜居镇村、美丽乡村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2016年内已创建宜居城镇1个、宜居社区1个、宜居村庄12个。

同时,政府意识到自身财政力量有限,创造性地引入了企业等市场主体进行补位,参与到城乡环境的建设与维护中。一方面,新兴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村企结对共建机制,以村企互补、双向共赢为导向,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村企发展环境。新兴县企业家普遍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回报乡里的热情,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不断向潜力巨大的农村输入资本,集中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上,打通乡村发展的“七经八络”,为后续项目与人才的输入奠定基础,为农民生活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翔顺集团与坝塘村通过村企联合,共同建造了幸福、生态、宜居的坝塘新村。翔顺集团于2010年至2011年先后赞助坝塘村共180万元,用以打通并拓宽环村公路,增设村民文化设施,改善坝塘村居住环境。

另一方面,新兴县对于宜居环境的缔造不只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而且还充分推动企业产业技术升级,借此降低生产带来的污染,推进绿色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众所周知,新兴县具有悠久的养殖传统和大规模的养殖群体,在养殖业领先全国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影响到全县人民的饮水安全,平衡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是新兴县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此,簕竹镇政府在争取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亿元以及县配套资金1亿元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还撬动企业配套投入资金3.7亿元,用于企业厂房及养殖小区的升级改造,推动生产环境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具体而言,县政府积极联络企业,强化环保责任意识,动员企业对养殖业带头改造升级,融入先进环保技术。温氏集团努力推动传统“公司+农户”模式向“公司+现代家庭农场”模式转型升级,在养殖过程中应用环保新技术,精心设计了节水环保型鸡舍和猪舍,通过沼气池、湿地、鱼塘等相结合的方式对粪便污水进行处理,利用禽畜粪便发展有机肥项目,从而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最终实现了“零排放”。除此以外,温氏集团还陆续在全县推广并投资建立了现代养殖小区,配备现代化的污染处理系统,维护生态环境。养殖小区作为规模化养殖的农村新型功能分区,专区专用,保证了人畜分离,大大降低了疫病传播的可能性,从源头解决了养殖业带来的水、气污染问题,实现了村庄内部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的兼容互补,真正把财富、美丽和健康留在了乡村。

在政企民携手合作下,新兴县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7月14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网站发布《关于命名2014-2016周期国家卫生县城(乡镇)的决定》(全爱卫发〔2017〕4号),新兴县城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

(2)培育产业动能,促进农民增收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农民的经济利益永远是国家的底线命题。改革开放以后,新兴县的家禽养殖、凉果加工、不锈钢制造等行业竞相发展,但经历了一段繁荣期后经济增速放缓,暴露出后续动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产品档次较低、产业规模较小以及产业发展缺乏人才和技术,经济效益的边际递减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新兴民生有待振兴。而保证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的关键在于不断加大农村改革的力度,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了尽快改善这一局面,新兴县政府统筹实施了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助力农民、农村、农业转型升级,进入发展增收的快车道。

一方面,新兴县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因地制宜扶持和培育特色农业,生产和认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提升新兴县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和质量优势。新兴县着力于培育特色农产品,实施“一乡一品”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一乡一品”建设,共成青梅、水台花卉、河头玉桂、东成香蕉、天堂蔬菜、太平番茄等各具特色,呈现了地方性的品牌亮点。总体上,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新兴县已经形成了“高端粮油、绿色蔬菜、生态水果、名优花木、生态水产、有机茶叶”六大特色产业,全县高效农业面积高达40万亩。与此同时,新兴县还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建设,狠抓基地规范化生产,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广东省农业类名牌产品等优质安全农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县获“三品”认证的农产品占全县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量或面积的比重已高达41%。通过对特色农业的打造和优质安全农产品认证,新兴县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拉动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

另一方面,新兴县政府辅助式培育专业人才。政府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过去,新兴县农民群体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缺乏,个人素质无法匹配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形成了产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和农民群体就业难的双重困境。为了适应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新兴县政府围绕如何促进“泥腿子”上岸成为“技术员”“企业家”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县劳动部门积极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开展“智力扶贫”和“万人培训”,帮助农民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也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三产融合夯实人才基础。在方法上,新兴县以农民知识化工程为方向,建立了县、镇、村、组四级培训网络,强化了岗前培训“七免费”服务,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免费提供市场用工信息查询,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免费提供岗前培训,免费提供一次技能培训,免费办理就业登记,每年培训农民5000人以上。农民就地转化升级为专业工人和创业者,填补了新兴县产业发展的人才缺口,为三产融合发展注入了人力动能。

除此之外,新兴县政府还不断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种养数量,以规模优势倍增经济效益。政府在不断以政策项目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种养规模的同时,也善于链接企业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为新型经营主体的体量和利润拓展提供要素支持。在政府收入倍增计划的影响下,温氏集团针对养殖业同步实施了“倍增计划”,希冀通过扩大养户的单次养殖规模和养殖频次提高养户的收益。过去,传统的肉鸡饲养都采用人工饲养模式,喂料、清粪、免疫等工作均由人工完成,劳动量大,效率低,人均饲养能力仅为每批3000~5000只鸡。温氏集团实施“倍增计划”后,推动了现代化养殖设备的更新换代,养户使用自动供料、自动清粪、环境自动控制等一系列机械自动化系统,人均饲养量每批可达1万只以上,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在单次养殖规模提高的同时,温氏集团还尝试通过扩大年养殖批次,实现总养殖规模的倍增。在传统的肉鸡养殖模式中,小、中、大鸡都是在同一个鸡舍进行饲养,鸡舍周转效率低,年饲养批次少。为了缩短鸡舍周转时间,提高鸡舍利用率,温氏集团鼓励养殖规模大的养户建设单独的育雏舍,雏鸡和中大鸡分开饲养,提高鸡舍利用率,不但能够降低疾病风险,而且能提高肉鸡生产批次和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实施了“倍增计划”的养鸡户,每年可饲养的肉鸡从过去的3批上升到5批之多。为了支持养户落实“倍增计划”,温氏集团设立了“倍增计划”专项基金,为养户扩建鸡舍、安装自动喂料机械和购买清粪机提供补贴。据新兴县新农分公司统计,经“倍增计划”整改扩建后的养户平均增加饲养面积达600平方米,户均饲养量增加了7800只/批,毛利增加20900元/批,年增加收入约5.9万元。

(3)构建长效机制,实现产业脱贫

新兴县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认真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规划到户、扶贫到人,实现了对扶贫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化扶持,使扶贫方式从“外延扩大”向“强化内涵”转变,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对物不对人”向“到村到户”转变。除了做好扶贫工作的指定动作外,新兴县基于本地实际情况,探索总结出先进可行的扶贫模式,融合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资源,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当前,新兴县扶贫部门积极推广应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了可行性、可靠性兼具的合作发展机制。据统计,新兴县第二轮扶贫的15个贫困村,多数已经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超过3000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顺利脱贫。“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能够降低市场风险,还能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参与积极性。在河头镇湾中村,扶贫工作人员引导23户贫困户抱团成立了“新兴县十七乡种养专业合作社”。由驻村扶贫队出资16万元帮扶专业社租用40亩土地种植蔬菜(签约2年并平整好土地),并与高明区鸿丽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并负责回收、销售农产品,农民不用担心销路问题。专业社无偿向贫困户提供田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减轻了贫困户的投入成本。贫困户只需负责种植和管理,发挥自身劳动特长和种植经验的作用。目前,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年产值高达60万~80万元,有效实现了贫困户的增收和脱贫。

除了贫困户层面的精准扶贫外,新兴县对于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十分重视。新兴县不断动员并帮助贫困村入股企业,盘活集体所有的资金、土地、房屋等资产,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以新兴县簕竹镇为例,改革开放以后,镇域内不同行政村由于发展策略和机遇的不同出现了两极分化,良洞、榄根两村因与温氏集团密切合作,建立了种鸡厂、养猪厂等经济实体,集体产业丰富,收入水平较高,率先达到富裕水平。而五联、六联、非雷、云龙、大坪、永安等村集体缺乏经济来源,集体收入不足1万元,整体条件比较落后。为了解决镇域内贫富分化的问题,改善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全镇开展了“富村帮穷村,先富帮后富”活动,动员条件好的村庄帮助落后的贫困村加速发展,早日达到3万元的脱贫标准。为此,良洞村两委领导班子经过征求全体村民的意见,最终一致同意支援兄弟村庄的发展,与温氏集团共同行动,将经济效益较好的塑料编织袋厂的部分股份让渡给了其他7个贫困村,帮助他们拓展资产性收入来源,发展集体经济。贫困村村集体按时领取分红,集体经济收入迅速上升到3万元,改变了贫困村发展停滞不前的旧面貌,在簕竹镇域内实现了共同富裕。

总体上,2016年,新兴县全面完成了县域内7095户相对贫困户、16800名相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同时,22个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1+N”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配套实施方案,配合筹建全市“贫困户信用信息与精准扶贫管理系统”。同时,新兴县全年共投入帮扶资金312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88个,6228名相对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2.协调社会服务,创造优质发展环境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在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仰赖对市场环境的塑造和规范,实现资本、技术、人才、项目等的科学集聚和落地。新兴县政府以政策为手段,协调体制内外力量,为产业融合提供金融支撑、技术创新、项目扶持等服务,解决三产融合发展初期资金不足、产业低端、技术落后等问题,扎实优化外部软环境,装载发展动力引擎,助力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1)金融支撑,为产业融合注入资金动能

新兴县各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量急剧上升,却因为无信用额度、无担保抵押而面临着“贷款难”“融资难”“融资贵”等共性问题。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兴县不断夯实基础性的金融服务工作,补充建立全县非银信用体系,牵手新兴农商银行,形成政府搭台、金融机构唱戏的“政金合作”模式,创新发展政策性贷款业务,降低涉农贷款的准入门槛和息率负担,助力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创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平稳运转。

首先,新兴县政府统筹信用评估,建立农村信用体系。过去,普通农民很少与银行发生业务往来,因此在银行中没有形成信用记录。由于没有信用记录作为参考,银行不愿意冒着坏账的风险向普通农民贷款,结果导致农民生产创业缺乏运转资金,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成为幻影。为此,新兴县政府不断探索金融支农服务,联络银行建立综合性征信中心,开发“企业非银行信用信息系统”和“农户非银行信用信息系统”,为全县所有在册登记的企业和个体户,以及所有农户家庭建立信用档案。其中,非银信用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信用等级为优秀的农民可以直接向银行贷款。信用档案的评估设置为银行贷款确立了参考标准,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通过信用档案,农民获得了更多的贷款机会,提高了贷款效率,“贷款难”“融资贵”的困窘一去不复返。新兴县政府对农村信用体系的设计,改变了农民缺乏信用证明的局面,架起了农民与银行之间的信任桥梁,为农民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其次,新兴县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形成了政府向银行推荐贷款客户的担保模式,保障了金融服务精准对接。新兴县财政、农业、环保、经信等职能部门审核遴选出对应领域具有发展潜力和迫切需要的经营主体名单,推荐给合作的金融机构,动员银行优先给予资金帮助。2014~2016年,新兴农商银行共向358户政府推荐客户贷款4031万元,农户享受政府贴息357万元,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2016年一年,政府向新兴农商银行推荐的客户就多达150户,占历年推荐客户的41%,贷款金额达1733万元,占历年政策性贷款金额的43%。新兴县政府围绕产业融合发展,准确定位群众需求,链接银行资源,减少了企业、集体、个人在寻求金融支持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大量农户向银行贷款,升级改造传统的养殖系统,打造现代化的家庭农场,提高了经济收入,呈现出发展的新形式、新业态。政府的“精准制导”,有效确保了银行资金畅通无阻地流向需求最迫切的群体,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金融保障。

最后,新兴县政府还积极推行“政银保”模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所谓“政银保”是一种以政府财政投入的基金做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符合贷款条件的担保对象提供贷款,保险公司对上述贷款提供保证保险的新型融资产品。自2014年开始,广东省财政颁布政策,提出以4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安排5000万元贷款扶持资金,实施农民合作社“政银保”项目,以“银行+政府财政担保资金+保险公司保证保险”的运作模式,重点扶持省级示范社及合作联社的投入多、规模大、见效快、效益好的关键项目。新兴县无双地茶叶合作社总经理伍锦坤在建设茶场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资金不足、贷款困难的问题,在了解“政银保”项目后,他立即与新兴农商银行联系申请“政银保”的资金。经审核,伍锦坤完全符合“政银保”的申请条件,茶场资质也达到法定标准。最后,伍锦坤成为“政银保”项目的首批农民合作社贷款对象。伍锦坤拿到“政银保”的100万元贷款后,享受按照基准利率财政贴息50%,期限2年的优惠政策。“政银保”大大减轻了个人的贷款负担,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等实际困难。现在,无双地茶叶合作社扩大了经营规模,公司运营上了轨道,在发展茶叶种植与销售的同时,也增加了旅游观光的项目,推动了产业融合,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由此可见,新兴县政府以“政银保”模式减轻金融贷款难度,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拓展农村经营主体的运营内涵,推动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为产业融合提供了资金动力。

(2)智慧引入,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创新

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路径在于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模式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用现代理念来引导产业发展,用现代技术促进产业创新,抢占市场高地,获得发展红利。新兴县政府在产业融合的现代思维指导下,不断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搭建创新平台,引入人才,培育智慧,提升新兴县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和创新动能,增强新兴县产业融合发展的软实力。

第一,新兴县政府积极联络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邀请专家学者发挥专业优势,为新兴县县域三产融合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推动新兴县一二三产业融合稳步落地。2016年9月,新兴县邀请了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以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前去实地调研,为新兴县三产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新兴县在专家学者的指导规划和科学建议下,厘清了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保障产业融合发展少走弯路,使全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工程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

第二,新兴县建立县域创新中心,整合资本、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为企业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2016年3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新兴县创新中心作为顺德对口帮扶新兴工作示范点正式建立。创新中心的定位是“企业好伙伴,政府好助手”,紧紧围绕“团结企业、管理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作中心,以面向社会、服务企业、立足市场为原则,以提高全县企业,尤其是不锈钢企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为目的。创新中心和新兴县不锈钢产业创新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创新中心已吸引7所高等院校、13家不锈钢企业进驻,设立技术创新、工业设计、产业孵化、品牌建设、质量检测、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信息发布、金融服务等10个服务平台,多渠道整合国内外的知识资源和技术资源,服务新兴的支柱产业。

创新中心密切关注县域内企业发展的方向,结合实际需要,招贤纳士,筑巢引凤,广泛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资源和科技力量,改进和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拓展企业经营内容,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延长企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打造企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品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与新兴县共建创新中心人才培训平台,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给新兴的企业高管做培训。

另外,2016年初,由新兴县创新中心和凌丰集团自主设计、自行研发、自主安装调试的不锈钢制品自动化生产线正式点火运行,这也是全国不锈钢餐厨具制品行业内第一条完整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顺应了产业改造升级的总体趋势,创造了企业自主品牌优势,提升了凌丰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自动化生产线在提高企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标志着生产的自动化和无害化,是今后不锈钢产业发展的主流。这是政府引进智慧,以技术发展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

与此同时,创新中心还通过品牌推广平台为新兴不锈钢企业做了大量包装和策划工作,加强对自主品牌的宣传推广,从而不只在生产环节,还在销售环节获取利润收益。除此之外,创新中心还设置了电子商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和电子商务模式改变新兴县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扩大品牌传播度,释放企业的市场潜力。不仅如此,创新中心还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对市场进行深度调查,敏锐地掌握市场喜好,及时反馈给企业,有效优化了企业产品结构,避免了产能过剩。

总之,创新中心本质上是一个引入并集聚智慧,将智慧转化成发展能力、经济价值的平台,是政府服务推动产业融合和产业现代化的中介。创新中心始终追求“开拓、创新、务实”的理念,并努力做好企业诊断服务的“智囊团”、技术创新的“后盾”、培育企业人才的“摇篮”和联系科技与经济的“金桥”。

(3)政策衔接,为产业融合集聚外部支持

国家、省市层面的惠民利民政策及资金项目,由于不属于基层政府绩效考核的“规定动作”,容易被闲置一旁,结果,常使上级扶农支农、促进三产融合的政策项目难以落地生根。而基层农民苦于没有资金、项目、政策,产业发展举步维艰,三产融合就这样容易陷入“有政策项目,无申报落实”的尴尬境地。在三产融合过程中,如何衔接和落实上级政府的惠民政策,在做好规范动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自选动作,为地方企业、个人提供外部支持,考验着一个政府的责任担当。新兴县作为山区县,财政资源有限,在最大程度发挥既有县级财政力量的同时,特别注重上级政策服务、项目资金的高效衔接和落地实施,通过政策衔接让新兴县人民群众成为政府政策项目的切实受益者。

目前,新兴县禾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禾泰农场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典范,新兴县政府自始至终都十分关心禾泰农场的发展,积极衔接、落实上级的惠农政策,主动为禾泰农场争取相关项目资金,引导和扶持涉农企业的融合发展。2016年,新兴县农业局鼓励并推荐禾泰农场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五位一体”示范基地项目,帮助禾泰农场对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等种植大棚进行改造升级。在县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禾泰农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完成了申报材料的填写,县农业局向上级部门递交申请材料,强调了禾泰农场的产业融合优势和发展前景,表达了对禾泰农场的认可和支持,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经过县农业部门的不懈努力,大棚项目顺利得到批复,禾泰农场获得了大棚改造升级资金400万元。除此之外,县农业局还为禾泰农场申报争取到50万元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以及50万元的区域环保项目,目的在于健全禾泰农场的基础设施,维护农场环境卫生,更好地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吸引更多游客。2017年,县农业局又帮助禾泰农场申报广东省农业公园项目,如果得到批复,禾泰农场将获得800万元的项目资金,助推禾泰农场打造成为现代化的农业田园综合体。新兴县农业部门通过自上而下引入省市两级项目,为禾泰农场的发展提供项目资金,协助性地拓展了禾泰农场的经营服务内容,从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到禅意农业公园,禾泰农场在政府的帮助下,不断丰富自身价值,成为三产融合的标兵。

总之,新兴县政府通过整合外部政策条件,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取项目资金,为产业融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一方面密切联系涉农企业、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了解他们的发展短板和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对接上级政策安排、项目资金,积极申报并争取落实落地,使惠农政策能够真正惠及民生发展与产业融合。政府将政策与需求精准对接,保证了政策资源的充分利用,彰显了政策项目的价值,更加强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实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稳步实现。

3.引导企业服务,承担社会责任

事实上,新兴县政府不仅着眼于服务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同时,还致力于动员企业将发展的经济红利辐射到整个社会。通过建立引导与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的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在政府的引导和规训下,新兴县的企业资本少了一份野蛮和趋利性,多了一份文明和人情味。企业踊跃发挥自身经济和技术优势,为社会提供就业、养老、教育等多样化服务,并且加速实现村企合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新兴县针对县域内企业经济实力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采取了区别对待、分层管理的方法,对于温氏集团、凌丰集团、翔顺集团等“航母型”企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型政策,如开辟成立慈善基金会的绿色通道,为公益慈善大开方便之门,全方位、高标准地驱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实力较弱、发展缓慢的“帆板型”企业,新兴县则更加重视法律制度层面的完善,在帮助小企业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严格督促其遵纪守法,以履行法律义务为前提践行社会责任。其次,新兴县不断扎实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以党组织为教育平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公共服务意识,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除此之外,作为六祖故里,新兴县还积极宣传禅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谐、行善、发展、服务等理念,鼓励企业和乡村精英回报乡梓,建设新兴,渲染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氛围。总体上,新兴县构建了有效的机制和制度安排,扶持企业迈入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将增进社会福利内化为企业的发展动力,引导企业承担、履行社会责任。

新兴县温氏集团、凌丰集团、翔顺集团等龙头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引导,围绕新农村建设、社会公益建设、公共福利、生产就业等方面踊跃投入,协助政府整合资源,从生产、生活、生态等多个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和公共服务,带领全社会共同发展。

温氏集团在党和国家的支持和关心下,成长为全国领先的农业龙头企业,怀揣着感恩家乡、回馈社会的情感,通过实际行动为新兴县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方面,温氏集团热心参与公益慈善,1996年6月,温氏集团董事温北英先生遗孀梁焕珍女士和温氏集团共同捐资100万元成立了“温北英基金会”,以奖励为新兴县“三个文明”建设做出特殊贡献的团员、青少年、优秀教师,扶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读书,促进新兴县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了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资助,2005年9月30日在原基础上共注册300万元成立了“新兴县北英慈善基金会”。2005年10月至2012年9月,温北英慈善基金捐助用于新农村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扶贫助学、灾害救助、重大疾病救助的资金共达4834.7万元。

另一方面,温氏集团不仅以慈善捐助的形式扶危济困,近年来更是以资本投入为补充,强化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目前,温氏集团响应县政府推动城区扩容提质的规划安排,协助打造未来小镇,在县城东部发展宜居生活小区和文化教育园区,同时出资建设县城文化地标——惠能广场,探索向文化、教育、房地产等民生服务产业多向度发展。温氏集团这种以资本运作逐步向服务业拓展的模式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还符合发展到较高程度的农业龙头企业向二、三产业拓展的轨迹,对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同行”是凌丰集团的企业责任观。得益于新兴县政府的规范引导,凌丰集团在致力于企业稳健发展的同时不忘传播爱心文化,为新兴民众提供基础性服务。多年来,凌丰集团先后兼并了多家濒临破产的企业,盘活了近1亿元的国有资产,解决了1500多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取得了政府满意、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效果。同时,凌丰集团为抗洪赈灾、慈善捐资、爱心助学、拥军敬老、建桥修路、扶贫济困等多项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近5000万元,展示了新一代民族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文化是翔顺集团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县政府不断鼓励翔顺集团弘扬感恩文化,参与到服务新兴、建设新兴的历史进程中。因此,翔顺集团饱含热情地投身到新兴县的各项公益事业中,公益善行的触角延伸至新兴县教育事业、扶危济困、市政交通、拥军优属、支持弱势群体等多个领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履行“回报社会”的铮铮誓言。据统计,翔顺集团在教育领域方面的公益支出逾5500万元,其中累计耗资4688万元,按照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了新兴县翔顺实验学校。翔顺还注重对乡村教育的帮扶,2012年捐资700万元改建新兴县稔村镇兴育学校。同时,对大学生、贫困学童、残障学童、困难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展开热情的帮扶。另外,翔顺集团在公益方面也努力发挥自身的建筑优势,积极投身新兴县的市政工程建设,改善县城的交通网络,为群众提供了较好的出行条件。目前,翔顺集团在市政工程方面捐资金逾4000万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

除此之外,新兴县企业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土地流转的受益方,应该承担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责任,保证农民不至于因为失地即失业而陷入生存的窘境。新兴县企业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大量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服务,消解了大量土地流转产生的矛盾,促进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大量一种互融互通、利益共享、命运共系的合作关系。在政府的教育关怀下,企业时刻牢记自己不是“利”字当头,而是社会重要的服务载体,不断拓展企业文化内涵,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服务反馈,公平高效地调配资源,推动企业自身和社会民众共同发展。

总之,新兴县政府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工作时,坚持控制与协调相结合,思路清晰,进退有据,灵活多变。在发挥政府内部力量的同时,协调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具体而言,首先,通过规划引导实现有序化发展,新兴县政府搭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框架,因职设责,因地制宜,确立了新兴县产业之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明确分工,实现了整体与局部、县级与基层协同一致、责任分明地开展产业融合工作;其次,通过标准引导规范化发展,以高标准打造高端化、高品质产品,维护高质量环境;最后,新兴县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来服务产业融合主体,从宜居环境、共同富裕、精准扶贫等方面出发改善民生,协调金融、科研机构提供技术、资金等服务,为产业融合主体提供发展条件,动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参与社会建设。规划引导、标准引导、政策引导三位一体,彰显政府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担当,最终推动了新兴县的全域发展。 rpr5hNNUEcSI5z1Bml4LAuZFyNHDRQDjhrUYfr7zGDdIXADbd1c1AJp7BFzU9G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